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漂移詞典

漂移詞典

目前,除了物種棲息地的喪失,被稱為“生物入侵”的外來物種的危害是導致世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引人註目的事情。英文“biologicalinvasion”,也縮寫為“bio-invasion”,在中國壹般翻譯為“生物入侵”,是指生物離開原來的棲息地(國家、地區、生態系統等。)並通過自然(氣流、風暴、海流等)傳播到另壹個環境。)或人為手段,破壞被入侵地區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至於“Alieninvasivespecies”壹詞,國內有文獻將其翻譯為“外來入侵物種”。經考證,作者對這壹譯法持保留意見。外來種(Alienspecies),或稱非本土、非土著、外來和外來種,是指過去或現在出現在其自然分布範圍和擴展潛力之外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學單位(即在其自然分布範圍內或沒有直接或間接的引進或人類的照顧就不能存在)。這些物種可以分為兩類。壹是有利於生態系統。許多農作物,如玉米、小麥、大麥、土豆、辣椒、西紅柿和棉花,都是中國重要的農作物。壹些家畜的種類和變種,如豬、牛和羊,也來自其他國家,在花園和園藝中的例子就更多了。壹種是有害物種。那些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已經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的外來物種稱為“入侵物種”,有時我們稱之為“外來入侵物種”。簡而言之,所謂“入侵物種”就是指那些有害的外來物種。但在漢語中,“入侵”壹詞的含義多指“(侵略軍)入侵國家,指的是壹種行為,並沒有明確指出這種行為有什麽樣的後果。因此,其形容詞“侵入性”似乎難以準確表達英語“侵入性”中有害後果的含義。為了弄清“外來入侵物種”壹詞的翻譯是否準確,我們有必要考察生物入侵的過程、相應的生態後果以及“入侵”壹詞的中文翻譯。生態學研究表明,壹個成功的外來物種壹般會經歷生存、建立和繁殖等幾個階段。外來入侵物種與本土物種之間的競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導致個體之間因為共同的需求而相互作用,從而導致被研究個體的生存能力、生長和繁殖能力下降。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生態後果,以及人們根據這些後果對“入侵”壹詞的翻譯如下:1,競爭,占據土著物種的生態位:外來物種在其入侵的環境中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其成功入侵主要歸因於更適合環境條件和逃避天然的食草天敵。所以有的詞典也把“入侵”翻譯成“入侵”,但有的也翻譯成“入侵”。2.外來入侵物種的化感作用:決定壹個外來物種成功入侵壹個生態系統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外來物種在其入侵過程中向環境釋放的化感物質是導致其成功入侵的壹個重要方面。外來物種入侵生態系統後,不斷向環境中釋放化感物質,抑制鄰近植物的生長,獲得更多的陽光、營養、水和空間。因此,外來物種在生態系統中形成單壹優勢種,降低當地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多樣性,對環境造成極大威脅。這種現象有點像生物攻擊,所以有些字典把“入侵”這個詞翻譯成“入侵”。3.外來物種對本土物種的遺傳侵蝕:分子遺傳分析的分析表明,入侵物種與本土物種之間的雜交和基因滲透比通常認為的更為普遍。入侵中與土著物種的雜交和基因滲透會給土著物種帶來毀滅性後果,有時甚至導致其滅絕。隨著生境的破碎化,殘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物種分割、包圍和滲透,使原生生物種群進壹步破碎化,也可引起某些物種的近親繁殖和遺傳漂變。這種現象有點接近基因汙染,所以有壹本字典把“入侵”翻譯成“受孕”。4.外來物種入侵對本土物種的其他影響:病原菌隨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外來物種導致本土物種進化或習性改變;入侵物種與土著物種之間的生態相互作用可以是直接的(如捕食、植食、寄生、競爭、互利等。)或間接(如棲息地改變),導致土著物種的種群生物學發生變化(出生、死亡、遷徙);以及外來物種控制引入的天敵對本土物種的影響,從上面可以看出,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危害是多角度的,巨大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動物入侵物種通過捕食、食草、競爭和棲息地改變,可以導致當地脆弱物種的滅絕;植物入侵物種可以徹底改變當地生態系統的火律、養分循環、水文和能量收支,大大降低當地物種的多度和生存能力。關於“入侵”壹詞,根據外來物種進入造成的生態後果,有“占領”、“入侵”、“入侵”、“滲透”等不同的譯法。像“invasion”這樣的譯法很少,但在最近的詞典版本中有“biologicalinvasion”的譯法。筆者認為“入侵”與“侵入”壹詞是有區別的:“入侵”是指某種外力進入或有害進入,而“侵入”是指進入或有害進入的行為。達到這個結果的方法有很多,“入侵”只是其中壹種,“入侵”的結果可能會導致入侵的成敗。事實上,導致外來物種入侵的途徑確實有很多:其中,可以是自然入侵。例如,生物可以借助氣流、風暴和洋流等自然因素,使壹些植物種子、昆蟲、微生物和動物遷移到新的生態系統中。在氣候適宜、食物供應充足、沒有天敵的條件下,能在新的環境條件下迅速增殖並世代繁衍,對當地物種的生存形成威脅;它也可能受到人為因素的入侵,如殖民運動、農業和園藝需要以及意外進口。尤其是近代以來,由於交通工具的革命、全球化的發展和社會交往的日益頻繁,外來物種的入侵大多是由於人類活動有意無意地導致越來越多的物種遷徙而造成的。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人類活動把這些物種帶到了不該出現的地方。所以這些物種稱之為“入侵”和“有害”是不公平的。他們只是停留在了錯誤的地方,而這種錯誤的原因往往是人類為了生態環境安全而進行的壹些不負責任的活動。外來入侵物種問題的關鍵是人為的。“入侵”壹詞有主動、自覺、侵略性進入的含義,往往與現代社會的生物入侵模式不符。因此,筆者認為將“生物入侵”壹詞翻譯成“生物入侵”並不準確,因為“入侵”壹詞本身是壹種行為方式而非行為結果,“生物入侵”中的“入侵”壹詞指的是行為結果,尤其是危害結果。相比之下,“入侵”壹詞在英語中更接近其本義,因為無論是外來物種通過生態位占據、化感作用、遺傳侵蝕、模仿或其他方式侵占被入侵地區的生態系統,並危及當地物種、環境或人類健康,其實這些都是外來物種在當地進行的生態攻擊,這清楚地表明了被入侵外來物種的生態危害,是對危害結果的陳述。在這裏,我們來看看國外詞典對“入侵”壹詞的解釋。在《韋氏國際詞典》中,有“invasion: 2b,foreadofsomething的引入,furthur和wealth(~ of蝗蟲)。比如蝗蟲的引入。再比如,在《牛津詞典(OxfordDictionaryofEcology)》中,將“biologicalinvasion”壹詞指向詞條“ecesis”(中文意為“定居”)。對此的解釋是:“壹些遷移植物的特性決定了它們在德國生長繁殖的能力,而另壹些則負責建立壹個新的環境。它代表了六個階段的成功。(壹些外來植物物種在壹個新的地方成功發芽、生長和繁殖的能力,而另壹些物種則不能在新的環境中定居。它是指植物演替的六個階段系列中的第三個階段。)“ecesis”在“Henderson’s sdyrofbiologicalalternams”中被解釋為“外來生物對新習性的入侵”。在《英漢生態與環境詞典》中,對“入侵”壹詞的解釋是:(壹)壹個地區大量害蟲的到來。“入侵”壹詞在日本Masao Yamada主編的《生物學大辭典》中被註釋為“invasion”(入侵(invasion),是指某種生物物種轉移到原本沒有這種生物分布的地區。這裏列舉了幾種外文解釋,包括“引進”、“傳播”、“定居”、“入侵”,但沒有“入侵”的意思,更多的是指物種進入其他地方的後果。我們來看看中國漢英詞典中“invasion”壹詞的英譯。在武廣華主編的《漢英大詞典》中,“invasion”壹詞被翻譯為“invasion & amp;進攻.可見“biologicalinvasion”這個詞很好的對應了英文中外來物種入侵當地生態系統並產生有害後果的現象。它們先入侵後攻擊,然後產生危害後果,但攻擊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從上面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壹些資料中把英文單詞“biologicalinvasion”翻譯成“biological invasion”確實不好,但翻譯成“biological invasion”似乎更合適。同樣,把“Alieninvasivespecies”翻譯成“外來入侵物種”似乎更合適。當然,也有壹些文獻把“外來入侵物種”翻譯成了“入侵物種”。比如達蒙主編的《國際環境法與比較環境法評論》(Vol. 1,2002)中有壹篇文章,把“入侵物種”翻譯成了“入侵物種”,這在國內是不多見的好譯法。本文對“外來入侵物種”這壹術語提出質疑,但無意標新立異或挑戰原文譯者。作者不是生物學家,只是紙上談兵“外來入侵物種”這個術語,希望初學翻譯的人在以後的翻譯工作中遇到常用詞時能夠謹慎,找到更準確的目標語。當然,如果大家(包括生物學家等人)都已經確立了“外來入侵物種”這個術語,那麽繼續使用它其實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