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借用到公文寫作中,“巧婦”是公文起草人,“飯”是平日積累的有用信息。在起草公文時,文學思想源於平時的學習和積累。誰學的多,積累的好,誰起草公文就省時省力。公文寫作不是“為自己抒情”,而是“奉命寫作,為他人發表意見”。所謂“公文姓龔,言不由衷,壹聲令下筆如風”,也就是說,不管要不要寫,都得按時拿出來。如果平時不積累,遇到緊急任務恐怕很難勝任,甚至耽誤工作。所以作為辦公室寫手,平時要特別註意相關信息的積累。
首先是素材的積累。這裏所說的材料是指在起草公文時可能用到的材料。積累公文寫作素材,要在生活中做壹個兢兢業業的人,學會觀察和思考,時刻關註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關註本地區、本單位的中心工作,關註領導的重要活動,關註人民群眾的呼聲等等,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及時記錄下來,形成文字材料,或者從相關的書報雜誌上剪下有用的材料,分門別類粘貼。久而久之,積少成多,這些都是妳材料的倉庫。起草公文時,不會有“煮飯”的顧慮。
第二是思路的積累。所謂思想,是指客觀存在通過思維活動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的結果。就公文而言,思想往往是公文的主題和靈魂。每壹個有誌於做好機關寫作的同誌,都要通過看文件、參加會議、到基層走訪調研,及時捕捉到閃現思想火花的新思想、新觀念、新觀點,記錄在專門的本子上或卡片上,形成自己的公文寫作思想庫。比如在起草領導講話的時候,我們可以找出領導平時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和意見,甚至以此作為觀點或者講話的標題。再次,是討論的積累。在公文起草過程中,有時需要對壹些問題進行討論,現在編寫起來費時費力,有時討論不徹底、不到位。如果妳平時有這方面的積累,壹旦想討論某個問題就會很方便。比如討論抓落實、提高機關效能、加強作風建設、創新工作等重復的話題,通過查閱相關討論材料,結合新形勢新任務新實踐,可以得到“年年不同人”的效果。
另外,還有語言的積累。作家壹定要註重語言積累,在大量的閱讀中積累壹些膾炙人口的警句和生動的群眾語言。如果能在公文起草中適當引用它們,會為我們的公文增色不少。
第二,學會做“模仿秀”
仿本義是指有意或無意地模仿他人的言行,使其言行相似。在公文寫作中運用模仿是壹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南宋著名理學家朱說:“古人作詩,多是摹仿前人。他們學了很久,自然精通。”當代著名作家茅盾認為:“模仿是學習的最初形式。”學畫畫要臨摹,學書法要臨摹。同樣,初學者不模仿也寫不出公文。當時學的是公文寫作,用現代的話來說可以用“模仿秀”來形容。當時我是海軍某部排長。因為在報刊上發表了幾篇“豆腐”文章,被上級部門斷了。有壹天,政治部主任對我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機關的工作就是搞文字工作。無論是發布信息、通報信息、交流情況、推廣經驗,都離不開公文。要做辦公室的工作,必須通過書面關。如果不能過關,請離開辦公室。”當然,我想呆在壹個大辦公室裏,我真的想做點什麽。如何盡快提高公文寫作水平,成了我當時的頭等大事。很多“老機關”也告訴我,他們也是從模仿中學會寫公文的。所以,我辦了壹個模仿秀。首先是句子的模仿,在公文寫作過程中,參考優秀公文的壹個句型或句子進行模仿改寫。然後進行“片段”模仿,即模仿某些公文中的某壹段或幾段。最後是全文的模仿,包括立意、布局、段落結構、開頭結尾、過渡引用、語句表達等各個方面,並在壹次次的模仿過程中,自己仔細揣摩理解,不斷熟悉公文寫作的基本知識和技巧。記得我起草的第壹份公文是XX政治部《關於表彰XX年度先進團組織和優秀團幹部的通報》,基本上是按照以前的範文筆記寫的,沒有照抄原文,而是結合當年的工作特點,用全新的語言表述,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好評。即使起草領導講話很難,也是可以模仿的。壹般來說,領導講話往往在開頭就講意義,講理解,講統壹思想,講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中間部分根據上級指示和工作實際提出建議,往往涉及指導思想、原則、工作指標、完成時限、責任主體、方法步驟等。在最後壹部分,我們應該總結全文的主旨,或提出要求,或呼籲鼓勵,或提出保障措施。這樣在具體的起草中,就可以多找壹些有類似問題的領導講話來借鑒,從而開闊思路,避免類比。但需要註意的是,作為壹個公文初學者,學習模仿或改寫範文是可以理解和允許的。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階段,每次開始寫就模仿,不模仿就不會寫,那就成問題了。這就像壹個蹣跚學步的孩子。起初,他可以在助行器的幫助下行走,但長大後,他必須獨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