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地名的類型

地名的類型

名稱分類是地名學的壹個重要課題。科學的分類必須以事物的本質特征為基礎,合理的分類也可以反過來檢驗人們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研究地名的分類有助於理解地名的本質特征。地名的科學分類不僅對地名學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實踐研究中尚未解決的問題。客觀事物的特征是多種多樣的,同壹事物可以根據不同的特征進行不同的分類。地名是復雜的社會現象,從不同的角度有很多分類。

地名是語言中的專有名詞。根據構詞方式不同,可分為簡單地名(陸、郎)和復合地名。復合地名有單層(長江、狼牙山)和多層(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根據詞源的不同,還可以區分方言地名、民族地名、外國地名等。地名作為壹種歷史和社會現象,還可分為當代地名和歷史地名、全社會統壹的標準地名、某些地區盛行的別名和通用名、現實地名和虛構地名(火焰山、韋莊)等等。地名的通名反映了地理實體的類型,根據通名的不同,可分為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和人文地理實體名稱。前者包括平原、沙漠、山脈、河流等;後者包括人工地物、居住區、行政區劃等。

地名的構詞分類是地名學和語言學相同的研究內容;地名的歷史等級分類是地名學和歷史地理學的同壹課題;地名通用名的分類是地名學和地理學共同關心的問題。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地名學是壹門多面性的邊緣學科。

但是,地名學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內容。地名是地理實體在人們心目中的反映。地名既不是地理實體本身,也不是與地理實體無關的虛構,而是客觀存在與主觀認識的對立統壹。研究“人們如何命名地名”是地名學的獨特研究內容。地名學研究的地名分類,在這個意義上應該是“命名法的分類”。本文試圖從四種不同的命名方法來分析地名的類別,並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1?描述性地名

在所有地名中,描述性地名較為常見,即描述地理實體地理特征的地名。當人們描述各種地理特征時,通常會有三種不同的觀點,這樣的地名又分為三個小類。

(1)表示地理位置

有的以地理實體的位置命名,如河南、河北指的是與黃河的位置關系;山東和山西位於太行山區。地名帶“陰”表示山北、水南(華陰、淮陰),地名帶“陽”表示山之南、水北(衡陽、洛陽)。各地的小村莊,如山前、脊後、水南、董熙、前村、後城、田心、中寨、臨江、灣畔等,也屬於方位地名。有的標明距離和高度。北方城鄉有很多十裏鋪、七圩營、八裏莊、三裏河、五裏店,山區有五裏坡、千裏崗、百丈礦,軍事地圖上有847高地,都是以實際或誇大的距離和高度命名的。有些排列的壹定順序並不表示它們之間的方位關系,數字、天幹地支都可以用來對柱子進行排序,如四道口、五堡、東四九條、二農場、二壩頭、十六站、丙村、甲子、伍茲鎮。

(2)描寫自然景觀

這些地名大多是對地形和自然特征的描述。十萬大山、十八盤、九曲溪、萬泉河、長島、丁字口、三交街是對地形的描述。五指山、奶頭山、集集山、日月潭、鹽井湖、花瓶島、象鼻山是對地形的描述。五棵松、槐樹莊、樟樹、石柱、石灘、榆樹溝是自然風貌的記錄。土壤和水文的特性往往是命名的依據。地名在描述土壤的水文特征時,可以從視覺上區分其顏色,或從觸覺上區分其冷熱,也可以從濁度、深淺、快慢上區分水流。白泥、白沙、白石、黑山、黑石、黑沙就是這樣的名字。福建紅土化普遍,紅色風化殼分布廣泛。再加上紅色的巖層,到處都是“紅、紅、紫、丹”的地名。這裏有積雪多年的長白山和玉山。四季常青的地方是青山、青城、綠春。神灣、淡水、沙河、金水渡、清水河、濁水溪、冷水灘、響水河等河名也很常見。氣候和景物也是描寫自然景觀的內容。貴陽素有“三天無晴天”之稱,重慶又有霧都之稱,雷州雷聲隆隆,恒春不知有冬,大家都很熟悉。維吾爾語的慕士塔格是冰山,穆紮爾特是冰川,藏語的喜馬拉雅是雪的故鄉,謝公拉是東雪山的出海口,這些都和氣候有關。白雲山、戴雲、五峰、霞雲嶺、風雲石、壹線天等也是對風景的描述。

(3)自然資源描述

象牙洞、鶴山、虎山、猴島、鴛鴦河說明動物資源。更多的是以植物資源命名,如楊珊、山嶺、松山、松原、柘林、桂林、桐柏山、板栗、林峰等。地下礦藏壹旦被發現,往往被用作命名依據。臺北基隆山有金瓜石和李金山,附近出產黃金。銅陵、銅山產銅;鐵山、鐵嶺捧鐵。黃石西南有獅子山、象鼻山、尖山,統稱鐵山,內含多處鐵礦,附近有鐵門口、鐵山塞等地名,是WISCO的“糧倉”。克拉瑪依在維吾爾語中是“黑油山”,柴達木在蒙古語中是“鹽澤”的意思,兩者都是資源名稱。閩臺溫泉眾多,許多村落以溫泉、湯坑、湯岸、湯門、湯邊命名。2

描述性地名

即體現人文地理特征的地名。這類地名大致可分為四個小類。

(1)文化景觀敘事

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所創造的景觀稱為文化景觀。以各種人工建築物、設施命名的地名,屬於文化景觀地名。寶塔山上有塔,涼水井村有井,圓明園周邊有圓明園路,三家巷、九間排是命名時胡同內的建築,還有石灰窯、碗窯、關帝廟、龍王廟、瓦廠等常見的村名,都是描述人工建築的特征。以“市、店、市、市”為單位的地名描述商業設施;焙茶、油坊、鐵匠鋪、洗銀營、錫巷描述手工業設施;拱橋、雙橋、官渡、付逸是交通設施;關北、六圩、石巖為水利設施;軍城、煙墩、藍旗營為軍事設施;壯語中的果園、和平、李安堂、百農(林前)、那坡(水田)、那廟(泥田)為農業設施。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這種地名到處都大量存在。

(2)記錄人物的姓氏。

人們用名作地名有幾種不同的情況。福建閩侯縣向倩鄉是二七運動烈士林祥謙的故鄉。相傳朱仙鎮是戰國時期魏信陵弟子侯營的好友朱海的故鄉,因其是人名的發源地而得名。河南汝陽縣杜康村據說是東周杜康的釀酒之地,九江小橋巷據說是吳棟水軍總司令周瑜夫人的住處,韓愈在潮州做官,潮州有韓江、韓山之名,以人名命名。鼓浪嶼的淑莊花園是林淑莊建造的,港內的虎豹別墅是胡文虎建造的,以主人的名字命名。至於中山路和中山公園,臺灣省常見的成功村和國名都體現了人們對英雄的敬仰。

以部落民族名稱作為地名的人,總是居住在當地。在古代,部落名和地名往往是壹樣的。比如夏朝,有壹部分人住在魏,有壹部分人住在貧(今德州以南),有壹部分人住在辛,有壹部分人住在虞(今商丘以北),有壹部分人住在胡(今戶縣)。我們還可以從很多現代地名中看到族群的分布,比如湖南的石渺、瑤崗仙,廣東的瑤嶺、莉姆山,廣西的瑤寨、廟兒山,福建的江社、觀社等。

在長期的宗法社會中,人們以姓氏生活在壹起,很多地名都被賦予了姓氏,尤其是在人口密集、自然地理條件相似的地方。

(3)記錄歷史事實和傳說

古代縣名、關塞名、村名等傳承下來的地名,為我們保留了重要的歷史線索。湖北隨縣在春秋時期是諸侯國,鄖縣在漢代因關而得名。安徽繼秦郡名。

有些行政區劃往往以命名時的朝代和年份來命名。福建浦城縣東漢建縣時稱漢興,吳棟時期改為吳興,唐代改為唐興。福州晉安河是晉代開埠,東晉南晉的晉江城移民,懷念故國之名。漢武帝有年號,有的郡縣以皇帝年號命名。比如紹興、景德鎮、鄭和都是以宋朝的年號命名的。

壹些地名紀念壹個歷史事件。比如福州的八壹路紀念8月17日福州解放,南昌的八壹大道紀念八壹南昌起義。

還有壹些歷史地名並不反映具體的歷史事實,而是歷史變遷的總稱。比如古城、老縣城、古鎮、老街、新村、新厝等等很多地方都有。

以民間傳說命名,常見於名山大川、風景名勝區。廬山原名匡廬,相傳山上有匡廬兄弟隱居。武夷山是武夷君兄弟治水救民的故事。那些人跡罕至、雲霧繚繞或終年積雪的山,喚起人們的想象力,根據想象力編造的故事往往帶有宗教色彩。中文的九仙山、神女峰、仙居、神泉都是這樣的地名。藏語中的拉薩是“聖地”,班戈是“吉祥的保護神”,格吉是“全明之神”,嘉黎是“聖山”,珠穆朗瑪峰是“長壽皇後和女神”,都與佛教傳說有關。但是,有時並不容易說出哪個是第壹個地名和對應的圖例。

(4)包含壹定的思想和概念

地名是人們給地理實體起的名字,是壹種意識形態的現象。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執政理念,不同的時代觀念,這些往往都體現在地名上。古代帝王在給新設郡縣命名時,或選擇謳歌之詞,或直接借用其政治理念或道德觀念。前者是武威、定海、安順、宣化,後者是仁義、孝感、利州、禮泉。建國後出現了民主、建設、紅旗、光明等地名。這樣的地名其實是宣傳地名。

有些地名寄托了人名的願望(主要是想平安,祈福)。福建省67個縣市中,近壹半(365,438+0)有“福、泰、安、寧、和、平、清、明”字樣。《中國人物與省份地圖集》收錄的地名中,太平54個,興隆24個。三

原生地名和派生地名

地名分為描述性地名和描述性地名,是從地名的性質分類的。這兩個不同的地名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地理實體的特征。事物不僅可以按性質分類,還可以按關系分類。根據地名之間的關系,地名還可以分為原始地名和相關地名。原來的地名是新地方的新名稱,而相關的地名則用來命名新地方。這種源於原地名的相關地名,也可稱為相關地名。根據關系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小類。

(1)已轉移的地名

上面說的地名大多是原地名,也有文化景觀、歷史地名中的轉換地名。比如圓明園路由園名改為路名,龍王廟由寺名改為村名;隨著郡由古國名變為縣名,石家莊由村名變為市名。

不僅人類地理實體的地名可以轉換成類別,而且它們也可以與自然地理實體轉換成類別。青海省以青海湖命名,泉州、甘州以泉山、甘江命名,雲夢縣以雲夢澤命名。膠州灣、雷州半島、臺灣省海峽以膠州、雷州、臺灣省命名。

池名轉換是將原地名的通用名轉換為相關地名的專名,但有時會省略原地名的通用名,如泉州、雲夢縣,有時會省略相關地名的通用名,如龍王廟(村)、北戴河(鎮)。

(2)模仿地名

將原地名遷移到新的地方。就是抄地名。有時會原封不動地搬過來,作為新的專名使用。比如上海有南京路,四川路,天目路,延安路等等。這種地名的音譯,常見於城市的街名。

古代華僑定居郡縣,也是對地名的壹種模仿。六朝時期南北分治,南遷的士族往往定居在州縣。如東晉元帝定居兗州,鎮江華僑,南宋改周楠,定居六合南禹州,紹興揚州。

遠道而來的移民為了懷念故土,也將祖居的地名搬到了新的地方。福建人和廣東人移居臺灣省島,使用了許多本土地名,如泉州社、同安村、漳州圩、饒平村、梅州裏等。

還有壹種是模仿地名,因為優雅明顯,用的是同類的著名地名。據統計,全國有大大小小36個西湖。在福建,崇安縣外有很多“小武夷”。

(3)派生地名

利用原有地名,通過添加、合並、收縮等方式復制新地名,就是派生地名。在人口繁衍、聚落擴張、地名密集的地方常采用附加形式,如長安街-東長安街、西長安街、潮白河-潮白新河、丁家-上丁家、下丁家、中山路-中山東路-中山東壹路、中山東二路。合並常見於行政區劃的合並與擴展,如江寧、姑蘇-江蘇、福州、建州-福建、襄陽、樊城-襄樊。緊湊地名常用於群體地名、零碎地名和線性地名,如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峽、嶽城嶺、都龐嶺、孟珠嶺、騎田嶺、大余-武陵、吳軍、吳興、會稽-三五;杭(州)嘉(興)湖(州)平原、(北)京(津)地區、滇(南)黔(州)高原;包(濟)成(都)鐵路。

在識別具體地名的類別時要註意幾點。不能看文意,主觀分類。有些地名用詞相同或相近,但實際類別並不相同。比如臺南的恒春就是氣候地名;東北的長春只是壹個心甘情願的地名。可見,地名的分類必須調查研究。

此外,地名的類別也會發生變化。

另外,壹個地名不壹定只用壹種命名方法。小興安嶺是附加派生地名,是意願地名;石家莊市是壹個地名,轉換成類名和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