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人的筆記中,故事通常被稱為“話”或“小話”。大約到了唐代,有人把“說話”(即講故事)作為自己的職業或準職業。壹般學者認為,這種說話藝術是從佛寺裏講佛教故事甚至世俗故事壹步步演變而來的。但在唐代,以“說”為職業的藝人,並沒有留下他們所講故事的文字記錄。後人只能推測唐五代筆記中故事的內容,如段的《酉陽雜記》、趙薇的《說文解字》、王的《唐》。宋代大都市的娛樂場所(瓦當)。但在宋元時期,它是由講者作為演唱的劇本講給觀眾聽的,所以被稱為“故事書”。
所以“講故事”的本意是包括所有說話藝術的所有劇本。短篇故事和長篇故事叫做“講故事”,不像現在這樣只是短篇故事。最早的白話小說是民間說話人的故事原著,即“故事書”。這些詞有的是說話的藝人自己創作的,有的是被稱為“書友會裏的才子”的下層文人寫的。
然而,白話小說的雛形至少在唐代就已出現。在唐代的佛寺裏,流行著壹種說法和變化(散文的變化)。為了弘揚佛教,僧侶們用通俗的語言向善良的男女們宣講經典和佛經中的故事。變文就是把佛經裏的故事壹個壹個用圖畫畫出來,並根據圖畫用通俗的語言唱出來,加以贊美。在此基礎上,從佛教故事擴展到世俗歷史故事。敦煌藏經洞的許多文獻中都出現了帶有“話”或“話本”字樣的通俗敘事小說,如《魯山話》和《韓擒虎話本》,它們是唐代乃至中國小說史上最早的白話小說。雖然數量只有五六個,卻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除了《秋胡》可能寫於六朝,《廬山元宮話》抄於北宋初年外,其余皆抄於中晚唐。
唐代白話小說的創作明顯受到唐傳奇、佛教文學等文言小說的影響。從作品的表達語言來看,很多片段都是半寫半白,白話語言不是很純正;從作品的表現形式來看,有些作品會出現壹篇散文敘述背後的幾句詆毀。它們雖然帶有中國古典小說和佛教文學的印記,但堪稱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文學小說。
唐代的白話小說創作已經達到了壹定的水平,從作品的寫作意圖也可以看出來。有人從情節形式的演變來考察小說的成熟度,有三種基本類型:簡單故事、命運故事、人物歷史。作家關註人物命運、榮辱沈浮,塑造了大量外在命運的藝術形象,以此來總結壹些人生經驗教訓,體現作者、讀者、聽眾的理想願望。它是文學作品中塑造人物的重要方式之壹。這種方法經常出現在唐朝的小說中,如韓擒虎的故事,其中壹箭勝壹國是何若碧的故事。
史學重視歷史真實,文學重視藝術真實。白話小說屬於藝術範疇,以史實為依據,不受史實約束。這些特點在現存的唐代白話小說中已很明顯。唐代的白話小說不再是簡單地記錄社會現象和軼事,這與六朝的軼事小說有著本質的區別,六朝的軼事小說以“發明神道而不謬”或“編舊文而不自造”為目的。即從寫實到寫意,從記錄到創作。
唐代雖然有明顯的史傳文學表現痕跡,但受唐傳奇、佛教文學等文言小說表現手法的影響,也出現了壹些值得註意的現象:表現手法生動曲折,引人入勝,不簡單;雖然表達角度仍以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為主,但有限知識視角和人稱轉換的情況也時有出現。
到了宋代,由於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說”越來越興盛。南宋有四大說派,即說藝人分為四派,各說其專長的題材,所謂“各有各家”“各守各號”。清代翟浩與摯友胡世英,以南宋內德·翁所著《京師紀勝》壹書中“事如”與“事如”的四次出現為依據,分為小說、談鬥士、談經典(包括談參)、講歷史四類。
小說有煙粉,鬼,傳說,公案,鬥刀,棍棒,發跡。“煙粉”,即煙火粉,多講述鬼戀故事;《神怪》講述了神怪和巫術的故事;《傳奇》講述人生悲歡離合的軼事;《公案》講的是撿奸作惡的故事;《鬥刀》《棍》重在描寫打鬥的場面;而《談鐵騎》聚焦的是宋代的戰爭題材;《說經》講的是佛經故事;《講歷史》講的是歷史上的成敗和戰爭中的戰術。“四個會說話的人”的形成標誌著“會說話的人”藝妓的進壹步發展。南宋形成“四言”,後來有所改變。比京師紀昇晚出的《武林外傳》、《西湖老人屢勝錄》,都提到了小說、經典、歷史。關於《談鐵騎》內容涉及時局,受與統治階級矛盾制約,未得到發展。到了元代,“會說話”還是比較流行的。
中國古典小說在唐代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宋代的“說話人”另辟蹊徑,充分利用“說話”的形式,用地道的口語改造傳統題材或吸收現實生活題材敷衍文章,創造了壹種新的文學形式——“故事書”,成為中國最早的白話小說。宋元時期的說話藝術包括說和唱兩種表現方式。有壹種以彈唱為主的講故事藝術,如唱《朱功調》;有的以演講為主,配以詩詞歌賦,如《詩話》《詞話》;還有全是演講故事,比如“講歷史”。後者稱為“平話”,不同於“詩話”和“詞話”。這就是為什麽“講歷史”叫“平話”。以“詩話”“詞話”為名的通俗小說,以唐代三僧的《詩話》和明代蘭陵瀟瀟生的《金瓶梅詞話》而聞名。唐代三僧詩的每壹章都有故事中人物寫的詩,接近佛經中的贊美。其實是佛寺通俗故事和小說的過渡形式,也應該是開頭就講唱的。《金瓶梅·花刺》收錄了許多詩歌和民歌。即使它不壹定像某些研究者認為的那樣是壹本在當時面向大眾演唱的書,但作者至少是故意以壹種可以演唱和講述的形式來寫的。此外,明朝的鄰居還寫了八卷六十四回的《唐秦王詞話》,敘述了唐太宗開國的故事,但實際上是壹首長鼓詩,與通常所說的不太壹樣。
中國白話小說產生於宋代,符合現代文學觀念中的小說體裁。青屏山《唐華本》保存了中國最早的壹批話本,對研究中國白話小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國古典小說在唐代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宋代的“說話人”另辟蹊徑,充分利用“說話”的形式,用地道的口語改造傳統題材或吸收現實生活題材敷衍文章,創造了壹種新的文學形式——“故事書”,成為中國最早的白話小說。
其次,經過長期流傳和洪坤等人有意無意的加工修改,宋人的這些劇本難免“走樣”,但總體上基本保留了原貌。他們描寫世俗人情世態,文字生動有趣,是我們研究宋代社會和文學的珍貴資料。也就是說,在表達方式上,壹些作品已經開始呈現出中國張卉小說獨有的特征。
“虛構”和“講述歷史”對文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它們影響了中國傳統戲劇的創作,如宋元時期的南戲、元代的雜劇和明清時期的傳奇。比如宋元京本通俗小說中崔寧的錯斬,後來發展為昆曲《十五關》;它們還影響了小說的創作,如《青屏山唐華本》中的《梅嶺失妻》,書中出現了變化多端的猿猴形象,使人聯想到《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晚明出現了許多“戲仿”,即對“說話”這壹體裁的模仿。如馮夢龍的《三言》、淩濛初的《二拍》、自然精神錯亂的《石點頭》、顧匡生的《醉石》等。著名的小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施耐庵的《水滸傳》——都是在說話人創作的基礎上加工的。
參考
石林。評話小說研究的新成果——評《評話小說史》[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5)
[2]張冰。這部小說的美學特征[J]。人文雜誌,1990,(6)
[3]李亞峰。如花在這部小說中的發展及其原因[J]。遼寧教育管理學院學報,2004,(11)。
[4]王慶華。論清初白話小說文體的發展[J].語文自學指導,2006,(5)。
[5]王慶華。這部小說文體的初步獨立——論《青屏山唐話本》的文體[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
[6]張慧玲。試析明末清初擬聲詞繁榮的社會歷史原因[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7]王·。論說書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J]。井岡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