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如何科學地吸收營養

如何科學地吸收營養

(1)搭配合理,營養全面。

同類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都差不多。所以在安排膳食時,幾種食物要合理搭配,盡量多樣化,才能得到營養全面的膳食。在美國,營養教育家提倡居民多吃谷類,壹天至少吃五種蔬菜和水果。

(2)粗細食物的合理搭配

谷物是維生素B1的豐富來源。但近年來,人們食用的精制米和面粉越來越多,米和面粉的研磨過於精細,不僅損失了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還將大部分膳食纖維損失到麩皮中。長期吃這種細糧會造成營養缺乏。母親長期食用精制白米導致的乳汁中維生素B1缺乏,會導致維生素B1嚴重缺乏,甚至過早死亡。此外,膳食攝入過多和膳食纖維過少會逐漸削弱胃腸功能,導致便秘或其他更嚴重的問題。飲食上註意粗細搭配,經常吃壹些粗糧雜糧,各有所長,可以起到營養互補的作用。例如,壹個成年男子早餐吃壹碗小米粥,午餐吃壹份標準的面餅(其他副食如雞蛋、小蔬菜),輔之以西紅柿、黃瓜和肉末,晚餐可獲得1.3毫克維生素B1.4毫克維生素B2和52毫克胡蘿蔔素。這樣的搭配很好。粗糧的比例最好在30%左右。

(3)合理安排主食和副食

飲食以谷類為主,每天應攝入300-500克谷物,並註意副食的安排。谷物中蛋白質質量不夠好,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中賴氨酸不足,大豆或其制品中賴氨酸含量較高。因此,將谷物和豆制品壹起食用,可以提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同時應選擇適當的動物性食物、蔬菜和水果,增加優質蛋白質、各種礦物質、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攝入。

(4)多吃蔬菜、水果、土豆。

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紅、黃、綠等深色蔬菜比淺色蔬菜含維生素多。蔬菜不僅能提供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還能促進魚、肉、蛋等食物的蛋白質消化吸收。研究表明,單獨吃肉時,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為70%;肉和蔬菜壹起吃,蛋白質的消化率可達80%-90%。

與水果相比,蔬菜特別富含鮮棗等維生素C,很多水果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還不如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但水果含有葡萄糖、果糖、檸檬酸等物質,比蔬菜豐富。經常吃不同種類的水果,可以刺激食欲,幫助消化,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

土豆,包括土豆和紅薯,是中國傳統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提供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以及更多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具有谷類和蔬菜的雙重好處。近年來,隨著生活的改善,人們對土豆的消費減少了,這是壹種不好的趨勢,應該提倡多吃土豆。

日常飲食中有蔬菜和土豆400-500克,水果100-200克,對保護心血管健康、增強抗病能力、降低兒童幹眼癥風險、預防某些癌癥有重要作用。

(5)吃牛奶、豆類或其制品。

中國居民膳食中牛奶和豆類的攝入量很低,造成中國居民普遍缺鈣。牛奶是鈣的最佳食物來源。專家認為,人們應該壹生都喝牛奶或吃乳制品。每天食用100克的牛奶和奶制品,可以從牛奶中獲得200毫克以上的鈣,有助於改善鈣攝入量低的現狀。每天吃50克豆類及豆制品,可獲得約100毫克的鈣。同時,大豆還含有豐富的賴氨酸,可以彌補谷物中賴氨酸的不足,提高膳食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6)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肉油。

魚類、家禽、蛋類和瘦肉等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動物蛋白的氨基酸組成更適合人體需要,其賴氨酸含量更高,有利於補充植物性食物中賴氨酸的不足。肉類中鐵的利用率好,是預防缺鐵性貧血的好食物。魚和其他水產品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理想選擇。畜禽的內臟雖然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但內臟含有較多的脂肪和較高的膽固醇,尤其是豬腦,所以不能吃得太多。

少吃脂肪和肉類油,因為脂肪和肉類油含有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是肥胖和許多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為了減少慢性病的危險因素,盡早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我們應該少吃脂肪。日常烹飪盡量少用肉油,多用植物油。

(7)吃清淡低鹽的食物

飲食清淡有益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的鹽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中國居民鹽攝入量過高,平均值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值的兩倍多。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鈉的攝入量與高血壓的發病率成正比,所以鹽不宜過多。

(8)戒煙限酒。

(9)吃幹凈、衛生、不易腐爛的食物。

日常生活中註意飲食衛生,加強自我保護,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危害。飯前便後要註意洗手,集體用餐要提倡分餐,減少疾病傳播的機會。

(10)食物攝入和身體活動要平衡,保持合適的體重。

(二)合理營養和均衡飲食的生活方式

據報道,營養過剩和生活方式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等各種致命慢性病都是人自己吃的。飲食結構不合理,外來垃圾食品的入侵,是文明病發生的最大原因。營養科學告訴我們:“沒有壹種食物能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全部營養”;沒有難吃的食物,只有難吃的飯菜。任何壹種食物都可以提供壹些營養,關鍵是將多種不同特點的食物搭配起來,形成合理的飲食。中國營養學會設計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結構的特點,形象地指出了人類的合理膳食結構:底層是植物性食物,包括面包、谷類、米飯、面條,每人每天應吃300-500克;第二層是蔬菜和水果,每天分別要吃400-500克;倒數第二層是魚、肉、禽、蛋,每天應食用125-200克(魚蝦50克,畜禽肉50-100克,雞蛋25-50克);牛奶和豆類壹起占第四層,每天吃牛奶和奶制品100g,豆類和豆制品50g最上層是油脂,每天不超過25克。營養學家認為,壹個正常的成年人,就熱量而言,應該攝入總熱量的20%-25%。比如壹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要攝入50-90克的脂肪。

雖然金字塔裏沒有提到糖,但是我們也要註意糖的攝入。糖要適量,成人每天16克左右,兒童每天5-7克。老年人不應該多吃糖果。目前科學研究結果表明,除了脂肪,糖也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由於老年人體力活動減少,能量消耗不多,如果老年人每天攝入過多的糖,糖在體內可轉化為脂肪,使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增加,即血脂升高,從而引起或加重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疾病。藥理研究表明,患癌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四五倍。糖果吃多了會消耗體內堿性物質,尤其是鈣和鉻,會使老年人缺鈣,引起骨質疏松,影響視力。也是因為葡萄糖代謝需要維生素B1,而老年人體內維生素B1的儲存量不多,很容易耗盡,可引起維生素B1缺乏。嗜糖而不註意口腔衛生,也會引起齲齒。

同時,要分配和確定合理的膳食體系。

1.考慮到腸胃消化能力,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2.預定的用餐間隔不能太長或太短。壹般來說,混合飲食的胃排空時間約為4-5小時。如果間隔時間過長,會引起饑餓感,降低血糖,影響工作效率。太短的話會食欲不振,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大部分人主要在早上工作,所以吃早餐要特別註意。不吃早餐不僅會降低工作效率,還會損害他們的健康。

3.全天每餐的食物分配比例,通常早餐要占全天總能量的25%-30%,午餐35%-40%,晚餐30%-35%。

4.用餐時間要與生活工作制度相協調。

在合理分配餐食時,也要註意“三少、三不和諧、壹平衡”。三少:少鹽、少糖、少油;三不:不吃甜食,不挑食,不偏食;平衡:即熱量攝入和消耗的平衡。

當然,合理的烹飪方法也很重要。如果食用油溫度不宜過高,不僅食用油中所含的脂溶性維生素被破壞,人體必需的各種脂肪酸也被大量氧化,降低了營養價值。同時,蔬菜接觸高溫油會破壞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油溫過高會氧化脂肪,產生過氧化脂質。如果脂質過氧化物長期在飲食中攝入,在體內積累,就會破壞人體內的壹些代謝系統,使人未老先衰。

合理的營養是健康的基石,不合理的營養是疾病的溫床。雖然有些疾病是由生活方式等因素引起的,但膳食結構不合理、肥胖、營養不均衡是特別重要的因素。我們必須改變舊的傳統觀念,樹立科學的營養健康觀,真正做到營養合理、膳食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