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50個成語典故的由來

50個成語典故的由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成語的時候,比如鼓足幹勁,負荊請罪,老當益壯,有沒有想過它們的來歷?蘊含著古人的大智慧。以下是我為妳收集的50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希望對妳有幫助!

1,集合(曹劌Gui)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打仗是需要勇氣的。大吵大鬧,然後沒落,然後排氣。”

解讀:第壹聲鼓點士氣振奮。比喻精力充沛時鼓起能量,壹口氣完成工作。

2、壹句金話(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鹹陽城門掛壹千錢,能增減壹字者賜壹千錢。”

釋義:增損二字獎勵給壹個女兒。贊美的話語是精致的,不可更改的。

3.壹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濟公《唐詩年譜》:“鄭谷將高僧戚跡所作《晨梅》詩:“數枝花開”改為“壹枝花開”。拜,人視顧為字師。”

釋義:糾正壹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在別人改了壹個字之後更加完美,往往被稱為“壹言堂老師”或“壹言堂老師”。

4、壹頓飯的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於大門口被捉,眾浮母飄流。有壹個母親看到信餓了,把信吃了,可是信漂了幾十天。”還有:“相信國家,如果妳跟妳媽漂了,給壹千塊錢。”

解讀:比喻報答對自己好的人。

5.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謝晉傳》:“隱居會稽東山,四十余歲歸桓溫司馬。他轉任中書、司徒等要職,進士靠之轉危為安。”

釋義:指重新擔任重要職務。也比喻失去權力後重新獲得權力。

6、絕望的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曰:‘即日起,取舞陽所持地圖。“我拿起照片,把它獻上。發個圖,圖差看到匕首了。”

解讀: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意圖顯露出來。

7.紙上談兵(趙括)

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學過兵法,論軍事,父親打不過他。後來,他在長平之戰中接替廉頗成為趙江。只知道按兵法辦事,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打敗了

解讀:紙上談兵。比喻空談,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是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負荊請罪(廉頗)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赤,因客至藺相如門而謝罪。”

解讀:荊棘背後向對方道歉。表示向別人道歉。

9、服務(勾踐)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渡江反國,憂之,恐坐。壹坐下就怕,飲食也膽大。”

解讀:睡在柴火上,吃飯睡覺都有苦味。形容努力工作,力爭上遊的人。

10,拿起桿子(陳升)

出自韓佳壹《論秦》:“砍柴為兵,揭桿為旗。”

釋義:砍倒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反抗。指人民起義。

11,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誌蜀諸葛亮《典範》:“先帝不克其臣,受其指控而委屈,草中照顧其臣。”

解讀:原來是漢末劉備拜見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誠,壹再邀請。

12,有誌者事竟成(張亮)

從史侯:“我父親去辦公室,回來說,‘我可以教妳。’"

解讀:意思是年輕人可以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王祥大軍伏於城上,小夜曲糧盡,漢軍與諸侯兵圍之。到了晚上,我聽說漢軍四面楚歌,王祥大吃壹驚,說:“漢軍都奪取楚國了嗎?”?何楚這麽多人。" "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老而強(馬援)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夫窮誌強,老誌強。”

解讀: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更有野心,更有上進心。

15,參軍(班超)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君子若無他誌,仍當奉傅介子、張騫於異國,以得侯銜。他能長久相安無事嗎?”

解讀: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參軍。

16,揮霍東西(王上)

出自《尚書·武城》:“今商王患無道,暴廢自然之物,虐民。”

釋義:原指自然事物的破壞和滅絕。之後就是隨意糟蹋東西,不懂得珍惜的意思。

17,下穿陳倉(韓信)

出自袁佚名《黑暗》第二折:“有樊噲鋪的路,我能暗化陳倉古道。這個楚兵不知道自己是否明智,壹定要安排軍隊把守棧道。我斬古陳倉道,出其不意殺之。”

釋義:比喻用壹種假象迷惑對方,其實另有所圖。

18,過去的食物(前嶴)

出自《禮記·譚弓下》:“吾欲食其所出,使我也!”

釋義:指侮辱慈善。

19,憤怒(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似扶墻而倚柱,怒而沖冠。”

釋義:指留著直發,戴著帽子的憤怒。形容極度憤怒。

20、手不釋卷(呂蒙)

從《三國誌·兀術·夢露傳》中引用《江表傳》:“武當兵馬之事,我放不下。”

解讀:書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21,邊巍三絕(孔子)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經,魏編三絕。”

解釋:編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用功。

22、墨守成規(墨子)

出自黃明宗羲的《千退山詩序》:“如鐘嶸《詩》辨明宗,未曾拘泥於壹家之見。”

解釋:指思想保守,墨守成規,不肯改變。

23、絕癥(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功十年》:“病不可為,窘上不可攻,膏下不可攻。達不到,藥也不徹底。”

解釋:形容病情非常嚴重,無法治愈。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24、壹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安)

出自汪涵沖《論道學平衡》:“王懷南學道學,廣納天下知道學之人,傾壹國之尊,教道學。學道學的和淮南結合,各有千秋。王遂得道,家人升天。所有的動物都是不朽的,狗在天空吠叫,雞在雲中啼叫。”

解讀:壹個人是神仙,全家人,甚至雞犬都會隨他升天。打個比喻,壹個人當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跟著當官。

25、高山流水(鐘子期俞伯牙)

出自《列子·唐雯》:“博雅鼓瑟,誌在登山,鐘子期曰:‘好,我高如泰山。”針對流水,他說:‘好,海洋如河。’"

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是對音樂之美的隱喻。

26、蜜唇劍(李·)

出自宋司馬光《子同治湯集安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士,或與他們為善,以甜言蜜語吐之。世人都說李福臨‘嘴裏有蜜,肚子裏有劍’。”

釋義:嘴甜,心硬。形容兩面人狡猾陰險,指蛇蠍心腸的人。

27、戰戰兢兢(傅劍)

出自唐·方淩軒《晉書·謝玄傳》:“大家以為王師到了。”

釋義:形容驚慌失措,或為自己擔憂。

28.泰山北鬥(韓愈)

出自《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已去,其言大,士如泰山北鬥雲。”

解釋:比喻品德高尚、聲譽高或成就突出的人,受到眾人的敬仰。

29、破釜沈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得報,領兵渡河,皆沈,破釜,焚屋,舉三飲食示,其兵必死,無壹回心。”

解讀:比喻下定決心全力以赴。

30、被抓時(秦檜)

出自孔原文清《東窗犯》第二折:“我是隱神,化為愚行者,泄漏靈隱寺秦太師東窗犯。”

解讀:比喻情節已經暴露。

31,程門雪梨(程毅,師洋)

出自《宋史·師洋傳》:“我在羅見程頤時,四十歲。壹天見到H,我就坐著不動,我就和妳左站在壹起。等我感覺到的時候,門外的雪已經有壹尺深了。”

解讀:學生受教恭敬。比喻尊師重道。

32、司空見慣(劉禹錫)

劉禹錫的詩出自唐萌《技巧與情感詩》中寫道:“好管閑事是常事,完全出江南。”

解讀:有些東西很常見,這並不奇怪。

33.夢筆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夢裏花遺》:“李太白年少時,夢裏所用之筆上生花,遂成天才,名滿天下。”

解讀:比喻寫作能力有了很大進步。還形容文章很優秀。

34、穿越紙背(顏真卿)

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劄記》:“用正面時,常欲使其通過紙的背面,極成功。”

釋義:形容書法蒼勁有力,筆觸幹脆穿透紙的背面。它還形容詩歌構思深刻,用詞簡潔。

35、胸有成竹(或者說胸有成竹)(文和可以)

出自石《文可畫竹》:“故畫竹,必先心中有竹。”

解讀:畫竹圖的全貌已經在胸了。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經下定決心。

36、赤膊上陣(儲旭)

出自羅鳴管仲《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儲旭起身,飛身回戰,脫甲,渾身僵硬,赤膊持刀,翻身上馬,來戰馬超。”

解讀:赤手空拳上陣。比喻親自上臺,不加掩飾地開展活動。

37、馬格堡的屍體(馬援)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壹個男人要死在邊野,把耳朵埋在他們死的時候還穿著靴子,他怎麽能躺在床上,在壹個女人手裏作惡呢?”

釋義:用馬皮包裹身體。在戰場上英勇犧牲。

38.穿著黃色長袍(趙匡胤)

出自《宋史》:“諸子在庭上亮劍,曰:‘諸軍無主,願立秋為天子。’不對,有的人穿黃衣服,毛的屍體,都是拜的,喊了好久。"

解說:五代以後,趙匡胤在陳橋叛變,部下給他披上黃袍,立他為天子。後比喻政變成功。

39.洛陽紙貴(左思)

出自《晉書·左傳》:“所以豪宅爭傳寫,洛陽貴為紙。”

解讀:隱喻作品價值連城,廣為流傳。

40.最後壹戰(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是使萬人先走,出去,再回去。趙君見了哈哈大笑。”

解讀:表示沒有退路。比喻和敵人決壹死戰。

41,聞雞起舞(祖逖)

出自《晉書·祖逖傳》:“半夜聽見雞叫,覺得不是什麽難聽的聲音。”為了跳舞。"

釋義: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誌報效國家,人民及時奮起。

42、初出茅廬(諸葛亮)

出自羅鳴《三國演義》管仲第三回:“妳要勇於破曹公之勇,立下第壹功。”

釋義:原比喻新露頭的腳。現在它比喻離開家或學校去工作。缺乏經驗。

43.完好無損地回到趙(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駐秦;若不入城,請還趙。”

解讀:這意味著藺相如把何士璧從秦國完好地交還給了趙國。後比喻原封不動地歸還原作。

44.遠離房子(重耳,晉文公)

出自《左傳·Xi公二十三年》:“楚謹治兵,遇中原,治三族。”

解讀:主動退九十裏。比喻讓步和回避,避免沖突。

45.別想了(劉禪)

出自《三國誌·舒舒·帝王傳》裴松之引漢晉春秋:“問禪:‘念蜀乎?’禪曰:‘吾樂於此,而不思蜀。"

解釋:意思是在新的環境裏玩得開心,再也不想回到原來的環境。

46.指鹿為馬(趙高)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興事,恐群臣不聽,先設檢點,獻鹿於次,曰:‘馬也。’二世笑著說:‘丞相有錯嗎?稱鹿為馬。左問右問,左問右問,或沈默,或說馬壹順趙高。"

釋義:指壹只鹿,說是壹匹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畫龍點睛(張僧友)

出自唐彥遠《歷代名畫錄·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眨,每雲言‘只眨而飛去’。”人家覺得是假生日,請指出來。不壹會兒,雷電破墻,兩條龍把雲帶上了天,沒註意到兩條龍的人都看到了。"

解說:梁代畫家張僧繇的原著描寫很精彩。以後寫文章或演講時,在關鍵點上用幾句話點出精髓,使內容生動有力。

48、機敏(王羲之)

出自張湯懷觀《斷王羲之》:“王羲之書願版,工剪之,筆鋒精辟。”

釋義: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匠刻的時候發現字跡滲入木板三分鐘深。形容書法筆力很大。如今,隱喻分析的問題非常深刻。

49、禁忌疾病忌就醫(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頤《周子通書》:“今人有之,不可喜也。比如保病避醫,寧可身毀而不悟。”

解讀:隱瞞病情,不願意治療。比喻因害怕批評而隱藏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50.盡力而為(諸葛亮)

出自三國誌蜀諸葛亮《出師表》曰:“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釋義:指勤奮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