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詩人190余人,詩歌1100余首,是唐代入選詩歌的兩倍。基本上囊括了前者的名家作品,並增加了60多部不出名但能傳世的作品,藝術性很高,彌補了《唐詩選編》為政第壹的不足。比如增加了壹些女詩人如華銳夫人、於、薛濤以及壹些佚名的作品。各派兼收並蓄,充分展現了唐詩的多彩魅力。全書1.8萬余字。1983年出版後,不脛而走,達到幾十版。
這本書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唐詩選本,工程浩大,體例完備。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版的《唐詩選讀》把政治放在第壹位,藝術放在第二位,但有其缺陷。
它是新中國第壹部權威的唐詩選本,歷經坎坷才得以出版。早在1962年,它就被余冠英、錢鐘書和王水照編輯過。剛結束不久的廣州知識分子春季會議,提出的原則是“各方面,不要平衡,不要計較,只做好詩”。
選詩630余首,130余首,約為三百首的兩倍,並糾正了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唐初、中、後期補了很多。初唐四傑(、楊炯、、陸、、)、學士(沈全起、宋、)等。)和陳子昂的復古派都有體現。中唐時期,魏、柳宗元、元稹、白居易、韓愈、孟郊、大歷十才子以及賈島、元傑、李益等都有所觸及,尤其是李賀從無到有的走紅(21首),可能與毛澤東偏愛“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有關。盛唐詩歌中,增加了李白、杜甫三官三別古詩59首。同樣,在中唐詩中,加入了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樂府。晚唐詩歌中,擴充了李商隱、杜牧、文的篇幅(尤其是李商隱的無題詩),出現了皮日休、杜荀鶴的諷刺詩,還有韓沃、韋莊、鄭谷、文的諷刺詩。有作者的傳記和筆記。基本概括了唐詩的全貌。
所以各有利弊,是欣賞唐詩的最佳參考書。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