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題答完就忘了,但是壹進大學就看了當時的暢銷書《文化之旅》,很多回憶被勾起,壹下子就喜歡上了於老師的文字。
《文化之旅》是壹篇文化散文。像余先生這樣的大學者,其語言端莊典雅,厚重敦厚,充滿文化氣息,不言而喻。
我喜歡書中的語言,但更重要的是余老師在書中對中國文化的感悟——壹個“苦”字,表達的不僅僅是壹種滄桑和悲傷,還有深深的愛,雖然夾雜著些許遺憾和無奈。
作為壹個崇尚中國文化的讀者,余先生用文字表達的文化滄桑之感深深打動了我。
在書中,面對浩如煙海的中華文明,余先生遵循“地域與人的交織造就文化”的主線,關註中華文明,回望歷史人文,以壹個現代學者的視野和視角,向讀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千年滄桑。
舉幾個例子:都江堰從這篇文章開始:“壹位年邁的祖先,沒有成為掛在墻上的遺像,也沒有成為寫在書上的回憶,今天還在為後人挑水送飯。妳相信這個奇跡嗎?
幾千年前的壹匹好馬,沒有成為泥土中的化石,也沒有成為古墓中的雕塑,但它今天依然徘徊在它家周圍的高坡上,日夜守護著。妳相信這個奇跡嗎?
當然,我不敢相信。但壹個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並沒有在西風的余暉下變成壹片廢墟,也沒有成為考古學家的難題。直到今天,它還掌管著數億人的生計。妳相信這個奇跡嗎?
我還是不敢相信,但它真的出現了。是都江堰。"
在都江堰,於老師寫了都江堰,壹個讓今天的人驚嘆的水利工程。既寫出了李冰父子的建築智慧,也讓讀者看到了兩千多年前李冰作為太守的責任與擔當。
他們幾千年前的水利建設智慧讓我們今天驚嘆不已,但當時驅使他這樣做的,只是他身為地方官的“愛民”、“利民”之心。
千百年來,李冰父子的雕像佇立在河邊,見證了中國文化中的“水利為萬物”、“善如水”。今天的“二王廟”是蜀人乃至中國人的圖騰。
《杭州宣言》這壹章,出自白蛇的故事,傳說《白蛇傳》的主人公,他感謝徐賢,然後在杭州掛了壹個鍋,拯救世界,造福人民,寫給楊迪皇帝,錢镠,吳越國王,詩人白居易和蘇軾,白堤和蘇堤。
從神話到民間,從詩人體驗到都市模式。盡管歷經滄桑,但白居易、蘇軾這類貶謫文人所表現出來的民本思想和家國意識,使杭州成為千年人物。
《恥於山西》這篇文章講的是晉商——晉商。日升昌,也就是現在的平遙古城,用於老師的話來說,是中國所有銀行的“鄉村爺爺”。
著名的《西遊記》反映了農耕民族背井離鄉的無奈,也向我們展示了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頑強的生命力——家鄉的土地難以養活自己,所以把目光投向遠方,用勤勞和信用創造壹個世界。
晉商曾經興盛了壹個時代,富方、平遙古城、喬家大院都是佐證。
其他標題:讀《黃州突圍》,我們會看到書生蘇軾是如何在生死節點上,用他頑強的人格,點亮了中華文化的星空;
讀《別墅的背影》,我們眼中有清朝的輝煌,更多的是沒落王朝的悲哀;
讀《傘下侗寨》,會發現在中華千年進程中,從古到今,各族兄弟血脈相連。.....諸如此類。
《文化之旅》第壹版是1992。三十年來,余先生多次修改,出版社重印。讀者經歷了幾代,卻常讀常新。近年來,它已成為教育部指定的中學生必讀書目。
從1997開始看了很多遍。在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感受。曾經有壹段時間,身邊很多人都說看不懂這本書。他們中許多人是專業技術人員,他們的文化水平不低。
我覺得他們看不懂,是他們對“文化”這個詞的含義理解模糊造成的。“文化”這個詞對我們許多人來說似乎很熟悉,但我們並不了解它的真正含義。
《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解釋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側重於精神財富。”
於先生在《什麽是文化》壹書中說,文化是壹種集體人格。表現形式不同,本質是壹樣的,文化重在精神層面。
深刻理解“文化”二字,再去讀《文化之旅》,妳就會深刻理解於老師在書中所表達的“苦”。這種“苦”,壹方面促使妳去思考,去努力,另壹方面也激勵妳以身為炎黃子孫為榮...
余老師曾經在壹個訪談節目中說過,他寫文章的時候盡量少用甚至不用四字格成語。從小學到高中,語文老師都教我們在寫作中多使用四字成語,這樣文章才能生動,才能有文采。看了余老師的文章,尤其是《文化之旅》,妳會真正體會到,四字成語不是寫好文章的法寶。
據說此生入華無悔,建議大家讀讀《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