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元325年尼西亞大議會的決議,羅馬教會在幾個教區中排名第壹,其次是亞歷山大教會和安提阿教會。後來隨著君士坦丁堡的建成和發展,這種情況有所改變。君士坦丁堡的教會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迅速發展,大大超過了羅馬教會。公元381年,第二次基督教大議會確定其低於羅馬教會,高於其他教會。然而,君士坦丁堡教會並不滿足於在基督教世界中屈居第二,尤其是在古都羅馬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之後。公元451年,第四次大議會決定擴大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宗教管轄權,明確承認君士坦丁堡教會享有與羅馬教會同等的宗教特權。會議決議第28條指出:“授予最神聖的帝國首都新羅馬與羅馬教區同等的特權,因為這個擁有皇權和元老院榮耀,並享有與帝國古都羅馬同等特權的城市,在宗教事務上應享有與其地位相稱的權利。”這樣壹來,君士坦丁堡的地位進壹步提高,從而增加了與羅馬教會競爭的實力。
另壹方面,在日耳曼民族遷徙造成的西歐世界混亂中,羅馬教會不願意接受自己世界中心地位喪失的事實,於是舉起了“彼得教會”的大旗,堅持自己在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地位。兩個教區之間爭奪最高職位的鬥爭越來越激烈。羅馬教會利用君士坦丁堡教會與亞歷山大、安提阿等東方教區的矛盾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則利用拜占庭皇帝來控制和打擊羅馬教會。雙方都利用神學問題攻擊對方,甚至微妙的神學爭議都會成為兩大教區領袖借用的武器,從而演變成壹場致命的信仰戰。
當約翰大主教(582年至595年在位)公開采納“普世”教會時,羅馬主教格裏高利壹世(590年至604年在位)立即予以否認並公開抨擊,聲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教區都無權管轄其他教區。聲稱代表他人的普世教會是反基督的。
在摧毀聖像的運動中,雙方的鬥爭進壹步加劇,導致不承認對方的合法性。拜占庭皇帝決定由拉韋納總督監管羅馬教會,收回西西裏和意大利南部羅馬教區的財政大權,這無疑進壹步加速了羅馬教會脫離拜占庭帝國的進程,兩個教會的距離越來越遠。當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人進攻羅馬時,羅馬主教立即向法蘭克王國尋求支持。
公元756年,教皇斯蒂芬二世(752年至757年在位)接受了皮聘來自法蘭克宮的“供土”,開始行使他集世俗君權於壹身的教皇權力。公元800年底,教皇利奧三世(795-816在位)加冕查理曼大帝,標誌著羅馬教會終於脫離了拜占庭帝國的控制。拉丁教會和希臘教會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他們互相鄙視和憎恨,最終導致了基督教歷史上第壹次公開的分裂。
1054,16年7月,教皇利奧九世(1049 ~ 1054在位)派往君士坦丁堡的特使亨伯特,利用在東正教最高祭壇聖索非亞教堂做彌撒的機會,宣讀了對教皇米哈伊壹世(1043 ~ 65438)的驅逐令。米哈伊爾立即在宗教會議上反駁,對羅馬使節和他的追隨者強加了壹條法律,指責他們“像野豬壹樣來到聖城,企圖推翻真理。”這件事直接導致了兩個教會的最終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