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堵耳【中醫術語審定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耳聾[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耳聾[湘雅醫學詞典]
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13)]
編年不修奧的斯傳媒[中醫藥術語審定委員會。中藥術語(2013)]
3耳罩概述;;慢性非化膿性奧的斯媒體)是疾病綜合征的名稱[1]。是指以耳部腫脹、堵塞,聽力長期喪失為特征的耳病[2]。發病初期,耳朵腫痛稱為耳脹或耳痛。
《黃帝內經·蘇文·怒舉蒼天》:”...聾了就聽不見了。”
《凈月全書》卷二十七:“耳聾綜合征”...癥狀有五種:火阻、氣阻、邪阻、竅阻、虛阻。
閉耳類似於西醫的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3]。
因為耳腫、耳閉、耳鳴幹擾聽力,所以也屬於“突聾”、“風聾”、“氣閉聾”的範疇。可與耳鳴耳聾相互參照[3]。
4耳漏的病因病機外感和內傷均可導致耳漏[1]。
塞耳多因耳腫不愈,或反復發作,致邪毒滯留,氣血凝滯,脈絡不通,塞住耳孔,或因脾腎兩虛,精氣不足,無法註射,耳孔失養,塞住而廢用[3]。
《醫林繩墨》卷七:“閉耳者,屬少陽三交經絡之氣閉。”
5有耳漏癥狀的患者,耳朵長期腫脹堵塞,聽力下降,聽力不真[1][2]。
患者耳朵長期感覺腫脹、堵塞,即使被物體堵塞,聽力損失也會逐漸增大。耳鳴如蟬,或聲音嘈雜[3]。
檢查發現耳道清潔,耳膜明顯內陷,甚至粘連,活動度降低,耳膜有灰白色沈積斑塊[3]。
聽力檢查顯示傳導性耳聾[3]。
全身癥狀不明顯,或有脾虛腎虛癥狀[3]:
脾虛導致飲食減少,腹脹,便溏,乏力,唇淡,舌淡,脈細數[3]。
腎虛導致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頭暈目眩,失眠多夢,流涕;腎陰虛患者主要有五個癥狀:心煩發熱、咽幹舌燥、舌苔少而幹、脈細。是不是主要是腎陽虛,也符合面相?白,肢冷,舌淡苔白,脈沈細,無力[3]。
6耳漏的診斷耳漏的主要癥狀是耳內腫脹、堵塞,但耳道內沒有堵塞[3]。每次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病變長期不壹[3]。
7臨床診斷需要與耳漏鑒別的疾病時,要註意排除其他耳部疾病引起的耳腫脹癥狀[3]:
如果耳內有耵聹或異物堵塞,耵聹或異物堵塞等癥狀就會消失或減輕,所以很容易識別[3]。
膿耳耳膜未被刺破時,也有壹種脹滿、堵塞的感覺,但膿耳的耳膜疼痛更厲害,耳膜也更紅腫。嚴重耳痛後可刺破耳膜,流膿,故可鑒別[3]。
8治耳塞8.1辨證氣滯血瘀型耳塞是指氣滯血瘀,表現為耳內腫脹堵塞,聽力持續下降,耳膜極度內陷,甚至粘連,或耳膜增厚,有灰白色沈積斑,舌質暗沈,或邊緣有瘀點,脈細澀。
脾虛濕阻型耳堵是指脾虛濕阻,表現為耳內腫脹、堵塞,久之不愈,聽力下降,鼓膜內陷,混濁或積水,或伴有胸悶、納差、腹脹、便溏、肢體乏力、面色暗沈、舌紅,或舌胖有齒痕、脈象。
8.2證候分析耳脹不可治愈或反復發作,使邪毒滯留於耳孔,氣滯血瘀,故耳內堵塞、鼓脹感明顯,久而不愈,甚至被物堵塞,聽力減退逐漸加重[3]。
脾腎精氣不足,不能上耳竅,以致耳膜內陷,失去正常光澤,或見灰白色沈積斑塊[3]。
因為耳膜失去正常功能,聲音傳遞受阻,聽力下降越來越嚴重[3]。
由於脾虛、腎陰虛或腎陽虛,臨床癥狀也有所不同[3]。
8.3方劑治療8.3.1療法應行氣活血,通利竅[3]。
8.3.2方劑和藥物可選用《醫林蓋厝》方通芪散或《醫學六經》方通芪散。兩藥雖不相同,但始終以行氣活血為目的,臨床上可根據不同情況選用[3]。
通芪散(林逸蓋厝方)【備註】通芪散(林逸蓋厝方):柴胡、香附、川芎、赤芍等。:通氣散中,香附、川芎、赤芍行氣活血,而柴胡是主入少陽經的藥物,其味淡而清,與石菖蒲同用,能行氣活血於耳穴,故能開竅。
若癥狀較重,可配合通竅活血湯【註】通竅活血湯(益林改錯):赤芍、川芎、桃花、紅花、蔥、姜、棗、麝香:借助麝香香的強大之力,疏通竅竅,配合赤芍、川芎、桃花、紅花、蔥,行氣活血,佐以姜、棗調和營衛,祛邪。
《醫林補正》卷上:“耳洞小管通腦,管外有瘀血。它是通過擠壓管子閉合的,所以它是聾子。這個方子晚服早服通風散,壹天兩次。耳聾30、20年就能治好。”
通風散(六法方藥)【備註】通風散(六法方藥):小茴香、木香、人參、元胡、陳皮、石菖蒲、羌活、僵蠶、川芎、蟬蛻、穿山甲、甘草:小茴香、木香、元胡、石菖蒲、川芎行氣開竅,人參、川芎
如果看到脾虛的癥狀,用通竅法健脾益氣,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脾胃學說):黃芪、炙甘草、黨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術和痛風散;肝腎陰虛者,宜宣補肝腎開竅法,用二龍左慈丸【備註】二龍左慈丸(重新定義寬溫學說):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茯苓、五味子、磁石、石菖蒲合通風散;腎陽不足者,宜溫補腎陽,用通竅法,加減傅貴八味丸(又稱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澤瀉、霍玲、山藥。、制附子、肉瓜心和痛散[3]。
8.4針灸治療8.4.1體針除耳周局部穴位外(指“風邪入侵,經絡氣阻”型),脾虛患者選用足蘭裏、中脘、脾俞;肝腎陽虛者,選取三陰交、關元、肝俞、腎俞等功能較強的穴位;虛寒的人可以用艾灸,每天1次[3]。
8.4.2穴位註射取聽官、益風、耳穴等穴位,註射丹參註射液、當歸註射液,每個穴位註射0.3 ~ 0.5 ml [3]。
8.5其他療法應經常采用吹氣的方法,即捏鼻、閉唇吹氣,使空氣進入耳孔。此時耳膜能感覺到向外擴張,但如果吹氣失敗,就沒有這種感覺了。如果有大量鼻塞和流鼻涕,這種治療方法是不適合的[3]。
還可以使用咽鼓管金屬導管吹氣法[3]。
9耳漏患者的日常保健剛開始時,大多會出現鼻塞、流鼻涕等癥狀。要保持鼻腔清潔,正確使用滴鼻劑,用正確的方法擤鼻涕,防止鼻子被推入耳孔,加重耳朵腫痛癥狀,或引起中毒化膿[3]。
預防10耳漏預防耳脹,要註意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積極預防感冒和鼻部疾病。“唱天鼓”的引導法對這種病有保健和預防作用[3]。
11耳聾是疾病的名稱[4]。出版《五十二病方·陰陽十壹脈灸經》。是指以聽力受損為特征的耳病,輕則聽不真切,重則聽不到外界聲音[2]。先天、後天、外源、內傷、外傷、年老等都可以導致耳聾[4]。耳聾是耳病中最常見的疾病之壹。和耳鳴壹樣,可以作為很多疾病的並發癥,也有獨立作者。
左傳:“不聽五音之和,則聾。”
《名釋》解釋為:“聾子,籠中之鳥。如果妳處於無知,妳就聽不進去。”
耳聾癥狀是指不同程度聽力下降的表現[2]。
詳見耳聾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