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什麽是道德?

什麽是道德?

什麽是道德?簡單來說,道德就是人類區分善惡的標準。那麽道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還是通過後天教育獲得的?心理學家發現,無論種族、信仰和文化背景如何,人類道德的基本標準都是壹樣的,比如誠實、正直、同情和憐憫是善,欺騙和殺戮是惡。而且人類在嬰兒時期就已經表現出區分善惡的能力,似乎這種判斷善惡的標準是與生俱來的。聖紫晶說“人生之初,性本善”,把這句話理解為“人生來就知道善惡”是非常恰當的。如果道德與後天教育有關,那麽為什麽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樹立了許多道德英雄作為人們的學習榜樣,卻未必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準?相反,今天我聽到人們驚呼道德正在下降,存在巨大的誠信危機。比如這張華南虎的照片就被質疑是偽造的,就連嫦娥飛船拍攝的月球照片也被質疑是偷拍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拍攝的早期月球照片。是不是很奇怪?另壹方面,如果壹個社會徹底摧毀了它的傳統道德體系,會不會改變人們判斷善惡的標準?我們知道文革時期的“破四都”運動,全盤否定和摧毀了中國的整個傳統文化,卻沒有看到中國人內在的道德水準發生改變。俗話說“老百姓心裏有秤”或者“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其實就是道德,不是靠灌輸某種意識形態或者破壞傳統文化就能改變的。科學家認為,道德存在於大腦的某個部位,甚至可以遺傳。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約書亞·格林(Joshua Green)設計了“拉軌之謎”和“橋梁之謎”。當受試者做出選擇時,他們用核磁共振測試他們的大腦,看看大腦的哪個區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最活躍。“道岔問題”假設五個人躺在壹個道岔上,壹個人躺在另壹個道岔上,壹列火車開過來。妳現在要把開關轉到哪邊?大部分被試的回答都是把開關轉到有壹個人的那壹邊,因為五個人都能活下來,這是壹個理性的選擇。“橋梁拼圖”假設五個人躺在鐵軌上,壹輛火車開過來。這時候妳在橋上推壹個胖子,擋住火車,就救了五個人。大部分受試者拒絕推胖子,寧願讓火車碾過鐵軌上的五個人。還有以壹人為代價拯救五條生命的選擇機會,但受試者在面對這兩個“問題”時有不同的選擇。後者,被試做出了情緒化的選擇。心理學家發現,理性選擇和情感選擇發生在大腦的幾個不同區域,道德確實有生理學基礎。心理學家進壹步發現,壹些負責感受的額葉皮層出現病變的人,會喪失道德判斷能力,對“橋梁問題”傾向於理性選擇。在壹個健康的社會中,無論是個人還是政府,他們對類似“問題”的選擇都是遵循造物賦予人類的準則,什麽時候用理性選擇,什麽時候用情感選擇,基本上可以做到恰到好處,這樣社會才能更加和諧進步。以上兩位心理學家設計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舉例說明。比如某年黃河泛濫,隨時可能潰壩,現在又要分洪,於是我們選擇了壹個小村莊作為分洪的出口,這是犧牲當地利益的選擇。政府做出這樣的選擇是理性合理的,盡管人們在情感上非常不願意這樣做,因為這對那個村子的人來說是不道德的。再比如,某村有幾百畝土地被開發商拿走,政府決定將土地賣給開發商,但給農民的補償不足以維持未來生計,於是農民組織起來要求更高的補償。現在政府面臨這樣的選擇:壹是派特警鎮壓、傷害、恐嚇、碾壓農民,最終達到征地的目的。二是通過和平協商給予農民合理補償。第壹選擇是理性。政府考慮到增加農民補償會減少政府賣地收入,同時可能損害開發商利益,導致項目流產,必然影響地方政府的GDP政績。第二個選擇是感性的。從道德角度講,政府和商人都不希望看到失地農民的悲慘遭遇,認識到政商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而不是制造苦難。顯然,在壹個文明社會,人們更願意看到後壹種選擇,但中國的現實是,理性的選擇戰勝了感性的選擇。縱觀中國歷史,得天下者皆心冷。據心理學家介紹,在中國,額葉皮層有病變的人容易成大事,而心地善良的人卻壹事無成,這是我們國家和人民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