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上杭詞典

上杭詞典

實力方面,煙臺大學更勝壹籌。如果學師範類專業,還是會在魯東大學(煙臺師範學院)就讀。

煙臺大學位於煙臺市萊山,東臨黃海,西臨青山。是山東省重點綜合性大學,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教育部原黨組書記、副部長張成賢同誌擔任煙臺大學名譽校長。

煙臺大學創建於7月,1984。經原國家教委特批,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 *派教學、科研、管理骨幹到學校進行援建,對煙臺大學的支持列入長期工作計劃。1990成立“北大清華支援煙臺大學建設委員會”,由山東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長任主任。“援建委員會”每兩年召開壹次會議,研究指導煙臺大學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和改革發展,使煙臺大學有壹個更高的起點和更高的發展水平。建校24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和海內外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經過全體師生的不懈努力,煙臺大學已發展成為壹所學科門類齊全、教學設施完善、規模和實力相當、特色鮮明、發展潛力巨大的地方綜合性大學。1995,學校順利通過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水平合格評估。1998獲主單位權。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2007年,我校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準為普通高等教育培養軍隊幹部的配套培養單位。

學校占地3200畝,建築面積79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654.38+0.6億元。圖書館總面積43800平方米,藏書654.38+0.68萬冊,電子圖書70萬冊,光盤654.38+0.1.00萬張(箱),中外文工具書654.38+0.00多萬冊,進口中外文數據庫34個。千兆以太網建在校園裏;大學生活動中心占地25000平方米。

學校現設有人文學院、法學院、外國語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光電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計算機學院、機電汽車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藥學院、海洋學院、環境與材料工程學院、國際教育交流學院、體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預備役軍官學院、建築系、音樂系、體育系***21系(系)、31研究所、49個本科專業,涵蓋9個學科目前有2個學科碩士點52個,2個專業碩士點,5個省級重點學科(民商法、中國少數民族史、物理化學、理論物理、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7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光電信息技術實驗室、化工制造工程實驗室、結構工程實驗室、藥物篩選與評價實驗室、環境材料實驗室、環境凈化材料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1個“泰山學者”崗位(民商法),2個國家級技術轉移中心(天然藥物技術轉移中心、國家制革技術研究推廣中心),7個省級重點學科教學實驗中心。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果蔬采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空氣凈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天然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幹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科研院所(山東省知識產權研究院),1個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應用法學研究中心),65438+。1個省級美育研究基地和1個省級大學科技園(北大清華煙大三校科技園)。

學校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國際教育、繼續教育等多類型、多層次的辦學格局。現有專科生、碩士生、留學生等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學生來自29個省(市、區),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6000余人。

學校擁有壹支學歷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1984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485人,其中博士學位263人,在讀博士學位1000多人,博士學位占專任教師的71.5%。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在職專任教師中,“首屆全國百名教學名師”1人,“新世紀國家人才工程”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師11人,入選教育部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2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7人,“山東省教學名師”4人。近300名著名學者擔任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13名兼職院士受聘。

近年來,學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5項,省部級以上獎勵138項,其他科研獎勵26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973項目、863項目、國家“十五”重大科技項目59項,省部級項目235項。學校先後獲得“九五全國高校科技管理先進團隊”稱號。

山東CIMS培訓中心就在我們學校。開放的校園教研網是山東省四大節點之壹。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和《煙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版)》為國家級核心優秀期刊。

學校註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友好往來,是中國首批接收外國留學生和邀請外國文教專家的院校之壹。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巴西、法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所高校和學術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建立了漢語水平考試(HSK)考點,每年接收500多名留學生。與韓國木浦大學、大佛大學合作舉辦本科教育項目。

學校始終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放在首位,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提高教育質量。堅持“雙擁、三方互動、幫扶發展”的辦學方針;學科建設堅持“重視基礎、強化應用、促進交叉、突出特色”;在培養模式上堅持“理工結合、文理滲透、通專並重”;在教育方式上,堅持“環境育人、美育育人、發展個性”的原則,建立健全“學分制”、“導師制”、“首席教師制”、“雙主修制”、“彈性學制”、“主輔修制”、“復試制”、“獎勵學分制”。學生多次在各類國家級和省級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自成立以來,已向社會輸送了4萬多名合格人才,歷屆畢業生都受到了社會的廣泛歡迎。我校與人事部中國人才研究會聯合推出的“壹站式”全國求職信息搜索引擎在我校就業網正式上線,這是山東省首家提供此項就業服務的高校。

近年來,學校建立了山東省首個高校美育研究基地。以優異成績通過山東省校園文明建設評估,獲得“文明校園”榮譽稱號;以優異成績通過山東省高校德育評估,被評為“德育工作優秀單位”;榮獲“山東省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榮獲“山東省團建標準化學校”、“山東省紅旗團委”等榮譽稱號;在山東省“平安校園”建設檢查評估中,被省委高校工委評為“平安校園”建設先進單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山東”榮譽稱號,連續兩年被煙臺市委、市政府評為“中國最安全城市”建設先進單位。

(截至2008年8月的數據)

魯東大學,坐落在美麗的海濱城市煙臺,是壹所以科技為主體,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綜合性大學。學校於1958開辦高等教育,原名萊陽師範學院。1961更名為煙臺師範學院,1984經教育部批準轉制為煙臺師範學院。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魯東大學。

長期以來,學校始終以富民興校為己任,以興學育人為根本,秉承“厚德載物、博學多聞、創新踏實”的校訓,傳承“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持之以恒地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孕育了“求真向善、求真務實”的校風和“嚴謹敬業、育人為本”的教學精神

學校有權授予碩士學位和學士學位,並可為同等學力人員申請教育碩士和碩士學位。有21個學院,3個教學部,34個碩士點,58個本科專業。目前擁有英語語言文學、高分子化學、物理等9個省級重點學科和實驗室,教育部漢語詞典研究中心、山東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9個省級科研機構。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3734人,其中研究生582人,專科生23005人,外國留學生147人。還有函授6027,在職研究生217。

學校有壹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教職工2017人,其中專任教師1316人。專任教師中,教授158人,副教授342人,博士221人,碩士693人,研究生導師179人。其中泰山學者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9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拔尖人才4人,山東省名師4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9人。魯大道、趙等9名院士被聘為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學校目前占地2134畝,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7.9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654.38+6300萬元;紙質圖書1.87萬冊,電子圖書1.88萬冊,中外文數據庫29個,特色數據庫4個。有現代化的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網絡中心、體育館等設施。學校依山傍海,環境優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先後榮獲“花園式單位”、“文明校園”等稱號。

這所學校非常重視科學研究。近年來,學校承擔各級科研項目912項,其中“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49項,省部級項目129項,局級項目83項,科技成果鑒定44項;出版學術專著129部,發表學術論文6976篇;獲得科研獎勵448項,其中省部級43項。

這所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很高。2001順利通過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在2007年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成績優秀。目前有2個國家級專業建設點、5個省級專業和2個省級教改試點專業,建設了10個省級精品課程和4個省級教改試點課程。歷年來,學生英語四級壹次性通過率在70%以上,全省計算機應用能力統壹考試壹次性通過率在93%以上,本科畢業生錄取率在35%以上,畢業生年末就業率保持在85%以上。2004年至今,在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國家壹等獎5項,二等獎9項,省級壹等獎22項,二等獎17項。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得山東賽區壹等獎2項;在山東挑戰杯比賽中,獲得壹等獎2個;第三屆中國青少年書法藝術大賽,獲1枚金牌;獲全國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1銀獎。外國語學院學生張海燕參加“第三屆新時代全球華語青年文學獎”大賽,連續兩屆空缺後獲得文學翻譯組壹等獎,得到評委王蒙和陸谷孫的高度評價。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作為原國家教委公布的首批200所具有接收外國留學生資格的高校之壹,先後與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加拿大、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的37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際交流關系,在學生交流、學分互認等方面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合作,並與多所國外高校合作開展了“2+2”、“3+6544”等項目。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截至目前,學校已向社會輸送畢業生7萬余人,遍布行業,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畢業生以其綜合素質高、專業性強、基礎知識紮實、職業技能好而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畢業生中,有的已成為省市黨政領導和著名企業家;有的成為學術精英,如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院士、東方語言研究所所長袁伯平,齊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王誌敏教授。他們中的壹些人成為文學領袖,形成了以國際知名作家、山東省作協主席張煒為代表的壹批享譽文壇的“魯大作家”。原文化部部長、當代著名作家王蒙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認可,並欣然在視察學校時題詞“傑出人物與校風”。

當前,全校師生正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走內涵發展之路,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

(截至2008年6月31日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