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內經》,原為18卷。其中,9卷名為《蘇文》;其他九卷沒有標題。它們在漢晉時期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在唐代以後被稱為靈樞。它們不是壹個人壹時寫出來的,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時期。註重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是壹個整體,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療;陰陽對立統壹被認為是宇宙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正常情況下,人體有陰陽平衡。這種平衡壹旦被破壞,就會生病。它強調精神和社會因素對人體和疾病的影響以及疾病的預防,反對迷信。對秦漢以前醫學成就的全面總結,標誌著中國醫學發展到了理論總結階段。這本書在中國醫學中有很高的地位,後世所有成功的醫生都非常重視它。部分內容被翻譯成日語、英語、德語、法語等多種語言,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論)之壹,也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名下第壹部傳世的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最早的醫學經典。它是壹部研究人體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理學的醫學巨著。理論上建立了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癥狀、診斷、治療、養生、運氣等理論。他的醫學理論以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為基礎,體現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辯證思想。
《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時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學經驗和學術理論,吸收了秦漢以前的天文學、歷法、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和心理學,運用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思維,對人體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進行了全面闡述,從而建立了獨具特色的中醫學理論體系,成為我國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著作《黃帝內經》中的13個方劑中,有10種中成藥,還有丸、散、酒、丸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中國早期醫學的理論經典。簡稱《內經》。最早見於劉歆的《七律》和班固的《漢書藝文誌》,原卷18。醫聖張仲景,“用素問,九卷八十壹難為傷寒雜病論”。晉代皇甫謐寫《針灸甲乙經》時,說“針灸經典九卷,素問九卷,二百九十八卷,即《內經》”,九卷在唐王兵稱為《靈樞》。到了宋代,松石贈送並出版了《靈樞經》。所以《九卷》、《針經》、《靈樞》其實是壹書多名。宋代以後,《蘇文》和《靈樞》成為《黃帝內經》的兩大部分。
《黃帝內經》是什麽意思?在《內經》中,很多人認為是講人體內部規律的,也有人認為是講內科學的。但有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是壹本關於“內求”的書,所以稱之為《內經》是為了使人生健康長壽,不是外求,是內求,是內求。換句話說,妳不必服用任何藥物來使妳的生活健康,比如如何治療壹種疾病。
其實整本《黃帝內經》只有13個方子,方子很少。關鍵是向內看,首先是向內看,就是向內看我們的五臟六腑,我們的氣血是如何流動的,然後再向內修煉,通過調整氣血、經絡、臟腑來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所以,從內部尋求,實際上為我們正確認識人生指出了壹種方法和途徑。這種方法不同於現代醫學的方法,後者依賴於儀器、實驗室測試和解剖學。另壹方面,傳統中醫依靠內省、理解和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