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4年2月,普朗克向柏林物理學會闡述輻射公式。量子論正式誕生。就像最初的原子理論壹樣,普朗克把最小的不可分能量塊稱為“量子”,即“能量量子”。多年來,在經典物理學的概念中,“自然不能跳躍”,自然現象是連續的。這是壹個已經被力學、熱學、電磁場證明的基本定律,而微積分就是建立在這種連續思想基礎上的數學方法。
1918年,普朗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頒獎大會上說:“如果作用量只是壹個虛構的量,那麽輻射定律的所有推論原則上都是壹個假象,只是壹個沒有內容的公式遊戲。相反,如果輻射定律的推導是基於真實的物理思想,那麽作用量子必定在物理學中發揮重要作用。action quantum的出現宣告了壹些前所未聞的新東西。從萊布尼茨和牛頓創立微積分開始,我們的物理思維就壹直建立在所有因果關系都是連續的假設之上。似乎新事物會徹底改造我們的物理思維。”
雖然實驗已經證明了普朗克理論的很多預言,但是這個奇怪的想法仍然沒有得到認可。因為普朗克用每秒振動的次數(頻率)乘以普朗克常數來計算給定顏色光波的能量,所以人們認為他“用光波由振動產生的不可理解的假設解釋了不可理解的現象。”
量子假說與幾百年來人們的觀念不壹致。就連普朗克本人也在反對聲中不敢前進,甚至放棄了繼續深入應用量子理論。
他曾致力於將量子(作用量子)納入經典物理的範疇,但無濟於事。
普朗克後來回憶說:“我試圖以某種方式把作用量帶入經典理論,這花了我好幾年的時間,耗費了我大量的勞動。”壹些專業的同行認為這是壹個悲劇。我不同意這壹點,因為我認為通過這樣徹底的澄清所獲得的收獲更有價值。現在我明白了,作用量子在物理學中的作用比我原來想象的要大得多,從而充分理解了在處理原子問題時采用新的觀測和計算方法的必要性。"
愛因斯坦在1905的壹篇論文就是基於普朗克的理論。後來,沿著他們的思路和角度,出現了壹個個量子力學的光輝名字:玻爾、德布羅意、海森堡、薛定諤、狄拉克。
雖然作為先行者的普朗克因為搖擺不定,沒能花足夠的時間深入研究,而愛因斯坦堅持自己的想法,最終離開了熱鬧的量子力學,甚至成為了量子力學的反對者,但從相對論到量子力學壹個又壹個概念被打破,壹個又壹個謎題隨著解答而來,量子理論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理論價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