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漢語從哪裏來?

漢語從哪裏來?

文章轉載自微信官方賬號看歷史,作者孫湛來源:看歷史ID: EyeonHistory中文從哪裏來?壹直是個謎。公元17世紀,壹位名叫韋伯的學者寫道,“漢語是伊甸園中最早使用的語言。另壹位富有想象力的學者簡單地說,漢語是由那個叫做中國的偉大國家的壹位聖人發明的,目的是讓生活在周圍的不同民族的人進行口頭交流。”其實在中國人內部,這種富有想象力的說法也是代代相傳的。直到最近的100年,由於現代語言學的興起,漢語被用來與其他語言進行類比分析,但關於漢語起源的各種假設總是令人困惑。近年來,分子人類學家對東亞人口遷移的分析似乎正在接近這個謎的答案。語言的足跡1600壹艘荷蘭商船途經馬達加斯加前往印度尼西亞。經過幾個月的航行,他們到達了目的地。令船員們驚訝的是,他們發現雖然離得很遠,但當地的馬來語和他們所經過的馬達加斯加的土著語言驚人的相似。難道在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前,各個島嶼上的這些人就已經漂洋過海,穿梭於茫茫大海了?這些脫離萬裏的島民,其實是比自己更有能力的航海家嗎?水手們迷惑不解。水手們不知道,他們無意中的發現,其實觸及了語言的核心秘密。在過去的400年裏,壹代又壹代的語言學家遵循這個秘密,開始了壹個偉大的發現過程。1786年,英國的瓊斯爵士通過對比研究,註意到以下幾點:意大利語、凱爾特語、日耳曼語、波羅的海語、斯拉夫語在壹定程度上與亞洲的印度雅利安語相似。這些語言會有相同的起源嗎?他提出了他的大膽假設,即廣泛分布於歐洲和印度的這些語言有壹個共同的祖先,這就是所謂的印歐假說。瓊斯的印歐語系假說使語言學家試圖比較和分析這些具有相同關系的語言之間的接近程度。1861年,德國語言學家施萊歇爾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啟發,推導出語言也有類似生物進化的過程,並繪制了印歐語系的譜系樹。在這個族譜樹上,原始印歐語在最下面,是樹幹,分為兩部分。另壹個分支是雅利安-希臘語-意大利語-凱爾特語,這兩個分支又分為很多分支,比如日耳曼語、立陶宛語、斯拉夫語、凱爾特語、意大利語、希臘語、伊朗語等語言。德國語言學家施萊歇爾·謝爾繪制的印歐語系譜樹盡管施萊歇爾·謝爾推導的印歐語系譜樹並不完全準確,但他的方法立即成為語言學家觀察這個復雜世界的利器。反過來,他們學習印歐語以外的語言。1600荷蘭水手的疑惑也得到了部分解答。在北起臺灣省島,南至新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東至復活節島,橫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廣大海域中,確實存在著壹個同源的島嶼語系。雖然這個覆蓋2億人口、擁有959種語言的語系內部形態差異很大,但它們有著明確的同源關系,學者們稱之為“南島語族”。在歐洲人殖民海外之前,南島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系。南島語族古老而神秘的漢語是否也遵循這壹規律——它也是從另壹種更古老的語言中分化出來的,還是像學者們最初想象的那樣,是由中國的壹位聖人獨立創造的?漢藏語系分布圖自19世紀以來,語言學家逐漸發現,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語言,也可以像其他語系壹樣,描繪出壹棵“家譜樹”。在這張族譜樹上,漢語、藏語和緬甸語是有親緣關系的,語言學家提出了漢藏語系假說。漢藏語系譜系圖在東亞同源嗎?如果漢語真的與藏緬語族有關,那麽它們是從哪裏來的,又是如何區分的?在195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wardis從統計學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語言,得到了大約200個核心詞。幾乎每壹種語言都包含這些核心詞,這些核心詞極其穩定。根據不同語言之間核心詞的同源性對比分析,可以大致判斷出語言之間的接近程度,同時這些核心詞也是以壹定的速率變化的。通過分析兩種語言中核心詞的不同比例,可以計算出它們分化的大致時間。學者們在比較漢藏同源詞時發現,漢語和藏緬語族從壹到十的數詞相同,但“千”和“萬”是不同的。漢語中“千”和“萬”出現在商代,所以漢語和藏緬語族的分化壹定早於商代。語言學家普遍推斷這個時間大約是4000-5000年前。但是在這個粗略的輪廓中,還是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東亞地區語言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印歐語系。雖然語言學家經過壹個多世紀的研究,大體上可以接受漢藏語系假說,但兩者之間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早在1934年,我國語言學家方桂麗就提出漢語不僅與藏緬語族有關,還與瑤渺和東臺語有關,而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則認為瑤渺和東臺語與漢語關系不大,與日語和南島語有關。顛覆性觀點來自1990。當時,第23屆國際漢藏會議正在舉行。就在大會有條不紊進行的時候,法國東亞語言學研究中心學者夏加爾提交了壹篇題為《論中國南島語的同源》的文章。這篇文章壹發表,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這篇標有各種音標和學術術語的論文不亞於壹本“天書”,但在場的學者都明白,這篇論文的觀點壹旦成立,將是對傳統“漢藏語言假說”的最大挑戰。夏加爾認為,漢語和南島語之間有很多同源詞,而且這些同源詞有規律的對應關系。換句話說,無論是漢語,還是廣泛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島嶼上的馬達加斯加人和印度尼西亞人所說的語言,都來自壹種更古老的“母語”。夏加爾的觀點很有挑戰性——如果按照傳統的理解,各語系各有淵源,互不隸屬,那麽如何解釋漢語與南島語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夏加爾的觀點得到了中國問題學者邢公萬的支持。他認為存在壹種“漢藏南島”同源關系。我國學者潘武雲也註意到,這種聯系不僅存在於漢語中,也存在於東亞地區,這裏的侗臺語就像是各種語系的交匯點,與漢藏語系、南島語族和南亞語族都有密切聯系。夏加爾關於中國南島語族同源的觀點,給了潘武雲壹個更大膽的聯想——這些語言會不會都同源?在如此廣闊的語言區域,有壹個詞引起了語言學家的註意,那就是“米”。在東亞,大米與人們的飲食和生產密切相關,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語言學家發現,水稻在南島語族中同源,南島語族涵蓋馬來-印度尼西亞語、西太平洋的帕勞語、臺灣省的賽德語、檳榔嶼語、魯凱語、越南的裏德語、菲律賓的馬諾博語、臺灣省的巴澤海語、達卡斯語和阿米什語。與西藏大米有明顯的同源性。此外,古漢語中的“米”字與侗臺語和南亞語同源。語言學家鄭張尚芳還發現,在漢語中,“痂”的本義是“粗米”,其諧音“痂”的意思是“惡瘡、麻瘋病”,而藏語中對應的詞有兩個意思,壹個是“米”,壹個是“痂”。相似性在這個大跨度區域連續出現只是偶然嗎?然而,僅僅依靠語言學本身似乎無法解開這些謎團。語言總是在變化的。據估計,每1000年左右,就能獨立分化出壹種語言。雖然那些語言的核心詞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但是要判斷它們之間超過2000年甚至更久的親緣關系是非常困難的。這就是為什麽語言學家總是爭論不休——在壹個語言學家眼裏看起來關系密切的詞,在另壹個語言學家眼裏可能毫無意義。這時,其他學科的介入就不可避免了。考古研究發現,在這些有水稻同源詞匯的語言區,有著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在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了距今約7000年的水稻遺存,因此長江中下遊地區被認為是水稻的起源地之壹。在其他地區也發現了水稻的遺骸,分別是5000年前的中國臺灣省和4000年前的雲南。泰國是4000年前,菲律賓是3700年前。考古學家推測,大米的傳播路線會有兩條,壹條是從長江中下遊——臺灣省——菲律賓,另壹條是從雲南——緬甸、泰國。如果是的話,與語言學家推斷的南島語族和南亞語族的發展路線有很多重合之處。語言學家解釋說,大米的傳播類似於語言的傳播,因為農業社會比狩獵采集社會能更有效、更穩定地增加人口。隨著人口的增加,必然會帶來人口的分化和遷移,這是語言交流的動力之壹。此外,早在1959年,哈佛大學考古學家張廣智就論證了黃河流域舊石器文化中存在“漢藏南島復合體”。他認為,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這個群體開始向中國南方移民,結果分為“漢藏群”和“南島群”。這還是巧合嗎?越來越多來自基因答案的發現似乎暗示,在古代,東亞語言確實是從最古老的“母語”之壹發展而來的。但是還有更多問題。如果有這樣的假設,那麽這種“母語”的起源在哪裏?如此多元的內部語言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分化的?他們的近親和遠親呢?這似乎完全超出了語言學目前所能解釋的能力。與此同時,語言學家內部反對這壹假說的聲音也從未停止過。每次有更多的證據支持東亞同源,似乎就會有更多的反對意見。1999,壹個偶然的機會,潘武雲看到壹篇文章。這是壹位生物學家在介紹分子人類學家對東亞人起源的最新觀點。在這篇文章中,遺傳學家用DNA證實了東亞人大約在4萬年前從非洲遷徙而來,然後由南向北遷徙分化,最終形成了東亞的富國。此前學術界普遍的觀點是,東亞現代人是由原生直立人和智人不斷進化而來的。潘武雲馬上想到,這與語言學家爭論的東亞語言問題密切相關。從DNA得出的“同源”和“自南向北”兩個結論,其實與語言學上東亞語言同源的假設是壹致的。早在1859年,達爾文就在《物種起源》中寫道,“如果我們有壹個完整的人類譜系圖,那麽人類種族的形成序列將為世界各地使用的不同語言提供最好的分類。”這句話,現在聽起來,好像是對今天分子人類學家所做工作的註解。不久之後,壹篇從分子人類學的角度更詳細地論述東亞人的起源和遷徙的論文出現了。在這篇文章中,學者們認為東亞族群的祖先最早到達東亞南部,大約在2萬年到4萬年前開始分化。壹組從越南進入中國,沿海岸線北上,成為百越和東夷的祖先,壹個亞組在北部灣地區轉向南方,最終成為南島語族的祖先。另壹支從雲南經四川到黃河流域中上遊,成為漢族、藏族、羌族的祖先。其中壹個亞群在8000-6000年左右向東向南擴張,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其他分支轉向西南發展,最終成為藏緬語族的祖先。雖然這條從基因開始的遷徙路線只是壹個草圖,但似乎那些語言學中長期未解的問題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例如,為什麽東亞的不同語系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基因圖譜來看,確實是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祖先,但是他們早在幾萬年前就開始分化了,所以才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樣子。曾經長期爭論歸屬問題的瑤渺語和東臺語似乎也有了各自的結論。大約65,438+50萬年前,瑤渺語系在向北發展的過程中從漢、藏、羌諸支系中分裂出來,最終到達中國中部。但侗臺語是從沿海線的北支分化出來的,自然與南島語族有更密切的關系。語文呢?從古代漢、藏、羌人分化出來,沿黃河流域而下的亞群體所講的語言是古漢語嗎?顯然沒那麽簡單!妳還記得嗎,有壹個民族,沿著華南沿海北上山東。他們成為東夷部落的祖先,壹部分東夷部落沿黃河流域而上。最終,兩個民族在中原相遇。在此期間,他們甚至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壹些從南方到北方的苗族和瑤族,以及壹些從北方到南方的阿爾泰民族。他們不分種族,不分語言,互相爭鬥,互相融合。語言學家李這樣描述這個復雜的過程:“原始的華夏漢語是在各種文化融合為強大的中原文明的歷史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多層混合語言。這就是為什麽語言學家可以在漢語中找到西藏和緬甸、瑤渺、東臺甚至南島和阿爾泰的親屬關系。聽起來清楚多了。但對於那些尚未解答的謎團,顯然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原載於微信官方賬號的《看歷史》(ID: Eyeon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