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客家菜有哪些淵源和典故?為什麽取這個名字?

客家菜有哪些淵源和典故?為什麽取這個名字?

盆菜作為客家菜,由來已久,也俗稱大菜。大菜起源於客家人傳統的“豐盛大菜”。顧名思義,就是用壹個大盤子把所有的食物都放進去,混合在壹起,創造出獨特的味道。豐富的材料壹層壹層地疊放在大盤子裏,最容易吸收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時候壹盤壹盤的吃,壹層壹層的吃,汁多味雜,味道濃郁香濃,讓人漸漸好起來。

明清時期,深圳下沙的村民稱盆菜為“新安盆菜”。當時吃盆菜用壹個木盆盛菜,壹桌用壹個木盆,壹個方桌,四個板凳,八個人壹桌,俗稱“吃盆菜”。後來下沙人興旺起來,生活越來越富裕,做元宵的人越來越多,於是改名為“大盆菜”。他們稱該村的盆栽蔬菜是正宗的,工藝、配料和烹飪方法保存完好。

在香港元朗圍村,盆栽蔬菜作為當地特色菜(圍村菜)推向世界。圍村菜探源。美食家濤哥認為,元朗平原是壹個原材料豐富的地方。但也有壹些鮮為人知的原因。比如壹個有點歷史的宗族,家境殷實,自給自足,衣食無憂。父母怕二祖出去鬧事,就想辦法和姑姑結婚,允許他們抽香煙,讓他們整天呆在家裏。少爺們都待在家裏,當然是早飯後想著午飯,午飯後想著晚飯,這就逼著廚子們竭盡全力做出好吃的來滿足自己的胃口。就地取材,美味多樣的村周邊菜應運而生。

鍋菜比著名的“壹品鍋”更土。看似粗糙的鍋菜,烹飪方法卻十分考究。它們通過煎、炸、燒、煮、燉、鹵制而成,然後壹層壹層地裝在鍋裏。裏面甚至還有幹鯤,由雞、鴨、魚、牡蠣、腐竹、蘿蔔、香菇、豬肉等十幾種原料組成。盆菜的吃法也符合中國人傳統的宗法制度。壹桌的食客只吃壹盆菜,寓意團圓,吉祥如意。大家拿著筷子,在盆裏翻找,勢必會呈現出有趣的壹幕,盆裏的菜越深,味道越鮮美。傳統的盆栽蔬菜裝在木盆裏。目前大多是不銹鋼鍋,也有餐廳用砂鍋,可以隨時加熱,有火鍋的特點。

耐人尋味的是,雖然廣東沿海、香港新界乃至東南亞都有吃盆菜的習俗,但盆菜的起源大概有兩個版本。

宋朝末年,將軍文天祥被元兵追殺,經伶仃洋逃到深圳(當時的東莞)的上海灘。平時寫文章都是新安縣的。其實新安郡在明朝萬歷元年(1573)就已經有了,別說宋朝,就算元朝也沒有出現。當時文天祥上岸時天色已晚,部隊只帶了年糕,缺菜。文天祥的心境可想而知:“沙灘上恐說恐,海洋裏淩亭談。”。船夫們同情忠臣,用自己的豬肉、蘿蔔,還有現在抓到的魚蝦。船上沒有那麽多菜,他們只好將就,用木盆端出來。文天祥是客家人。現在下沙村大部分人都冒充客家人,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麽客家人和下沙村民對盆菜這麽熱情了。

另壹個版本是:南宋末年,宋朝皇帝逃離遊牧民族,滯留香港元朗。就在他的隨從們外出尋找食物的時候,當時的村民們得知皇帝要來了,紛紛捐出家中最珍貴的食物,以表心意。情急之下,他們用木盆將器皿裝滿,並盛上了美味佳肴,這也使得鍋菜始終將最珍貴的食材放在最上面。然而,這個傳說只是傳說。要仔細研究,總有可疑的地方,因為用洗身的木盆當盛菜的容器畢竟是不敬,怕當時的人對皇帝不那麽不敬。

不管史實如何,作為餐飲界的壹朵奇葩,盆菜烹飪方式的多樣化,食材結構的隨意變化,享用時營造的歡樂和諧的團圓氛圍,歸根結底都是難得的。

客家美食

客家飲食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客家菜,壹類是客家小吃。

上榜的客家菜是指東江客家菜,與潮州菜、粵菜並稱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客家特色菜有:鹽焗雞、釀豆腐、紅燒肉。與潮州菜相比,客家菜的口味更強調“肥、鹹、熟”,這與客家人過去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

首先,由於客家人過去在山裏務農生活,勞動強度大,肉和食物少,脂肪多的食物能有效充饑;其次,客家人因為長期缺糧,每天至少要吃壹次粥,而且大多常年有粥,水比較少。煮出來的粥“吹走壹層浪,喝出壹條巷”,鹹鹹的,適合送粥,增加體內鹽分;再次,山區植物樹木多,客家人養成了燒柴的習慣,覺得食物越煮越香。

誠然,社會在不斷變化,在當今社會主義新時代,客家美食也在不斷創新。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客家人的鍋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味美心”的美譽。原味和風味

原味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壹是選料強調野生的家養粗糧,即無汙染的“綠色食品”。值得壹提的是,這些食物的品質和味道好,與客家人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很大關系,尤其是水好;二、烹調方法多為煮、燉、蒸、燜,不破壞食物的營養和纖維;第三,很少或不加調料,壹般用生蔥和熟蒜調味。

好吃好喝,所謂好吃好喝,是指味道清淡,價格實惠,調和。其調解作用類似於現代術語“食療”。很多客家菜都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強腰補腎、養顏益氣的作用。目前,客家菜除了傳統的“老三篇”鹹雞、釀豆腐、紅燒肉外,還有以下特點:

清蒸雞選自家裏或山裏用蟲草顆粒飼養的雞。整只雞用水煮,用手撕或切成六塊趁熱吃,非常鮮嫩香甜。資料顯示,土法飼養的這種雞,氨基酸含量比精飼料飼養的高10倍以上,可見基地的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套餐主要包括豬最“精”的八個部分,蒸肉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壹些蔬菜和腌酸菜。這種吃法和過去差不多,客家人常年春節殺豬。

全牛套餐主要由牛肚山、王不留行葉、牛心頂和牛栓制成。與其他地方不同,這裏吃的王不留行的葉子並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據說主要是為了健胃。

豆腐包客家人做豆腐源於中原包餃子的習慣,因為搬到嶺南沒有麥包餃子而想出了做豆腐的方法。客家人吃豆腐有各種烹飪方法。所謂豆腐套餐,包括餐前的豆腐花,油炸豆腐,豆腐鍋,豆腐丸子,糯米豆腐,油炸豆腐皮,小吃的豆腐乳。

新港湖鮮呂萬湖的野生桂花魚、鱔魚、石斑魚仔,硬滑,味甜,蒸、燉、炒皆美味。

客家小吃

客家小吃是客家飲食的另壹部分,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吃的“好東西”。幾乎各種小吃都與農時有關,或者反映了壹種客家風俗。

在正月的元宵節,客家人總是吃湯圓,掛燈籠。湯丸有鹹、甜兩種,是“團圓”的吉兆。元宵節後送親人回家過年遠行,吃湯藥,表達親人在外平安壹年,年底回來團聚的心願,是客家人的習俗。在元宵節或早三天,前壹年“加丁”的家庭會在祖屋的中央大廳的橫梁上掛大燈籠,邀請朋友和親戚來吃飯和祝賀。期間,戶主帶著去年出生的男嬰先去祠堂祭拜,再到長輩那裏,由長輩向“李”表達心意。之後大家開懷暢飲,喝起酒來,就算男嬰正式加入家族,他的名字也被註入族譜。壹般來說,兒子掛燈籠,任何圈地掛的燈籠越多,就會越亮,表示人丁興旺。

2月2日,我摘下燈籠,燒了過年貼的對聯和“李”,收拾完年糕、鮮花等過年剩下的食物,準備在春天幹農活。

三月清明的時候,野艾草比較嫩,客家人就采摘下來,做成餅吃。插秧開始於清明節之後,所以有句話說:“吃野艾草穿肩。”在呂萬湖酒館,還有壹道菜叫“野艾草煎雞蛋”。據其老板朱介紹,野生艾草還有清涼滋補的功效。

4月8日也被稱為水節,長夏節,因為節日吃的食物在外觀發黃時很差,大多數是由解蜜面粉和麥麩混合制成的。

5月5日,端午節,我們吃粽子紀念屈原,我們也吃用新鮮收獲的大豆制成的釀苦瓜和豆腐。

7月14日上半月農作物的收獲和7月14日下半月的耕作已基本結束,壹派豐收喜慶、節日休息的氣氛。這壹天,家家戶戶都在磨豆腐,以各種方式吃鴨子和新鮮的花生。

8月15日中秋節吃月餅、炒田螺、栗子、柚子、山梨等蔬果。月餅和蝸牛都代表著團圓,這壹天外出打工的人都要回家過年。在過去,有玩孔明燈籠作為娛樂的傳統。

九月的重陽節也叫鬼節,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安葬就在這壹天舉行。這壹天吃的零食是九層皮。

11月的冬季至日,客家地區有句話叫“冬季(冬季至日)是大過年(春節)”,意思是比春節還要隆重,因為秋收在冬季,農事已畢,莊稼已耕壹年,豐饒喜人。這壹天吃的零食是蘿蔔醬。因為這個時候天氣寒冷幹燥,客家人在這個時候用臘肉和泡菜來準備春節。這壹天腌制的豬肉可以保存很長時間。

春節(過年)從12月25日開始,我忙著準備春節的食物,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籠,還有紅燒肉、釀豆腐等客家菜。尤其是除夕夜,無論多遠,客家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與親人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