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西遊記》中的描述,孫悟空向靈臺方寸山三星洞祖師仙人菩提學成七十二變後,有壹天祖師問孫悟空最近學了什麽,孫悟空回答說已經能騰雲駕霧了,所以想在孫悟空身上試飛壹下。但見孫悟空舉止怪異,除了翻筋鬥上天,來去不過三裏,根本不是雲。孫悟空懇求父親教他如何環遊世界,於是根據孫悟空不同尋常的翻跟頭動作,特地把筋鬥雲賞給他,並教他如何駕馭。孫悟空當晚就學會了筋鬥雲。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的真事。大約1300年前,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由年僅29歲的小和尚玄奘率領。
壹個弟子離開了首都Xi,獨自去了天竺(印度)學習。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當我在高昌國的時候,那裏的居民非常崇拜佛教。看到他們是唐朝的和尚,國王非常高興。他願意讓他們成為國家保護巫師,外加120金和1000匹馬。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出去,逃到了西方。卻被高昌國士兵攔住了。沒想到他們是來護送玄奘Xi取經的。士兵們送給玄奘壹匹白馬和壹些文件,玄奘感激不盡。他朝宮殿的方向鞠了幾個躬,然後向西騎去。玄奘歷經艱難險阻,終於抵達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在壹次佛教經典的大型辯論會上做了壹次演講,受到了好評。貞觀十九年(645年),46歲的玄奘回到長安,帶回了657部佛經。為了防止經書被盜,玄奘在唐朝皇帝的幫助下修建了雁塔來保存經書。他在這次佛教朝聖前後遊歷萬裏19年,是壹次傳奇的長征,轟動壹時。後來,玄奘口述了自己西遊記的見聞,被弟子們編成了12卷本的《大唐西域記》。但這本書主要講的是路上看到的各國的歷史地理交通,沒有故事。直到他的弟子回鶻、顏琮寫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才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時期有唐代三僧詩,晉代有唐三藏、潘,吳長嶺有唐三藏《西天取經》,五明時有《大聖》,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劇本、戲曲的基礎上,吳承恩通過艱苦的再創作,完成了這部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文學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