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莊重;認真:~壹絲不茍|神態~淡定。
②形式;克制:第壹次上臺發言,顯得有點~。不為所動
造句讓我很興奮。我想馬上見到他們,但是我很矜持,不想在同學面前表現出不耐煩。
盡量保持嚴肅。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梁婭》:“王家皆好;我聞之,鹹而矜持。”李晴於《隨緣情·聲量·學藝》:“不知女子上學須矜持。我自以為矜持,人卻視之為做作。”馮明夢龍古今小說:“瑤美人羞嫁狂郎長歌,門可羅雀矜持。”
1,洋洋自得;自負。北齊顏之推寫《顏氏家訓:名實》:“有壹士紳,只讀二三百卷,但才氣平淡,而家世富貴儒雅,常以酒犢與名士交朋友,願以他為餌者自吹自擂。”王進徐若的《文編二》:“說選秀才作準備是不妥當的,掩蓋常識也不是很高,但認為孟子不如,也是很矜持的。”明可謙《歸田詩序》:“老而有知,學而不精,藏其主而易得。”
2.制約因素。南朝宋鮑照《答客》詩:“愛賞多,放縱少矜持。”馮明夢龍《掛枝向善》:“鐵了心自善已去,已有所矜持。”《葉紫之星》第二章:“她非常保守。她可以消除邪惡的人的誘惑,她可以壓抑自己無拘無束的感情。”
3.粘性;僵硬。明胡應麟《詩歌行》:“壹句話中若矜持,便顯得肉麻;若把框子疊在章上,韻味就絕了。”《恨海》第九集:“我不該太矜持,免得他坐同壹輛車走散。”魯迅《三閑集·柔石·二月自序》:“他渴望做壹件事,滿懷愛心,但又太矜持,最後連住幾年的地方都沒有。”
4.遵守它;保持直立。郭沫若《塔萬音》:“我保留了半輩子的道德觀,難道不是徹底破產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