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破課堂40分鐘限制,打造高效課堂。
在努力學好教材的基礎上,語文課堂教學還應該把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把學習的根紮在廣袤的大地上。在教學中,可以給課文註入新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關註報紙、電視、網絡上的熱點話題,還可以開展各種演講比賽,舉辦優秀作文展覽,編寫和表演課本劇。這種語文教學不僅僅滿足於課內40分鐘,還要求學生將課內外的語文學習緊密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目的。比如我們教《月球上的腳印》,課前讓學生收集壹些有關月球和月球的資料,尋找和積累描寫月球的古詩詞,然後在課堂上交流自己對月球的認識,背誦有關月球的詩詞,讓學生積極熱情地交流,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這不僅豐富了課文內容,也激發了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更廣闊的世界。課後,學生們用各種方式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有的寫了關於月球的日記,有的把他們要找的信息打印出來貼在教室的專欄裏,有的做了手抄報展示。總之,學生在這門課上獲得的知識和信息是無法用40分鐘來衡量的。
如何衡量壹節課的教學效率,主要取決於該節課的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真正對學生學習知識、形成能力、提高意識起作用的時間。40分鐘對於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課堂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構建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是新課程背景下深化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迫切需要。我們語文老師要堅持“快”有利於課堂,把快聽、快說、快讀、快寫、快思維融為壹體,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我們相信,學生日積月累形成習慣後,語文知識和能力會有很大提高,從而實現學習主體對學習載體的有效控制。
2.走向校外更廣闊的世界,建立課外閱讀的陣地。
古人把讀萬卷書和萬裏路作為讀書的兩大途徑,因為人不僅要讀有字的書,還要讀無字的書,即觀察山川、草木、蟲魚、鳥獸,了解風土人情,把國學的延伸等同於生命的延伸。校外徒步旅行、郊區野餐、參觀工廠、市場調查、街頭宣傳...這種融合學校和社會的語文培訓形式可謂豐富多彩。學生沐浴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聽、說、讀、寫能力都會有所增長。我校開展的“五體驗五實踐”活動為學生全面學習語文提供了壹些很好的機會。漢語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學生應該更直接地接觸漢語材料,並在大量的漢語練習中掌握使用漢語的規則。”因此,新課標明確提出第壹、二、三期課外閱讀總量分別不低於5萬、40萬、1萬字。可見,課外閱讀的意義是深刻而廣泛的。語文是“課內學習,課外受益,甚至成長”。對於學生的課外閱讀,要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習慣,給他們足夠的閱讀時間,指導他們的閱讀方法,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加強語文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比如“我最喜歡的書”、“讀書月活動”、“讀書知識競賽活動”;舉辦閱讀沙龍,交流閱讀經驗,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快樂漢語詞典、巧摘名句等趣味閱讀活動。做到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個人閱讀和小組閱讀相結合,積累和運用相結合。課外閱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功能,把聽、說、讀、寫、思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把學生在閱讀中所獲得的東西運用到學習生活中去。通過幾年的培訓,學生們普遍反映,課外閱讀及其活動雖然占據了我們的課余時間,但卻開闊了我們的視野,為我們提供了無數間接的人生體驗,豐富了我們的人文知識,培養了健康的審美情趣。課外閱讀也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參考文體,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只要學生堅持以讀促寫,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就能真正促進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
3.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習空間創建高效課堂。
如今,現代教育技術正以其獨特的優勢逐漸滲透到各個學科和課堂教學改革中。它追求教育教學的高效率和教學效益的最優化。教師在教學中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和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索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網絡環境下的語文學習,實現了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實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信息,嘗試撰寫簡單的研究報告”的目標,拓寬了語文學習和應用領域,註重跨學科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融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還滲透了語文學科的信息文化培養,實現了跨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