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從明代的彩色航海看月亮港

從明代的彩色航海看月亮港

?鄭來發

2008年,壹張沈睡了350年、已經嚴重損毀的中國古代航海圖在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安圖書館被發現。根據這張地圖,港大教授蔣倩於2011年5月發表了題為《壹幅新發現的明代中期彩繪航海圖》的論文,在我國海洋史學界引起強烈反響。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這張地圖。筆者從臺灣省購買了壹本唐金泰的《海上閩南帝國》,並附上這張按原比例尺復制的地圖。書末有附錄《明代閩南人海洋視野圖》。這張地圖反映了明朝中葉以來以漳州月港為中心的閩南海外貿易網絡。

這幅明代航海圖長約1.5m,寬約1m。被英國著名律師、東方學家謝登(1584-1654)收藏。它最初是和壹個中國指南針放在壹起的。1658年,謝登將這張航海圖和中國指南針捐贈給了博德利·安圖書館。直到20世紀初,這張圖表仍不時向參觀者展示。但由於年代久遠,地圖開始破損,圖書館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對其進行修復,並用厚厚的棉布覆蓋其背面。結果更糟。地圖幹後縮成了皺紋,壹展開碎片就掉了。圖書館不得不把它放在書架上。2008年,美國學者Boetcher博士發現這是壹張具有非凡歷史價值的海圖。壹年後,地圖基本恢復原狀。這張航海圖在國外被稱為“謝爾登中國圖”,中國學者將其命名為《明代東西方航海圖》(以下簡稱《明圖》),被認為不亞於《鄭和航海圖》。加拿大漢學家布·韓民認為《明圖》大約繪制於1608年,地點在荷蘭範丹。

《明途》詳細描述了中國到海外的航線,無論是東方航線還是西方航線,起點都是福建沿海的漳州和泉州。無法判斷地圖上是漳州還是泉州畫得很近。從福建沿海港口的演變歷史來看,泉州港在明代中期已經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私人海外貿易興盛的漳州月港。因此,筆者認為,明途東方海洋航線的起點無疑是漳州粵港。這壹點可以從明代漳州張協《考東西》中的東西針道得到證明。

明途繪制東方航線6條,西方航線12條,其中東方航線為漳州至琉球、漳州至長崎、漳州至呂宋。還有從潮州到呂宋,從呂宋到蘇祿和文萊,從班丹到蘇門答臘南岸,從亞齊到印度的班加拉和古裏的航線。西線包括漳州經占城、柬埔寨咬留。去曼拉加;去暹羅;達達尼昂和吉蘭丹;五巷至酒鋼、萬丹。還有從馬拉加到赤溫、到馬申和到緬甸南部的路線;咬住不放。航行到亞齊和班丹。《東考西考》中記載,西線從越崗港起航,廈門港出洋後,沿我國東南海岸線壹路南下,再繞過海南島附近海域,經周琦洋(西沙群島)占領城市,從而進入印尼地區。但《名圖》中所繪的西線,與《東西考》中所記載的幾乎相同。這張圖可以說是附在《東西考》和《告別》上的實用航海圖。

《明途》與何的《航海圖》在畫法上有所不同。用虛線繪制,並在密集的針位和裏程上下賭註,但用黑色實線,路線上只有簡短的針位描述,反映出這張地圖的繪制受到了西方航海圖繪制技術的影響。

《明圖》中繪制的東西向航海網,突出了東南亞各條航線的交匯點,如比丘巴(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呂宋宮(菲律賓馬尼拉)、順塔(又稱萬丹),這些都是當時東南亞的國際航運中心。在馬尼拉的航海時代,中國帆船從漳州月亮港將生絲、絲綢、瓷器運到馬尼拉,再由馬尼拉帆船運往墨西哥和歐洲。馬尼拉是中國商品的中轉站。萬丹是當時胡椒生產和商品的集散地。閩南海商把貨物從粵港運到中國,再運回中國換取胡椒。可見馬尼拉和萬丹作為亞洲航運中心的地位是突出的。今天,萬丹仍有17世紀至18世紀的漳州商人墓葬。

《明圖》的壹個特點是在地圖的上方繪制指南針和比例尺,這在中國地圖史上還是第壹次。也是中國第壹張實用的海洋航海圖,幾乎具備了現代航海圖的特點,羅盤刻度,海岸線描述準確,航線標示清晰,沿海港口城市、島礁清晰。同時,它也是中國第壹張地描繪了南海中的鵬泰和四個島嶼的確切位置的海圖。在這張航海圖中,澎湖列島的圖形清楚地畫在漳州的東南方,並標為“澎”。在澎湖以東,臺灣省島在明初被精確地繪制出來,並標有臺灣省的古稱“北港”和“林嘉莉”。林嘉莉應該就是現在的臺南嘉裏鎮。這種對彭與臺灣關系的描述和註解是前所未見的,是第壹張準確描述彭與臺灣關系的圖表。此外,明朝地圖明確標註了南海的四個島嶼,即東沙(南澳)、西沙(七州)、中沙(萬李龍灘)和南沙(萬裏石塘),這是明朝其他海圖所沒有的。

?17世紀後期廈門-黃金海域地圖

18世紀後期廈門-黃金海域地圖

從《名圖》的繪畫特點來看,雖然西方航海圖的影響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卷軸畫風格,但仍然使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技法來繪制相關的地形和地貌。其中,各種花草的數量頗具特色。中國明代的畫家畫的樹和東南亞熱帶的不同。用放大鏡仔細看,馬來半島上畫著壹棵棕櫚樹和壹片熱帶雨林,而爪哇島西部的小島上畫著壹排排高大的樹木。同樣,在日本、菲律賓和加裏曼丹群島也繪制了各種植被,色彩鮮艷,樣式多樣,豐富了海圖所包含的地球信息量。

《名圖》中標註的古代航海名稱很多,大部分與《與風告別》、《考東考西》中記載的相同,但也有壹些是歷史地理文獻和古代地名詞典中所沒有的,如菲律賓群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港、唐宓、華仁居、巴裏薩維奇等。諸如“人性化”在明清時期很少被提及。曾於18年底旅居菲律賓的漳州人黃可在《呂宋簡介》中說:“呂宋為旱生蓼屬。絲綢飛了,國名也改了。海西北隅,國家不知,自分封制開始,出產了大量金銀財寶,與賀蘭、布蘭西、鴻毛相融,俗稱松子,亦稱真現貨牛。”人性化的人是在菲生活的華人對西班牙人的稱呼,而中國大陸居民則稱西班牙人為“幹絲蠅”。因此,名圖的發現可以填補古代航海地名研究領域的空白。

從這張海圖來看,制圖員應該熟悉東方海洋的地理和海外交通路線,掌握東西方地圖的成就,否則不可能繪制出這張地圖。

明圖改變了中國古代世界地圖的傳統畫法,準確地表現了中國與東亞的地理關系。在中國古代的世界地圖上,中國永遠在中心,外國像微小的圓圈壹樣散落在四周。

這種脫離地理實際的官方畫法壹直沿用到清朝。明圖所劃區域北起西伯利亞,南至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和馬魯古群島(香料群島),東至日本群島和菲律賓群島,西至緬甸和印度南部,形成了中國與東亞壹體化的格局。可以說這幅圖打破了皇家的“世界觀”,表達了民間的“海洋觀”。而這種“海洋觀”是漳州月港的海商所獨有的。

泉州港為官方口岸,以官營貿易為主要貿易對象,貿易對象為阿拉伯國家。月港是壹個民間口岸,主要供華商對外貿易,海外貿易對象是東南亞和日本。漳州月港所在的海城縣,歷來有爭海的社會習俗。明崇禎《海城縣誌》記載:“重腦力體力者,常視高浪為樓,倚帆為聯。任何壹個捉到魚和笛子的人都在鹽裏跑來跑去。建立壹個富裕的家庭是壹件好事,窮人是壹個仆人。他們失去了中國的產品,他們遠走他國,可以回到自己的家園,利潤可以是十倍,所以他們是民樂。雖然有密密麻麻的漏網之魚,賊奴迷人人當車臂,但鼓聲與世界仍在繼續,艱辛依舊甘甜,習以為常,說自己的人生從未超過此...等他們發跡了,叫小蘇杭,不叫月港?”“月港爭海”的社會習俗就是這種“海洋觀”的體現。海商關系史專家陳自強先生認為,明代海城“海商”有數萬人,這壹海商群體由海外商人和海事人員組成,具有較高的海商素質(人文素質和技術素質)。而且從明地圖上,對日本和菲律賓西海岸的名稱描述得比較詳細,可見制圖者對這些路線相當熟悉。比如航海到日本,《民書》記載,琉球封船時,“船多由張人操作。”從《隨風而逝》中“吳泰到呂宋”的針航線,也可以知道,小月港的海商們已經開始了壹條穿越臺灣省海峽,經臺灣省島南部海域,前往菲律賓的新航線。筆者認為,繪圖員應該是漳州月港的海商。但由於當時粵港大部分海商文化水平較低,單靠海商是無法繪制出這種海圖的。自宋代以來,福建海商每年常帶落魄文人到南洋居住壹段時間,稱為“留冬”,但也有文人長期定居,轉而經商。從明土的繪畫水平來看,畫家熟悉南陽的地理和物產,因此可能是壹位生活在南陽的閩南籍文人。這樣看來,明圖應該是萬丹的漳州華商畫的,他們在南洋請了有文化的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