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川烏和臺灣烏頭的功效差異

川烏和臺灣烏頭的功效差異

川烏和臺灣烏頭的功效差異

壹、川烏

專名烏頭/根,別名鵝花、鐵花、五毒;被子植物,毛茛科,烏頭屬。

1,生於山坡或灌木叢。種植在平坦肥沃的沙質土壤中,主產於四川。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北至秦嶺和山東東部,南至廣西北部。

2.這種藥毒性很大,嚴重中毒可能導致死亡,所以服用這種藥壹定要遵醫囑,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藥材相關性

性味辛、苦、熱;有大毒。心、肝、腎、脾經。

功能主要用於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痛、心寒痛、冷疝。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壹般加工後口服。外用生川烏酊可刺激皮膚,繼而產生麻木感,故用作某些神經痛和風濕病的止痛劑。

用法用量多為炮制後使用。壹般中藥配方中,川烏的用量為15-30g。用量不要超過60g。使用的關鍵是煎服時間要長,最好兩小時以上,能有效降低毒性。此外,當與幹姜和甘草壹起使用時,它還可以降低毒性。

禁忌生制品慎用口服。孕婦不宜使用。不宜與貝母、半夏、白芨、白蘞、天花粉、瓜蔞同用。

第二,臺灣和烏克蘭

烏藥的學名為烏藥,是壹種雙子葉植物藥烏藥的根。性味辛溫。其形狀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4~5米。根木質,膨脹和粗壯,稍念珠狀。樹皮呈灰綠色。小枝幼時密被銹色短柔毛,老時平滑和無毛;莖枝堅韌,不易折斷。可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綜合征、尿頻、遺尿。具有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的功效。

動植物資源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省、廣東、廣西、江西、湖北、湖南、陜西等地。藥材主產於浙江、湖南、安徽、廣東、廣西。

1.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肺、腎、膀胱經。①《開寶本草》:“辛,溫,無毒。”②藥物含義:“味辛微苦,性溫。”③草藥湯:“入足陽明經、少陰經。”④《雷公炮制藥物性質說明》:“入肺、脾。”⑤本草釋義:“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⑥《本草從新》:“上入脾肺,下入膀胱腎。”

2.內服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磨或服用藥丸。

面向功能的

行氣解郁,散寒止痛。可用於治療胸腹部脹痛、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寒性疝氣、腳氣、尿頻。

(1)《本草補遺》:“主身惡心腹痛,不必隔夜食,瘟疫於天,寒氣於膀胱腎間襲背,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蟲。”

②日華子本草:“治諸氣,除諸寒,霍亂,惡心嘔吐,泄瀉,癰腫疔瘡,解寒熱。”

(3)王:“管理活力”

④《綱要》:“治中氣,治腳氣,治疝氣,治暈厥,治頭痛,腫哮,止小便濁。”

⑤本草宣彤:“調理七情,氣滯血瘀,霍亂吐瀉,痰飲食積。”

⑥《楸樹藥液》:“破瘀消脹,止痛消脹。”

內服用法用量:煎服,1.5~3元;研磨果汁或將其制成藥丸和粉末。

宜忌氣虛內熱。

①醫學介紹:“疏散優於香附,勿多服。”

(2)《本草》舒舒:“氣虛者宜忌之。”“小便短赤,咳嗽內熱,口渴口幹舌苦的女子不能入睡,凡陰虛內熱之癥,均不宜服用。”

③本馮靜元:“不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