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旅遊地學和地質公園是中國地學發展史上的裏程碑。

旅遊地學和地質公園是中國地學發展史上的裏程碑。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壹,旅遊地學的含義

總的來說,旅遊地學是為旅遊業服務的地球科學應用學科。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其含義也越來越完整。1985旅遊地學研究會成立時,其含義就包含在章程第二條中:“旅遊地學是運用地學理論和方法,為旅遊資源的調查、研究、規劃、開發和保護服務的新興邊緣學科”。陳安澤、陸在1991撰寫的《旅遊地學概論》中,提出了更深層次的定義:“旅遊地學是地球科學的壹個新分支,研究人類旅遊、遊憩與地球表層物質的組成、結構、能量遷移和變化之間的關系。它包括地質和地理旅遊環境。所以旅遊地質學是旅遊地質學和旅遊地理學兩個邊緣學科的總稱。”在即將出版的《旅遊地學詞典》中,對旅遊地學的定義進行了擴展和細化,即“旅遊地學是地球科學與旅遊相結合的壹門新興交叉學科,主要包括旅遊地質學和旅遊地理學。旅遊地學以地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吸收了其他學科(美學、環境學、景觀學、旅遊學等)的知識和方法。)來研究旅遊中的各種問題:①主要研究旅遊的客觀要素——旅遊資源。重點研究自然旅遊資源,探討其形成原因、分布規律、審美價值、科學價值、科學普及教育價值、旅遊開發價值、保護方法、區域和風景旅遊規劃利用等。研究古建築、古文化遺址、石窟、園林等地質條件和環境因素等人文景觀資源涉及的地學問題。②還研究了旅遊的主要要素——客源市場,如遊客的地理分布、地理氣候因素引起的變化等。③研究旅遊接待設施所涉及的旅遊-地學問題的介質要素,如旅遊道路、建築物選址選線、地基穩定性評價、各種地學背景場(放射性、磁性、電性、微量元素、負氧離子等。)在休息區。④重點建設地質公園,打造科學旅遊產品,建立旅遊科學解說系統。旅遊地學是壹門全面服務於中國走向科學旅遊時代的學科。

二、旅遊地學的背景

從研究學科發展史的經驗來看,壹門學科的誕生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①社會的需求是壹門新學科產生的動力,是壹門新學科建立的引擎,是客觀因素,或者說是外部因素;(2)學科本身向外擴展的需要是新學科產生的基礎,也是新學科發展的內在因素。這兩個因素只有在社會發展到特定的歷史階段才會出現,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關,旅遊地學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中國從65438年到0978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和人的創造力,隨之而來的是經濟的大發展和旅遊業的空前繁榮。旅遊業是壹個需要各種學科支撐才能健康發展的行業。旅遊業的發展迫切需要資源的支撐,尤其是景觀的自然審美資源,而地學在提供自然景觀資源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社會的需求推動地學為旅遊業服務,促進了旅遊地學的誕生。是改革開放促使大量地質工作者走向服務旅遊的大潮。在為旅遊業服務的過程中,地球科學家們認識到,古老的地球科學蘊含著向外擴展的無限生命力,旅遊業使它變得有用。她長期積累的豐富理論和工作方法壹旦與旅遊的需要相結合,就碰撞出新的火花,壹門學科“旅遊地學”應運而生。值得壹提的是,地學理論和方法為旅遊地學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沒有地學理論的支撐,不可能憑空創造出壹門新的學科。特別是古代地學要復興,必須向邊緣拓展,與其他科學交叉,而相對成熟完善的地學理論和方法是建立旅遊地學新學科的基礎和內因。眾所周知,在1978之前,中國不具備發展旅遊業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環境,也不具備產生旅遊地學的社會條件。歸根結底,改革開放新階段的到來使這兩個因素有機地結合在壹起,旅遊地學是歷史發展新階段的產物。

第三,旅遊地學為推動中國地質公園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建立地學公園的概念是在地質學家為旅遊業服務的時候產生的,是在1985中國旅遊地學研究會地質學會成立時在《關於發展旅遊業加強地學調查研究的若幹意見》中正式向國務院提出的。之後,旅遊地質學家多次向地礦部領導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的建議,但因時機不成熟而擱置。直到1999國土資源部在山東威海召開“全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工作會議”,陳安澤作為特邀專家在會上做報告時,再次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的問題,並通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歐洲提出了建立地質公園的計劃。由於國內外建立地質公園的條件已經成熟,會議采納了這壹建議,為我國建立國家地質公園體系發揮了關鍵作用。2000年春,國土資源部正式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申報地質公園,並於當年批準了包括11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在內的中國第壹批國家地質公園。旅遊地學研究會組織專家為地質公園的申報、評估、開放條件、規劃和管理提供了壹系列文件草案,組織並牽頭編制了中國第壹個國家地質公園——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的規劃,為地質公園的科學規劃、建設和管理樹立了典範。後來旅遊地質學家提出了壹套地質遺跡分類、評價標準、保護方法、地質公園科學解說(包括公園主副碑、地質博物館、地質科普電影廳、地質景區景點和景物解說牌、地質公園科學研究、地質公園科學導遊圖、地質公園系列等)的規章制度。)、信息網絡建設、管理體制、旅遊設施和資金籌措。總之,旅遊地學倡導建立中國地質公園制度,準備了其理論基礎和壹整套工作方法,特別是培養和準備了大批地質公園人才,從而保證了地質公園事業的發展。2009年,研討會還提出了改革國家地質公園申報審批方式的建議,得到了國土資源部的批準。今後,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時間由壹年壹次改為兩年壹次,申報審批完成情況改為:①申報通過評審並取得建設資質;(2)按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標準(三年);(3)三步走,實地評估達到驗收標準,才能批準成為國家地質公園。自此,中國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管理進入了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新階段。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建立了22個世界地質公園,65,438+039個國家地質公園(包括中國和香港國家地質公園),另有44個獲得了建設國家地質公園的資格,建立了65,438+000多個省級地質公園。中國臺灣省也建立了村級地質公園,初步建立了地質門類齊全、管理層次有序、分布廣泛的中國地質公園體系。旅遊地學為中國地質公園的創建做出了巨大貢獻,並將繼續為中國地質公園加強管理、提高質量、穩步向“四化”(規模化、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邁進做出新的貢獻。

4.旅遊地學為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的旅遊地學和旅遊業幾乎是同時成長起來的。在促進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眾多學科中,旅遊地學處於前沿。旅遊地學理論、旅遊地學組織和旅遊地理學家為中國旅遊業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旅遊地學組織的貢獻

旅遊地學組織是團結旅遊地理學家的紐帶,是溝通政府旅遊管理機構和其他旅遊團體的橋梁。它是旅遊地理學家交流研究成果和服務旅遊業的堅實平臺。中國旅遊地學組織最大的貢獻就是團結了整個旅遊學術界,甚至是服務於旅遊其他行業的中國中堅力量。通過學術交流的方式,探討我國旅遊業發展各階段遇到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工作方法,總結出壹套指導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理論和方法,為各級政府開發、管理和規劃旅遊業發展提供建議。中國旅遊業的建立、發展和壯大,離不開旅遊地學組織的辛勤工作。中國旅遊地質科學研究會地質學會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成立25年來,已舉辦了24屆學術年會和多場專題研討會。每次會議都堅持召開研討會,宣傳主辦省、市、縣的旅遊發展戰略,組織專家對當地旅遊產業類型定位、市場定位、旅遊產品定位、旅遊資源評價、營銷策略、旅遊人才培養、旅遊科普等提出系統的意見和建議。各縣市旅遊行業都咨詢過國家旅遊地學專家。每次年會後,其旅遊業都能發展的日新月異,如河南雲臺山、福建漳浦、福建泰寧大金湖、安徽天柱山等...旅遊業的大轉型大發展就是最好的例子。

2.旅遊地學理論與旅遊地理學家的貢獻。

正如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所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旅遊地學理論對旅遊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旅遊地質學這個學科是中國人創立的,是中國旅遊界和旅遊界的同仁創立的,不是個人的個人行為。在中國旅遊地學的創建中,地理學界的同行們走在前列,他們的先驅有吳傳鈞、陳傳康、郭來喜、陸、楊冠雄、謝、蘇、宋立夫、尹澤生、、王青蓮、周進步、、新等。地質領域同時起步,其先驅有殷、陳安澤、、張二礦、陳茂勛、馬恒偉、傅、陶、殷、王功槎、陳和吳等。支持旅遊地學發展的領導和科學家有、夏國誌、孫文勝、壽嘉華、杜壹力、、、黃、、高振西、李春雨、李廷棟、陳孟雄、沈、翟雨生、張宗佐、呂耀如、趙、肖旭昌、榮嘉瑜、劉嘉琦。值得註意的是,壹大批中青年旅遊地理學家在旅遊地學的發展中成長起來。他們是鮑繼剛、彭德成、、、鐘、、於、楊、劉峰、、許、閻武職、楊振誌、郭復生、範曉、何引武、王延勇、王雷霆和張中輝。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旅遊地學理論和壹系列指導旅遊業發展、地質公園和風景名勝區建設的法規、標準、指南和方法,為我國旅遊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旅遊地理學家不僅在理論、政策和方略上為中國旅遊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在旅遊實踐中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據我所知,第壹個全國旅遊規劃,大部分省級旅遊規劃,大部分區域旅遊規劃,無數的專項旅遊規劃,景區規劃,國家地質公園申報,綜合研究報告,公園規劃,都是由旅遊地理學家編制的。時至今日,旅遊地理學家仍然是旅遊規劃、景觀設計和各種旅遊產品策劃的中堅力量,中國旅遊的半邊天都是由旅遊地理學家支撐的。

5.旅遊地學和地質公園是中國地學史上的裏程碑。

《辭海》對“裏程”的定義是這樣的:設置在路邊記錄裏程的標誌。常用來比喻歷史進程中可以作為象征的重大事件。據此,作者提出旅遊地學和地質公園的建立是中國地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論斷,以供討論。

1.從理論上提出了地質資源的新概念。

地質資源過去是指礦產資源,包括金屬、非金屬和油氣等燃料礦產,主要用於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礦產具有經濟開發價值,使用時必須從地下挖出來,經過提煉或特殊加工。由於開采和提煉礦物往往會留下大量的廢渣、廢氣和廢水,造成環境汙染,治理廢礦環境,消除采礦汙染,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旅遊地學系統地論證了壹個新的地質資源概念,即地質景觀資源。認為地質過程中形成的奇峰、溶洞、秀美水域、特殊石景、構造特征、古生物遺跡乃至地質災害遺跡,大多具有資源性質和經濟開發價值。地質景觀是極其重要的旅遊資源,是建立地質公園的基礎。地質景觀資源的系統分類、評價體系的建立、規劃的制定、科學的解說方案和保護措施已成為旅遊地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於是,許多過去被認為沒有成礦價值的所謂“進荒地”,成了人們觀光、休閑、求知、美容的寶貴資源。利用地質景觀資源時,不需要移動其位置,也不需要改變其原有的物理化學性質。只需要設置必要的觀光設施,就可以永久使用,被形容為“取之不盡的金礦”。新的景觀資源觀是旅遊地學的壹大貢獻。

2.地質工作服務領域在實踐中得到極大拓展。

地質工作史上首次將地質景觀資源(地質遺跡)普查納入地質調查項目,首次將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管理納入國土資源部工作任務。地質工作除了尋找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礦產資源外,還可以拓展到尋找和評價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地質景觀旅遊資源,使國土地質工作更全面地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旅遊地學和地質公園的建立是地學工作史上的壹件大事。

3.地球科學知識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

旅遊地學以傳播地學知識為研究重點,地質公園的建立將普及地學知識列為必須完成的任務,並明確規定地質公園必須建設完善的科學解釋設施。必須進行科學研究,研究成果必須轉化為科普書籍。地質公園是普及地球科學的基地。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以來,共建成地質公園博物館127個,建設地質公園科普基地187個,設立景區21000個,出版各類科普讀物500多萬冊,舉辦科普活動和學術會議585次。這項活動是我國地質工作史上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壹次活動,並將繼續開展下去,在地質工作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

4.為地球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尋找出路。

有人認為壹門科學的發展主要依靠科學工作者,但事實證明,任何壹門學科只有深入大眾才能不斷發展。旅遊地學的建立,尤其是地質公園的出現,向大眾介紹了淵博的地學知識,逐漸成為大眾遊山玩水的重要話題。探索景觀的起源和地球形成演化的奧秘,成為21世紀知青的需求。很多年輕人因為地質景觀知識的影響,決心報地質類院校,旅遊地學和地質公園為地球科學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壹條黃金之路。

5.旅遊地學和地質公園已成為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支柱。

旅遊地學理論成為指導中國旅遊業發展和中國進入科學旅遊時代的主要因素,地質公園的出現成為中國進入科學旅遊時代的重要標誌。旅遊地球科學家是支持中國旅遊規劃、旅遊產品設計和提供旅遊政策咨詢的骨幹力量。地球科學是服務於旅遊業的所有學科的前沿,已成為發展中國旅遊業的支柱。

綜上所述,旅遊地學和國家地質公園制度的建立,是地學史上的壹件大事,是地學史上的壹個裏程碑,是中國進入科學旅遊時代的標誌和裏程碑,是中國園林建設史上的壹個裏程碑。旅遊地學在中國旅遊業蓬勃發展的大潮中興起,在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中成長,是壹切地學為旅遊業服務的產物,是歷史機遇的產物。雖然已經走過了25個年頭,但它仍然是壹門年輕的學科,亟待發展和完善。回顧25年,成績喜人,展望未來,任重道遠,前途光明。

參考

[1]陳安澤,陸,,等。旅遊地質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陳安澤。旅遊地學的誕生及其面臨的任務。參見:旅遊雜誌增刊。旅遊期刊副刊雜誌,1988。

[3]陳安澤。旅遊地學在旅遊業發展中的進步。參見:中國區域地質增刊。中國區域地質編輯部,1994。

[4]陳安澤。旅遊地學開拓創新20年--紀念旅遊地學研究會成立20周年。旅遊學報,2006,4 (21): 71 ~ 77

[5]陳安澤。論中國的地質景觀。參見:旅遊地質學論文集(第五部分)。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110 ~ 144。

[6]陳安澤。論中國國家地質公園。見:旅遊地質學論文集(第九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7]陳安澤、、李、。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現狀與展望。見:旅遊綠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