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體現在哪些方面?

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體現在哪些方面?

大眾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決定性影響。

本期起,《文藝評論》特刊將陸續刊發“大眾文化”系列* * *三篇,深入探討大眾文化的屬性、特征及其與專業文化的關系,旨在為推動大眾文化健康蓬勃發展提供理論啟發和支撐。

請讀者朋友們註意。

人民是創造歷史的英雄。

他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並以其突出的主動性和穩固的主導地位成為文化的主人。

我們文化的中心問題是為大眾服務以及如何為大眾服務。

然而,長期以來,大眾文化並沒有真正占據文化創作和生產的主體地位。

精英文化和貴族文化被認為是主流文化。

人民的文化參與和創造,因其原始、粗糙的本性,壹般被稱為“下裏巴人”,被文化精英拋出文化視野。

這與人們的文化素質和創造熱情隨著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應用而高漲的現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尊重和維護人民在文化中的主體地位,把文化工作的重心和著力點轉移到大眾文化上來,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壹)確認和尊重人民的文化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明確大眾文化的定位和內涵,使之回歸主流文化,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領導文化建設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新飛躍。

大力發展繁榮以群眾為主體的群眾文化,是切實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關鍵,是保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壯大的堅實基礎,是順應時代潮流、回應群眾呼聲的科學選擇。

大眾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非功利性、非專業性的文化表現形式,實現自我參與、自我愉悅、自我發展的文化現象。人民通過追求自我完善和遵循美的規律來表達情感,享受身心,陶冶精神,展示自我,了解和掌握世界的文化訴求。

它以人民為文化實踐的主體,以自娛自樂為價值取向,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包含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等要素,是大多數人廣泛參與的社會文化實踐。

豐富多彩的文化發展史證明,大眾文化承載和發揚了人民的首創精神,人民的主體地位在大眾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解放和彰顯。

在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中,大眾文化從原始社會的蒙昧和自發中走來,經過了階級社會的安逸階段,到了今天,在社會主義社會的高級社會形態中,進入了自我意識的自由狀態,人民的文化主體地位得到了進壹步的確認和強化。

“大眾化”是大眾文化的基本原則。即使在社會分工中出現了專業的職業文化之後,大眾文化依然生機勃勃,異彩紛呈,呈現出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以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文化創作的原創性、文化享受的民主性、文化傳播的廣泛性和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青睞,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豐富和滿足日常精神生活的文化支點。

我們黨歷來重視群眾文化。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大眾文化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流。

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深入研究文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努力提高推動文化科學發展的能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今,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其根本特征是他們從過去被動地欣賞文化轉變為主動地參與和創造文化。各種形式的大眾文化蓬勃發展,大眾文化成為文化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這就要求我們自覺把握文化發展趨勢,深入探索和總結新時期群眾文化的內涵、特點、形式和趨勢,把文化發展的立足點轉到群眾文化建設上來,加大投入,加強引導,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發展的新期待,全面貫徹黨的文化政策,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2)但是,客觀地說,群眾文化發展建設過程中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由於壹些文化管理部門的誤解和壹些專業文化工作者的偏見,沒有給予大眾文化作為本體文化應有的地位和禮遇,把大眾文化看成精英文化和高雅藝術下的草根狂歡,是庸俗的、庸俗的。

每當提到大眾文化,很多人就簡單地理解為飯後大街小巷的婦女、兒童、老人載歌載舞。甚至鋼琴、象棋、書法、詩歌、散文也多是低級庸俗的民間活動。與那些職業文化相比,城市的歡樂,“泥腿”的歡樂,“下裏巴人”的歡樂都顯得微不足道,難以優雅。

這種“重專家輕群體”的錯誤認識必須糾正。

大眾文化是壹切文化之母,是許多文化模式的基礎和源泉。

“創造在基層,希望在人民”是文化發展證明的壹個基本規律。

專業文化是植根於大眾文化的大地之花,來源於大眾,服務於大眾,承擔著普及和提高的文化使命。

沒有大眾文化,專業文化必然曲高和寡,枯竭,沒有未來。

大眾文化通俗而不低俗,蘊含著職業文化的精髓。

專業文化不應該與大眾文化對立,而應該激進、進步,實現俗與雅的交融與轉化。

還有壹個問題就是隨意把大眾文化等同於大眾文化活動。

作為主流文化模式,群眾文化是壹個龐大的文化譜系,包括群眾文化工作(包括方針政策和管理)、群眾文化事業(包括機構和設施)、群眾文化活動和群眾文化隊伍。它有自己的物質基礎、價值規範和運行機制。今天,它已逐漸發展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模式,成為與國民文化藝術素養提高密切相關的重要文化形式,具有相對獨立的文化價值。

群眾文化活動只是壹種特定的載體和呈現方式,是整個群眾文化體系的壹個子元素。

把大眾文化簡單等同於大眾文化活動,認為發展繁榮大眾文化就是組織更多的大眾文化活動,讓老百姓自娛自樂,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觀念,本末倒置,把大眾文化這個培養千人的根本降低到了表面的層次,忽視了大眾文化的母體意義,成為影響和制約文化發展的觀念障礙。

至於把大眾文化等同於大眾文化,那就更混亂了。

大眾文化和大眾文化壹詞區別很大。

大眾文化是我國的主體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人民創造歷史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的文化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礎工程。具有鮮明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創造和享受,主體地位突出。

大眾文化,又稱市場文化,或消費文化,是借助現代大眾傳媒,依托市場,為人們提供文化消費產品、場所和服務的文化現象。

它是工業時代的特殊產物,具有強烈的商業目的和系統的內控機制,文化產品可以被大量復制,進入人們的消費生活。

在這個層面上,人民只能是文化的消費者和被動接受者,創造和掌握文化的主體地位被削弱。

(三)發展繁榮大眾文化,必須始終承認和牢固確立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尊重和發揚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維護和堅守文化之根。

人民是文化的創造主體。

人民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偉大力量,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

他們通過物質生產實踐為文化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反過來又在文化滿足中催生了創造物質財富的內在動力。

文化發展史上最早的文字、旋律、詩詞、舞蹈,是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感情的精神物化,也為後來職業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們通過自己的文化代言人——文學藝術家,直接或間接地創造著自己的文化,並與時俱進地破舊立新,構築了人類文明史上壹座又壹座的文化高峰。

專業文化必須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向群眾學習,收集民俗,對群眾文化進行再創造,從而贏得群眾的喜愛,實現普及和提高的文化責任。

人民是文化的主體。

人們在創造文化時,自然享有文化的所有權和裁決權。誰也沒有剝奪他們的資格和能力,文化自然是為人民服務的。

人民有權對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發展的質量、是非和價值做出判斷。標準是快樂還是不快樂,滿意還是不滿意,答應還是不答應。

必須滿足人民的文化期望,必須保障他們的文化權益。

我們黨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是對人民文化主體地位的確認和尊重,是黨領導文化建設理念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質特征的體現,是人類文藝發展的規律和方向,是文化實踐永無止境的不懈追求。

今天的文化體制改革,是黨審時度勢、順應民意,解決落後的文化生產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間矛盾的必然選擇。

人民是文化的主體。

中國先進文化牢固樹立人民是文化主體的唯物史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密切同人民的聯系,把人民作為服務對象和表達主體,熱情謳歌億萬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展示他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反映他們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關心他們的疾苦。體察人民意願,把握人民需求,為人民歌唱,為人民抒懷,通過各種形式的文藝創作來感召人民,是文化為人民服務,實現人民文化利益的重要標誌。

在我們的文化殿堂裏,應該更多地展示當前現實生活、普通人和復興大業的文化產品,而不是強調落後和腐朽的帝王將相文化、暴力殺戮和艷俗,讓人民真正成為文化表達的主角。

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作品才能讓人民群眾自省、好聽、好看、好學、參與,贏得掌聲、笑聲、聲音,經過民心和市場的檢驗,獲得真正的生命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進而實現引導社會、教育人民、促進發展的崇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