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什麽是詩歌?

什麽是詩歌?

現代詩,又稱“白話詩”,是詩歌的壹種。與古典詩詞相比,壹般不受格式和節奏的約束。現代詩歌的發現可以追溯到清末。當時從西方傳入的壹些詩歌開始被翻譯成白話文,但這些作品都不是很大,所以鮮為人知。1953第壹次使用現代詩這個名稱——是在紀賢創辦現代詩社的時候建立的。現代詩歌的主要流派有新月派、九夜派和朦朧詩派。

特點:

1,表單免費。

2.內涵是開放的。

3.形象管理比花言巧語更重要。

現代詩歌形式自由,內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與古詩詞相比,雖然都是感悟事物,反映心靈,但卻完全突破了古詩詞“溫柔敦厚,哀怨無怨”的特點,更強調自由開放,直截了當的陳述和情理無形之間的溝通。現代詩歌的主流是自由詩。

分類:

詩歌的分類方法也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基本的如下:

1,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根據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來劃分的。

(1)敘事詩:詩歌包含比較完整的故事線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激昂的唱腔來表現。

(2)歌詞:主要通過直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如情歌、頌歌、挽歌、挽歌、牧歌、諷刺詩等。

敘事和抒情並不是絕對分開的。敘事詩也是抒情的,但它的抒情性要求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往往敘述壹些生活片段,但不能鋪開,要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是根據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來分類的。(1)格律詩:是按照壹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行數、字數(或音節)、聲調和押韻、詞語的對仗、句式的安排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比如中國的古詩,絕句,詞和歌,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現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詩體。不受格律的限制,沒有固定的格式,講究自然和內在的節奏,用韻大致相似或不用韻。字數、行數、句式、聲調相對自由,語言相對通俗。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歌特點的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意的意境和激情,往往充滿哲理,講究自然的律動和音樂的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不分支不押韻,比如魯迅的《野草》。

中國現代詩歌也可以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

1.中國現代詩歌:20世紀上半葉以前的詩歌稱為“中國現代詩歌”。

2.中國當代詩歌:20世紀下半葉以後的詩歌稱為“中國當代詩歌”。

現代詩歌欣賞的內容

1.詩歌的語言

語言是壹切文學作品的基本素材。詩歌特別註重語言的運用,因為藝術形象的塑造、意境的創造、情感的傳遞都依賴於語言。詩歌的語言要求用最簡單的文字傳達盡可能多的內容,這就使得詩歌的語言簡潔、含蓄、跳躍。相對來說,現代詩是用白話寫的,比舊體詩更容易從字面上把握。但要正確評價壹首詩,就要反復背誦,揣摩,抓住飽含作者深情的文字,細細品味其深意。

2.詩歌的意象

詩歌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生活,抒發感情。欣賞詩歌,必須準確把握詩歌中的藝術意象:有的詩歌通過描繪具體而鮮明的意象來抒發情感;有些詩,雖然沒有刻畫具體的意象,卻能引起讀者的想象;有些詩歌不僅描繪具體的形象,而且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感情...

要把握詩歌的意象,就要把握意象的特征。有些詩歌描繪了很多意象,所以在欣賞的時候,要把很多單個的意象組合起來想象,構建壹個整體的意象。有些詩歌中描繪的意象不是真實的,而是具有隱喻或象征的內涵。對這類作品意象的把握不能從字面上理解,而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經歷,通過想象和聯想來發掘意象的內涵。總之,理解詩歌的意象要建立在深刻理解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而不能流於表面。

3.詩歌情感

詩歌通常表達的是感情和願望,我們在欣賞詩歌時必須深刻理解詩歌的情感內涵。具體來說,就是從詩歌的意象和意境去理解作者的感受。

壹些詩歌的思想和感情是通過隱喻和象征意義來反映的。要理解這類詩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擴大聯想和想象,準確把握詩歌意象的內涵,從而加深對感情的理解。

詩歌總是反映壹定時代的生活,理解詩歌的感情不能忽視時代特征。同壹題材的作品,會因為詩人的理想誌趣、人生經歷、時代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詩歌的感情,也要考慮到詩歌的類別、風格和體裁。比如,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在情感表達上存在差異,豪放婉約的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往往是不同的。

4.詩歌的藝術特征

詩歌的藝術特征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立意和表現。欣賞詩歌,要掌握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段和藝術技巧,如擬人、比喻、借代、誇張、對比、象征等,以及以動寫靜、以小見大、虛實結合、以物襯托、抒發意誌等。

現代詩歌欣賞方法

1.抓住詩意的眼睛

壹首詩的眼睛是詩中最具表現力的關鍵詞,能開拓詩的意境,也是能讓詩發光的著力點。詩眼的錘煉和設置在詩歌創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古今所有的詩評家都是從這壹點來欣賞詩歌的。

2.分析圖像。

意象是詩人主觀觀念與外部客觀意象碰撞的產物,是詩人通過對客觀意象的選擇、提煉和重組,為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而產生的壹種具有特定意義的語言藝術形象。在詩歌中,詩人不僅要用形象來思考和感受,更要用形象來表達。

3.分明“虛”與“實”

社會生活無限廣闊,壹個詩人不可能把所有都寫在詩裏。所以詩人常常用“實”來表示“虛”,或者用“空”來表示“實”。虛與實並存,相映成趣,是詩歌創作的藝術規律。詩中的“空”是思想感情,詩中的“實”是景物意象。詩歌如果只寫“空”,就會顯得抽象空洞,沒有詩意;如果只寫“真實”,會顯得死氣沈沈,毫無生氣。

4.研討技巧

詩人的抒情方式壹般有兩種:壹種是直接抒情,即在作品中直接表現個人的情感;另壹種是詩人為了渲染景物,烘托氣氛,往往忽略政治背景,比如用比喻和典故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5.認識人,談論世界

孟子雲:“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贊美他的詩,讀他的書。”它基於它的世界。“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想理解他的詩,就必須知道他是誰,知道作者生活的時代。

古典詩歌

“古詩詞”的本義是指古代文人所寫的詩詞。魏晉南北朝前後,出現了壹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這些五言詩沒有題目,也沒有作者。其中大部分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統稱為“古詩”。

意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非壹人所作。我高比率的拋棄了妻子,朋友們都很有錢,我在國外流浪,我感受到了壹種死亡感和新生事物。或寓言,或明示,或重復。開頭無奇思妙想,句句驚心動魄,西京古詩詞皆在其下。”晉宋時期,這些“古體詩”被視為五言詩的典範。陸機曾經逐句模仿其中的12。東晉的陶淵明,宋代的鮑照等。,都有研究“古體詩”技巧和風格的“準古體詩”。梁代劉勰《文心雕龍》和鐘嶸《詩品》對“古體詩”的藝術特征和價值進行了理論概括和評價,對其作者、時代和源流進行了探討,並普遍認定為漢代作品。同時,蕭統的《文選》和陳的《許翎魚臺新詩》從詩歌的分類上界定了“古體詩”的範圍:凡是沒有明確標題的作品,都被作者稱為“雜體詩”,被佚名者稱為“古體詩”。因此,在梁、陳之後,“古詩詞”已經形成了壹個具有特定含義的特殊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曲相同,指的是漢代無名所寫的五言詩,發展成為壹種具有“古體詩”藝術特征的詩體。《古詩十九首》在文學史上占有代表地位,這個標題也成為了壹個話題名稱。

古詩詞,又稱古風。唐以前的古體詩風,是壹種不講究格律,沒有字數和句子數限制的詩風。唐代以後,由於近體詩的出現,詩人為了區分古體詩和新興格律詩,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體詩的寫法,並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制,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格局。其結果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風,變成了介於格律詩和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古典詩詞的字數和行數:古典詩詞沒有固定的詩句,也不會有固定的風格。所有的古詩都是按照詩中的字數來分類的。四言古詩簡稱四言古詩;五言古詩簡稱五言古詩;七言古詩簡稱七言古詩。四言詩早在《詩經》中就被人們采用了。但到了唐代逐漸衰落,很少有人寫了。所以古詩詞還是用五言七語來表示。五言古詩是古詩詞的正統,寫的人很多。七言古詩不是古典詩歌的主流,這是因為它起源晚。所以七言體受七言近體詩影響很大。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用詞工整的古詩。還有壹種古詩詞用詞雜,字裏行間長短不壹,參差不齊。

淺談古詩詞的風格——兼論中學教材中的兩種詩歌風格:我國古詩詞風格繁多,對古詩詞的分類和稱謂也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對於樂府、古風、歌行詩,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和古體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和古歌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自古以來,人們就壹致認可它們在表現內容、表現手法、表現風格上的差異,並為它們確立了名稱。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五首詩》第二題“討論與實踐”中說:“茅屋被秋風吹破”和“壹曲雪中送別田——書記吳回家”都是形式自由、語言通順、風格奔放的“唱法”詩。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談談這兩首詩的異同。“念叨柳樹

九年級(壹)知識隨筆《如何讀書》中說:“杜甫《石渠官》格律寬廣,格調之高,謂之古風……”這裏的名字不符合習慣。人們習慣把杜甫的《草堂》稱為“七言古詩”,而岑參的《白雪歌》則被稱為“七言宋體”。編輯也清楚地看到了兩首詩的不同,於是產生了這個問題。雖然杜甫的三官三別都是五言律詩,但人們習慣上稱石昊官員為“新樂府”,而不是“古風”。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有必要對中國古代詩歌的風格做壹個簡要的回顧。中國最早的詩體是四字體的《詩經》,後來出現了以屈原的《離騷》(又稱“騷體詩”)為代表的“楚辭體”,用連詞“之”和語氣詞“xi”拉長了句式,如“列文帝後裔Xi”(離騷)、“他媽的吳歌西穿著犀牛甲”。所以《詩經》《楚辭》成了中國詩歌的源頭。到了漢代,出現了專門收集各種詩詞歌賦的機構——樂府,它收集的最有影響的就是民間詩詞,也就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漢樂府民歌》。它最大的特點是現實性強,通俗活潑,形式主要是五個字。比如八年級(壹)課本上的長歌行和高中課本上的《長城窯洞飲馬》、《十五參軍》,就是正宗的《漢樂府》。漢代樂府民歌的內容和風格影響了當時及後世文人的詩歌創作。到東漢末年,出現了代表文人五言詩成熟的古詩十九首,吸收了樂府民歌的許多特點,促進了古詩體的發展。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和唐代,漢樂府的發展演變形成了兩種主要形式。幾首詩

壹種是“古樂府”(也叫“老樂府”),是文人用模擬創作的。它借用《漢樂府》的書名,寫出新的內容,就像“舊瓶新酒”,如曹操的《走出廈門》(第七部)、楊炯的《從軍》、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這些詩的特點是,雖然沿用了漢樂府的題目,但內容是新的,而且與原題目有關,如“參軍”與軍務有關,“雁門太守”與邊塞有關。文人擬樂府的內容由漢代樂府的敘事性向抒情性轉變。在形式和技法上,借鑒了其俗與雅,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藝術品位。《古樂府》有五言和七言兩種形式。古詩七言樂府,最早見於三國時期曹丕的《葛炎行》,直到南朝齊梁時期的鮑照,才寫出了《擬難行》(18)等。樂府詩是可以唱的,七言樂府體是以吟誦為主。從內容和篇幅上來說,壹般都比較長,吟誦時如行雲流水。它可以自由變換韻律,使其內容多變,結構轉折,氣勢恢宏,感情豐富多彩。這種詩體適合承載較大的思想內容,表達熱烈的感情。它既具有古代樂府通俗活潑的特點,又以表達文人的心聲為主。其形式以七言句式為主,雜詞文采飛揚,讀起來抑揚頓挫,所以人們也稱之為“歌行體”。另壹種主要是借鑒《漢樂府》的敘事為主、現實主義的內容特點和樸實通俗的表達特點,用以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引起人們對社會的關註。它不再借用《漢樂府》的原名,而是根據事件內容的不同而命名。所謂“事關性命,無以復加。”唐代杜甫關心國家大事,用筆反映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現實,寫了許多這樣的詩,如專門描寫唐代軍國主義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車店》(高中)、《三官》(潼關官、新安官、石壕官)、《三別》(三別),這些詩在本質上主要繼承了《漢樂府》的傳統,在形式上與五言詩有相似之處。後來元結、顧況等詩人也寫過這樣的詩。中唐時期,白居易、元稹等現實主義詩人,為了挽救當時國家的衰落,用自己的詩歌反映社會現實的弊端,以引起統治者的重視,大力提倡杜甫、元結的這些詩歌形式,並冠以“新樂府”,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他們自己也寫過不少“新樂府”,形式上有五七句。比如白居易的《看割麥》(第九部),賣炭翁,新豐折臂翁,杜靈措,都是敘事性的,通俗的“新樂府體”。《竹林中答》說:“古詩詞樂府,漢魏以來有分。樂府音節不傳,唐人每次借舊題新義。至少淩不攻老題,比如《三官》《三別》,真的是樂府。”(《清代詩話續》,22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簡要指出新樂府詩的特點。文人學《漢樂府》還有壹種情況,主要是把樂府詩的特點引入抒情古體詩中,體現出不同於以往五言古體詩的特點,代表作品是李白的《古風》(58首)。從形式上看,“古風”與五言古詩無異,只是抒情內容和方式不同。清代趙執信的《音譜》中,在回答樂府與古典詩詞的區別時,他說:“聲與情有極大的差別,在這裏需要半分以上的思想才能體會到。”(清史華132,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聲與情”是指內容、情感、神韻的不同。《甌北詩話》進壹步指出:“丐幫樂府更致力於女性的思想,紫羅蘭比樂府更深沈,所以也更能感召夫妻送別受傷者。然而,它們都是含蓄而古老的...它們簡短而有意義,直接留下了民族風格的遺產。少陵無此味。”可見,杜甫的“新樂府”與李白的“古風”是不同的,雖然都受到“漢樂府”的影響。在唐詩集中,直接貼上“古風”標簽的很少。《古風》、《五言古風》、《新樂府》形式自由,不講格律,所以不存在“寬格律”的問題。問任何壹個女孩

七言宋體發展到唐代,也有兩種情況。因為“格律詩”出現在唐代(也叫“近體詩”,以區別於以前不講格律詩的“古體詩”),壹類是刻意將格律詩的壹些句法、手法引入古體詩,另壹類是刻意回避。傳統上,人們把前壹類稱為“七言宋體”,後壹類稱為“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詩”)。初唐壹些詩人在繼承南朝齊梁壯美詩風的基礎上,試圖將七言律詩的句式和對仗引入演唱風格,產生了陸的《古意長安》、羅的《宮上詩》、張的《春江花月夜》等名篇,篇幅壯闊,氣勢磅礴,散句中夾雜著格律和對仗,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盛唐時期,高適、等以此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如高適的《行》、岑的《白雪歌送別田務吳歸》(八回)、《奔馬河歌送別西征將軍馮》(九回)。這些詩歌充分發揮了“初唐體”的特點,內容豐富瑰麗,感情奔放,意象瑰麗,手法多樣,語言獨特。中唐時期,白居易等人將敘事元素融入到這種文體中,寫出了《長恨歌》、《琵琶記》等名篇。七言絕句有了新的發展。直到清初,吳(號梅村)以這種詩風寫出了《袁媛曲》、《何勇宮詞》、《小石清門曲》、《聽女道士卞玉靜彈琴》等名篇。他以詩贊史,形式上更註重技巧,用詞豐富多彩,形成了華美多變的藝術風格,優美動人,膾炙人口,甚至七言歌行。到清末民初,王國維等人以這種風格寫出了《頤和園詞》等詩歌。杜甫的陶瓷雕像

另壹方面,杜甫、韓愈等詩人有意識地避開七言樂府體格律詩的句法句式,以體現古雅古樸的風格特征,多采用散句,多采用“三級”、“三級”結尾(如“三毛”、“長林頂”、“沈池”、“嘆息”)。從內容和風格上看,這類詩歌往往以現實題材和深沈沈郁的感情為基調,不同於前壹類歌曲濃郁的浪漫色彩。但它講究內容的宏大,氣勢情感的豪放激越,結構轉折的多變,符合七言體的整體特征。如杜甫的《秋風破草堂》(八回),李益的《夜去天壇看海》,韓愈的《山巖》,呂通的《月蝕詩》中的《中秋贈張》和《恒山寺停,我題此詩於門樓》,以及《提筆勸送新茶》等,都具有這樣的特點,習慣上稱之為“七言古風”。關於七言絕句和七言古詩的區別,有很多討論。在劉熙載的詩歌中,這兩種類型的特征被區分為:“古體七首,可稱古體近二體。貼近身體,平行、和諧、美觀、綿;古風簡約、別扭、單薄、有活力。壹個帥,壹個肌肉發達。這就是齊梁和韓偉的區別,也就是初唐和盛唐不同的原因。”(續《清詩話》第2436頁)這裏的“古”是指類似“秋風破草堂歌”的七言古體,繼承了漢魏古詩質樸、充實的特點;“金”是指由“初唐體”發展而來的七言絕唱體,繼承了齊梁時期的巧美特征。可以說,這是漢魏六朝七言樂府詩這棵大樹上兩種不同風味的果實。詩人李白

以上大概就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概況,它和唐代格律嚴謹的現代詩歌壹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形態。《潤吾》壹書中有很多經典詩詞。

編輯本段相關常識

1.押韻:韻文句尾的押韻詞,如李白的《靜夜思》,我的床腳閃著如此明亮的光,難道已經有霜了?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又沈了下去,我突然想起了家。光與霜之地是韻。通常第三句不押韻,但也有不規則押韻的詩(如望天門山)。2.押韻:詩歌押韻使音調和諧優美,如李白的《靜夜思》用昂韻。3.格律詩的結構:* *八句,以壹兩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駢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4.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律:從句式上看,古詩詞壹般有四個字:二和二;五個字是二、二、壹;這七個字是二,二,二,壹。感觀上,有時因表意需要而出現特殊情況,如:勢拉|五嶽|蓋|赤城,使之二、二、壹、二。5.因為古詩詞裏沒有標點符號(標點符號是後人加上的),所以壹行就是壹句。第壹,還原倒裝句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和情感重點。主語是後置的。崔豪《黃鶴樓》詩:“漢陽每樹成水清,鸚鵡洲壹窩香草。”意思是“清川(上晴圓葉),漢陽樹生動(可數),鸚鵡洲草茂盛”,b .介詞賓語。杜甫《月夜》詩:“雲發香帶霧,玉肩月寒。”其實就是“香霧濕雲,清寒玉臂。”c .主客體換位。葉夢得《何心郎》詞:“秋漸晚,霜信報黃花。”顯然也是“黃花還霜信”的意思。d,屬性的位置。首先,屬性向前移動。王昌齡《參軍》詩曰:“青海有暗雪山,孤城望玉門關。”下壹句中的“孤城”是指玉門關,是玉門關的同位定語,但現在移到了動詞“俯瞰”之前,容易被誤解為站在另壹座孤城上俯瞰玉門。第二,定語被移動了。李白的詩《天目山夢登高》:“吾心與夢在吳與嶽,月夜渡鏡湖。”意思是“壹月之夜飛越鏡湖”。e .賓語形式的狀語。“人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在春風微笑。”從表面上看,“嘲笑春風”是壹個動賓短語。其實,“秋風”和“春風”並不是以“動”和“笑”為主,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和“在春風中笑”。第二,很多詩歌中有壹些值得特別關註的詞,通常會為整首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詩的眼睛。詩人戚跡寫過壹首詩《早梅》,有句話說:“深雪前村,昨夜幾枝開。”鄭谷將“數”字改為“壹”,因為題的是“早梅”。如果開了幾枝,說明花開了很久了,不能算“早梅”。戚跡很欣賞鄭谷,稱他為“字師”。王安石《春風與綠江南岸》中的“綠”字,陶謙《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張喜安《雲破月作花影》中的“得”字,宋祁《紅杏枝頭滿春光》中的“鬧”字,都是眾所周知的。動詞:欣賞詩歌時,要註意動詞,尤其是具有“多重意義”的動詞。例1:妳記得過清溪半裏橋,沒有老紅板,秋水人太少。夕陽無人,留下壹株垂柳。(孔《傷逝·江南》)這裏“剩”字突出,作者不用“留”也不用“見”。它的妙處在於,雖然“剩”的意思和“留”差不多,但“剩”字壹般是被動的,有“殘”、“剩”的意思;另外,“剩”這個詞有時效性,給人壹種“無奈”感。“留下”並沒有那麽大的意義。“看見”只是壹時的,不能通過今昔對比給人變化感。2修飾語:多為形容詞,也是詩歌鑒賞中的關註點。例1:閨房少婦不知愁,春日穿上翠樓。突然看見綠柳青青,心裏難受;哦,後悔不該叫我丈夫去找侯豐。(《永遠在我心中》王昌齡)前兩句寫的是少婦梳妝完畢,趕到翠樓賞春色。這個時候作者用了壹個詞“突然”,意思是隨意,恰到好處。遭遇:闖入她眼簾的柳色讓她想起了為丈夫送行的場景,想到丈夫就忍不住心酸。這是壹個有著壹張孩子氣的臉的年輕女人。壹個“突然”字形象地描述了這種情緒變化,這也是這首詩耐人尋味的地方。③特殊詞:在詩歌和散文中,有些詞本身是獨特的,讀者可以很快找到:a .疊字:疊字只有兩個作用:增強語言的節奏感或起強調作用。江水平的柳樹是綠色的,我能聽到朗江上的歌聲。(《lt;竹枝詞>壹、《劉禹錫》搜了又搜,冷清淒慘。(《慢聲細語》李清照)b .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屬於重疊詞,因為出現頻率高,所以單獨列出。它有壹個作用:讓詩歌更加生動,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窗簾外面,雨在汩汩地下著,春天正在消逝,羅燦受不了寒冷。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落下,而我卻看著長河滾滾向前。(《登高》杜甫)c .表示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有時作定語,有時作主語或賓語。但作用只有壹個,色彩壹般是表達心情,增強描寫的色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可以抓住能表達淡色的詞語,體會到詩中“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的豐富藝術意蘊和鮮明韻律。黃、翠、白、青四色錯落有致,由點及線延伸至無限空間,畫面靜中有動,具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或者抓住詩歌中能表現鮮明對比、欣賞情感色彩集中的詞句:“流光易逝人,櫻桃紅,香蕉綠。”《紅》和《綠道》表現了蔣捷感嘆時間匆匆,春光稍縱即逝的“有色思想”。即使我們抓住了單壹色彩所表達的文字,也能體會到詩人的深情:“憶青衣戀,憐遍地草。”“誰在拂曉霜林醉,總留人淚!”憐惜和受傷的感情都在《青澀》和《醉紅》裏。

五法格式壹

⊙平⊙仄仄

⊙ 仄仄仄仄仄(押韻)

⊙⊙⊙⊙⊙⊙

平⊙平(韻)

⊙平⊙仄仄

⊙ 仄仄仄仄仄(押韻)

⊙⊙⊙⊙⊙⊙

平⊙平(韻)

五法格式2

平⊙平(韻)

⊙ 仄仄仄仄仄(押韻)

⊙⊙⊙⊙⊙⊙

平⊙平(韻)

⊙平⊙仄仄

⊙ 仄仄仄仄仄(押韻)

⊙⊙⊙⊙⊙⊙

平⊙平(韻)

五法格式三

⊙⊙⊙⊙⊙⊙

平⊙平(韻)

⊙平⊙仄仄

⊙ 仄仄仄仄仄(押韻)

⊙⊙⊙⊙⊙⊙

平⊙平(韻)

⊙平⊙仄仄

⊙ 仄仄仄仄仄(押韻)

五法格式四

⊙ 仄仄仄仄仄(押韻)

平⊙平(韻)

⊙平⊙仄仄

⊙ 仄仄仄仄仄(押韻)

⊙⊙⊙⊙⊙⊙

平⊙平(韻)

⊙平⊙仄仄

⊙ 仄仄仄仄仄(押韻)

通常,平是指拼音壹個或兩個聲調,徐是指三個或四個聲調。

圓勻婉約,上句結尾要押韻。

平行對聯(三四句)和頸聯(五六句)要對偶。

寫詩的感覺就是大量閱讀。

否則,用壹些現代語法和思維來寫作。

會變形,但外人可能感覺不到。

妳的詩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