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的變化不僅影響作品的構圖和整體白畫的藝術效果,而且對作者的思想和意境在作品中的表達也有很大的影響。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在《畫禪房隨筆》中說:“文字之巧,在於用筆,尤其是用墨。”因此,歷代書法家都非常重視用墨書法技法的應用和研究。“濃墨宰相”柳永和“淡墨宰相”王文誌是清代兩位用墨引人註目的書法家。以下是對傳統書法用墨方法的嘗試性探索,以此來吸引玉石,共同促進。
第壹,濃墨
用濃墨創作給人壹種力量感,適合篆書、隸書、隸書、行書的創作。宋代蘇軾在書中善用濃墨,而俗人東坡則說用墨“要如孩童之眼般明亮”,與筆墨相悖。他的書厚重豐滿,押韻厚重,穿透力強。使用濃墨時,要註意筆在墨下的停滯,筆壹定要沈入紙中,不能浮在紙上。
濃墨在傳統哲學的陰陽範疇中屬於陽極,淡墨則相反,屬於陰極。所以濃墨更能表現出剛健挺拔的內在氣度。當需要表達壹種嚴厲的、激昂的、鏗鏘的情緒時,可以促進這種意境的表達,顏真卿、康有為、沙孟海、魯的書就是明證。
第二,淡墨
用淡墨書寫給人壹種飄逸古雅的韻味,但淡墨不能太淡,否則掌握不好會傷觀感。壹般用草書、行書書寫,不能用篆書、隸書、隸書。明代的董其昌和清代的王文誌最擅長用淡墨。董其昌的書和記錄簡單、清淡、古雅、典雅、和諧,給人飄仙塵和煙火的味道;當代學者、書法家沃興華先生的作品,偶爾也會用這種方法“使人異想天開”。現代日本書法創作中,朋友們喜歡用淡墨來表現清靜恭敬的茶是禪,仙風是骨;中國現代書法的創作也有借鑒意義。
淡墨的使用方法有三種:壹種是將濃墨用清水稀釋後再使用;第二,筆先蘸壹點濃墨,再蘸清水再提筆。第三,筆腹充分蘸清水後,筆尖蘸少許濃墨待用。當妳想表現清逸靜雅的意境時,不妨試試淡墨法,或許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幹墨
飛白、幹筆、渴筆是作者用幹墨創作時常用的三種筆觸(形式),能更好地體現平靜、快樂的氣勢和古拙的老氣筆法。唐代孫所著的《書譜》中,用幹墨指的是“幹墨”。柏菲其筆觸的特點是白色的絲綢在鋼筆被子。
相傳,漢代書法家蔡邕看到壹個仆人用粉筆掃帚粉刷墻壁,受到啟發,於是心領神會,在書法創作中稱之為“柏菲書”,這種書法曾被廣泛用於漢魏官員的題字中。唐代武則天皇後喜寫飛白書,其本人書的碑(仙子碑)現藏於浙江省海鹽縣博物館。死筆。命令筆畫中間的筆用筆快速擦拭紙張,筆畫呈現毛羽狀而非線狀筆畫。宋代書法家米芾善用此筆法。對鋼筆的渴望。指的是毛筆用快速有力的筆畫摩擦紙張形成的幹爽有力的墨跡。其筆觸特點是病中有濕,幹中有潤,似幹實實。古人稱之為“幹秋風”。現代書法家徐生翁先生、當代書法家王勇先生和張海先生都很好地運用這種方法來張揚自己的個性。山東現代主義書法家邵巖在第七代之後的中國膏體展上,獲得了壹幅獲獎作品《留殘蓮聽雨聲》。他用幹筆和渴筆這兩種主要的筆觸賦予作品豐富的內涵和意境,用幹筆和渴筆賦予了新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幹墨適合表現古樸雄壯的意境,適合這種風格的篆書、線條、草書的創作。
第四,潤墨
潤墨是指潤澤的墨色從點畫開始微微擴散、暈開。古人把這種迷人的墨法形容為“春雨潤物”。'二潤墨筆'因墨潤,需快而巧,不能滯,使點畫飽滿完整而無墨色淡淡中的粒肥之韻。
明代書法家王鐸喜歡潤墨,創造了獨特的“增墨”法。此外,“飛沙走石飛虎跳熊跑”的筆法,讓人很容易理解詩人杜工部“蒼勁猶濕”的含義。“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將書法、繪畫、詩律學理論相結合,巧妙運用潤墨,創作了許多小伊三仙的書法精品,構成了可供後人借鑒的又壹書法經典。潤墨適合表現外柔內剛的意境,適合這種風格的草書創作。
上述墨跡方法不是不可變的。只有掌握了它,妳才能沈入墨池,彌散聖賢,在精於此道上下功夫。在具體的創作中(尤其是草書、草書的創作),幾種用墨方法的融合和靈活運用,使作品充滿墨色和變化,表現出墨法的趣味和意境的神韻,使作品表現出作者的靈魂,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的自然境界。
當我們欣賞唐代殿魯公的代表作《祭侄文稿》時,可以發現其豐富多變的特點。他的作品第壹行用的是點綴的墨水;第二行和第四行用墨水潤濕,帶子是幹的;第三行墨幹潤。墨色的交替變化真實地反映了典貞卿的內心感受,時而悲傷痛苦,時而憤怒可恨,所以墨法也體現了作者的精神感受。
總之,用墨的關鍵在於創作時的對立統壹和對自然的完美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