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星雲大師的《佛教完美世界》

星雲大師的《佛教完美世界》

第壹次涅槃沈默

序言

長期以來,佛教有許多深刻而微妙的含義,被世人嚴重歪曲和誤解,甚至形成了對佛教的笑話。比如“涅槃”本來是學佛的人苦心希望達到的圓滿快樂的境界,但大多數人誤把涅槃當成了死亡的意思,於是追悼會的挽聯上寫著“涅槃大成功”,或者說:“壹佛生怒,二佛涅槃。其實涅槃不是死亡,而是壹種完全不同於死亡的超脫境界。是永生,是完整的世界。

壹般寺廟供奉的佛像有站姿、坐姿、臥姿等。坐姿顯示禪定,是壹種自用靜的狀態;他堂堂正正的站著,露出腳來教育眾生,是壹種動態的境界。臥姿又稱涅槃,意為圓滿吉祥,與運動相同。所謂圓滿,就是擺脫生死,超越時空,消除人我待遇,把自己融為壹體。所以涅槃不僅不是死亡,而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生命,是佛教中最高的自我實現世界。

二、涅槃的意義

涅槃,梵文Nirva,字面翻譯為寂靜、滅絕、寂靜和無生命。《涅槃經》說:“除壹切煩惱,謂之涅槃。”《大菩薩論》說涅槃的意義是“煩惱滅,三火滅;三相寂靜,遠離壹切樂趣。“《雜阿迦瑪》說涅槃就是“貪永無止境,無明無止境,壹切煩惱無止境”。因此,涅槃是四聖諦之壹,它是壹個寂靜、無色、被遺忘、光明和自由的世界,消除了貪婪、仇恨、愚蠢、無知、邪見、是非和煩惱。

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看到了夜晚的星空,悟出了宇宙人生的道理,達到了正覺,這就是涅槃。所以涅槃是我們自己的清凈本性,是我們的真我。能夠實現涅槃,就能消除人我對立,超越時空障礙,不被煩惱、痛苦、人我、是非、差異、障礙等各種無明所束縛。所以,涅槃是超越生死的覺悟,能夠進入涅槃是人生的解脫。

沈涅槃的別稱

在各種佛經中,對涅槃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如“無為、無量、無漏、無蔽、無生、無作、無滅、無升、無汙……”以及四感同身受中的“沒什麽不好,沒什麽損失”。《法韻祖論》有五十種解釋,如“真、彼岸、微妙、寂靜、恒常、穩定、勝義、圓滿、稀有……”,而四真論有四十六種解釋,如“解脫、超越、唯壹、圓滿、純潔、至上、真實、真理……”。

此外,《大涅槃經》說:“佛性”即涅槃;《華嚴經》說:諸法自性即涅槃;《般若經》說:“理知萬物”的般若,就是涅槃;《楞嚴經》說:證實“拒斥運動”是涅槃;《維摩詰經》說:“十處是修行的必經之路”就是涅槃;勝利之書說:“如來藏”和“自潔”是涅槃。涅槃是不朽的自我。

鳩摩羅什,中國四大翻譯家之壹,俗稱老翻譯家,將涅槃翻譯成“滅”,意為消除煩惱,度過生死。新譯本玄奘法師將涅槃翻譯為“死”,意為圓滿,寂意為寂靜,擁有壹切功德,消除壹切汙染習氣煩惱,才是涅槃的真諦。

涅槃的特征

涅槃的解釋,雖然各種經典所用的名稱不同,但都是既理性又實用的,指的是“純粹的自性,真正的本體”,“不增聖,不減萬物”。所以鄧芳《泥巴經》卷二說涅槃有以下八種法味:

1.永恒:涅槃的原理是通過第三代而永恒,四面八方都是永恒的,所以叫永恒。

2.寂:涅槃之理是寂無為,生死永恒,故稱寂。

3.不老:涅槃原理不變,不增不減,故稱不老。

4.長生:涅槃之說,本來是不生的,但也是不死的,所以叫長生。

5.清凈:涅槃的哲學是平和寧靜,壹切障礙都是清凈的,所以叫清凈。

6.虛傳:涅槃之論,虛而通,故稱虛傳。

7.不動:涅槃的理論是寂靜不動,是絕對的無為,所以叫不動。

8.幸福:涅槃之所以叫幸福,是因為它沒有被逼的痛苦,卻有真正寂靜的喜悅。

此外,涅槃還有十個特點:

1.涅槃如蓮:蓮花離不開淤泥,卻不被淤泥汙染;涅槃如蓮,不為壹切煩惱所汙,遠離生死不可證。

2.涅槃如水:涅槃有水的清涼,能熄滅壹切煩惱;涅槃更多的是用水解渴,就像雨水澆在幹涸的土壤上,可以緩解我們對愛的渴望。

3.涅槃就像是壹種解藥:涅槃是壹個讓所有遭受煩惱和毒害的眾生都能平安生活的地方,就像是壹種治療壹切疾病的甘露仙丹,可以消除世間壹切苦惱疾病。

4.涅槃就像大海:大海對所有的屍體沒有愛與恨;涅槃也是遠離煩惱,無所阻礙。這就是涅槃的“不愛不恨”。大海無邊無際,此岸與彼岸不分,可容納百川而不溢;涅槃浩瀚無邊,也能容納眾生而不擁塞。

5.涅槃就像食物:食物可以緩解饑餓和虛弱;涅槃也能去除壹切痛苦的饑餓和虛弱,平息眾生的煩惱和憂慮。

6.涅槃就像壹片虛空:涅槃是壹種不生不死,不來也不去,沒有什麽阻礙的境界。它像虛空壹樣無邊無際,它不是居住在壹個地方而是無處不在,而是依賴於壹切,讓聖人自由漫遊。

7.涅槃就像壹個摩尼寶珠:涅槃就像壹個摩尼寶珠,可以放射出道德光輝,讓每個人都快樂,滿足所有的欲望。

8.涅槃就像紫檀:紫檀是最稀有稀有的外來樹種;涅槃亦如紫檀,散發無與倫比的芬芳與禁欲,為聖人所推崇,世所罕見。

9.涅槃如風:涅槃的奧秘能把人吹得菩提化,就像順風行舟,所以如風。

10.涅槃像壹座山峰:涅槃像壹座巍峨的山峰。即使在風雨中,它也屹立不動,任何壹個搗亂的小偷都難以攀爬。山頂有堅實的土壤,壹切無知痛苦的種子都無法生長,完全脫離了漏汙的境界。

吳涅槃範疇

涅槃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教派對涅槃有不同的分類。這裏引用天臺宗和法香宗如下。

壹種或三種涅槃

天臺宗從身、貌、用三個方面解讀涅槃;

1.性清凈涅槃:就涅槃之身而言,諸法實相的自清凈,即不生也不滅,稱為性清凈涅槃。

2.圓凈涅槃:就涅槃階段而言,通過修持果報,真正認識到壹切法都是圓的,擺脫壹切煩惱,稱為圓凈涅槃。

3.方便清凈涅槃:就涅槃的使用而言,佛陀雖已證得涅槃,但為了拯救壹切眾生,以壹切眾生的機感示壹切應行之事,說壹切法,機竭時死。但是,生不是生,滅不是滅,而是涅槃的壹種方便的生死幻境,也叫適應涅槃。

二、四種涅槃

法香宗把涅槃分為四種:

1.自凈涅槃:雖壹切法皆被客塵煩惱所遮蔽,法界本性真凈不變,無生不滅。湛然明如虛空,有無限精微功德,平等壹切眾生,異於壹切法。凡不求外,能證清凈真我者,謂自清凈涅槃。

2.信靠涅槃:三界煩惱雖已斷絕,更難惑造業障,但仍有壹個肉身存在,被過往業障所吸引,卻不會受饑寒苦樂影響,能坦然面對人生世界,稱為信靠涅槃。

3.無我涅槃:不僅壹切煩惱斷絕,過去因緣吸引的身體也死了,什麽都沒有了。壹切苦盡了,所以是無有涅槃。

4.無處棲身的涅槃:脫離自己所知的障礙,悟出生死涅槃的道理,所以妳不厭倦生死,不動生命,不在涅槃中生活,悲而明慧,將來窮了也快樂深情,這叫無處棲身的涅槃。

從以上涅槃的類型可以知道,涅槃的境界並不壹定要等到死亡才能證明。比如佛陀30歲時,已經在菩提樹下的寶座上證得涅槃,但身體仍有賞賜,是“綽綽有余靠涅槃”;八十歲,在汨羅樹下入死,是“涅槃不歇”;在過去的50年裏,佛陀為了滿足大眾的需要,走遍了世界各地,過著不染不寫的“無生涅槃”的生活。佛陀曾在《北京經》中說:“早在塵斑劫我之前,我已成佛,我已自然而來。我經常在這個尼姑的世界裏講開悟,我在tsumoru被其他的和尚引導著去利益眾生。”所以,佛的出世、出家、妖魔化、成佛、說、入、死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方便清凈涅槃”的應用,都是“無生即涅槃”的境界。我們之所以要求涅槃,是為了尋找壹個純粹的自我涅槃。

魯涅槃的境界

眾生每天都受到五欲六塵的困擾,但是實現涅槃的佛菩薩是生活在怎樣的境界呢?根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涅槃有四種境界,稱為涅槃四德:

1.常:涅槃的意識是壹種永恒的意識。

2.音樂:涅槃有四種偉大的音樂:

(1)無苦樂:世間的樂是苦因,所以是相對的樂;進入涅槃,就能超越壹切苦樂,獲得絕對的快樂。

(2)大寂樂:涅槃境界遠離壹切戲曲理論,故為大寂樂。

(3)大識大喜:如來得涅槃後,諸佛有大智慧,遠離壹切顛倒虛妄,得見壹切法。

(4)不壞樂:如來法身如金剛,不滅,非煩惱難測之身。

3.我:涅槃之境,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4.清凈:涅槃的境界,湛然是清凈的,沒有煩惱的汙染。

所以,涅槃是壹個停止壹切苦難聚集的理想之地,是壹個擺脫貪愛,放棄壹切而執著,停止煩惱和欲望的世界,是壹個壹切德行完備的樂園,是壹個絕對無礙的境界。因此,確切地說,涅槃的境界是:

1.無生之境:涅槃無生死無變易,是壹種不滅的境界。當然沒有漏不凈之憂,也沒有漏凈涅槃之念。那是壹個絕對的世界,所有的染料,所有的捐贈,沒有活路。

2.無住境界:涅槃之後,無處不在,在清凈心中,在佛法中,在佛性中,在萬裏虛空中。獲得涅槃後,這個法身不動,住在涅槃之城。所謂涅槃之城,就是“風月無止境,燈火不盡,千家萬戶,還有人敲門。”

3.無我的境界:真正的涅槃是打破我執,達到無我的大自由,然後從無我建立真我,所以涅槃後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4.完美境界:涅槃是我們心目中永恒的樂園,充滿了法樂,完全的寧靜,至高的美妙音樂,持續的快樂,智慧的圓滿,實際的解脫,永恒的自我,真實的世界。涅槃的香是最享受的,每個人都可以時不時的證明和體會。

第二篇免費。

壹、自由的定義

解脫,就是解開領帶,走出來;自由意味著自由放任。解放是壹種動態的行為;自由是壹種靜態。解放和自由是壹個整體的兩個方面。能解脫就解脫,能解脫就解脫。佛菩薩周遊列國,抒發情懷,傳授快樂,無非是讓眾生從苦難中得到快樂,得到解脫。

第二,自由的類型

就解放程度而言,大致可分為三種:

1.世俗解放:活在世上,要承受各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存在的時候,就是壹種解脫的狀態。比如妳考過了,完成了工作,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就是壹種解脫。人們下班回家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刻;對於家庭主婦來說,做完壹天的家務,休息壹下,聊聊天,也是壹種解脫。即使是窮人也解決了生活的問題,饑餓的人得到了食物。這些都是自由的境界,即內在的要求與外界處於最佳的協調狀態。但是,這種自由只是相對的、暫時的,沒有永恒。對生活無止境的貪婪,讓我們的身心永遠感到迫害和苦惱。所以俗話說“三界如火宅”,於是有人去尋找出世的解脫。

2.出世的解脫:出世是為了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壹個清靜的地方,關上門修行佛法,為了解脫生死。這種解放雖然擺脫了世界的束縛,但也逃避了對社會人群應盡的責任,所以不夠進取。還是那句話,這種從出生開始的解脫,就像大石頭壓草壹樣,讓煩惱不出現。總有壹天,業障合起來,煩惱的幼苗還是會長大,所以終究不是解脫。

3.勝義的解脫:解脫應該是壹種超越入世與出世,精神與物質並重,生活與修行相得益彰,使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安心的意境。這種入世後而生的解脫,也就是勝義的解脫。勝義的解脫是最完美的境界,只有在生命的物證中才能達到,非言語的思辨也無法窮盡,所以也是壹種不可思議的解脫。黃小檗禪師說:“只有妳不終日拋下壹切,不為各種境遇所惑,妳才是壹個自由的人。”“安坐,順其自然,不拘小節,妳就放心了。」

參與並擺脫自由的實踐

怎樣才能達到勝利的解脫?維摩詰的《不可思議釋迦牟尼經》描述了金素如來,在劫前成佛,在這個世界上成為維摩詰的佛教徒,為眾生展示了解脫的鑰匙。這本書闡述了從出生到入世的本質。根據這段話的內容,解放的要點概括如下:

1.把自己從生死的煩惱中解脫出來:生死是人生最大的問題,煩惱是生死的主要原因。只有當頭腦和環境和諧時,麻煩才會出現。煩惱束縛沒有自性,就像世界上的其他規律壹樣。身空之時,所以煩惱被逼的那壹刻,就是真相,就是無上菩提。所謂“煩惱即菩提”,正是這個意思。同樣,生死和涅槃是兩個假名。壹般來說,生是可喜的,死是悲哀的。開悟者生而不喜,死而不悲,故無生死之外的涅槃,無涅槃之外的生死。禪師宗衍說:“人的生老病死就像壹滴水,有了又有了又滅。”達到生死煩惱空,是生死涅槃。

後唐時,富寶對弟子們說:“我最近體力不支,覺得命運的大限快到了。」

弟子們聽後,都表示:“法師還是很健康的。」

“弟子們還是需要師父的指導。」

“求師父在世,為眾生說話。眾說紛紜。

其中壹個弟子問:“如果期限已過,禪師該不該去?”?是不是留著比較好?」

富寶大師帶著平靜的態度和親切的語氣問道:“妳覺得怎麽樣?」

弟子不假思索的回答道:“生死,隨它去吧。」

禪師笑著說:“我不知道妳什麽時候偷聽了我要說的話。”“說出來就沈默了。這是為了從生死的煩惱中尋求解脫。

2.從疾病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人吃五谷雜糧,誰沒病?“英雄病入膏肓。疾病的折磨是無法忍受的。如果我們能到達現實,痛苦的時刻是壹個精神開悟的機會。我們在受病痛折磨的時候,要對自己想:身體是四者的結合體,化名為身體,四無主。當然,這個身體沒有我的存在,它是以病人為基礎的;而這個身體是因為從壹開始就無知和癡心而生的,所以病根就在於我的執著,妄想分離,攀緣六塵。所以說到底就是要觀察壹切法的空性,擺脫自我的執念,不僅要勇敢面對自己的煩惱和迫害,還要擺脫眾生的煩惱和苦難。經上是這樣說的:“拿自己的病去掛念別人。覺知過去無數的苦難,覺知壹切眾生。記住妳做了什麽,專註於妳的生活,不要擔心,永遠進步。作為藥王,治百病。“這樣的思想,不僅不會對苦難感到厭倦,反而會在苦難中培養慈悲心和智慧,形成上至庫博特,下至眾生的動力,苦難本身就會成為解脫的藥方。

3.免於五欲六塵:五欲六塵也是隨業力季節而變化的假名。維摩詰經典說,“所有的惡魔和異教徒都是我的侍者。”如果能善用欲望,樂於求善法,即使在五欲中也不會墮落;如果我們能達到佛法,我們就能在生死的波濤中冒險。所謂“從真實中跳出來,從真實中跳出來”,懂得利用虛無縹緲的身體、壽命、財產,獲得堅固的法身、智慧和財富,才是人生的意義。

4.解脫眾生:我們的衣食住行,以及我們對事物的處理,都與壹切眾生息息相關。眾生雖然外貌習性不同,但都是五蘊四和的假身。我們自己身體的每壹個細胞也是四大五蘊的虛假組合。明白了這壹點,我和我心裏的某個人就沒有區別了。我們不會太在意身上的膿包和疥瘡。如果我們能耐心地穿衣上藥,理解人我合壹的真諦,我們就會以此為己任,解除眾生的痛苦和煩惱。所以修行四射六度,為的是解脫眾生;莊嚴的佛教凈土是為了吸引眾生。當我們擺脫了壹切眾生,吸引了眾生,我們也得到了自己的解脫。當我們什麽都不做的時候,所有的羈絆自然就消失了。

四。結論

我們這些普通人,往往把自己的內心和外界對立起來,於是生活就成了壹種負擔,壹種負擔。因為開悟的人以平等的心看待壹切,他們在舉手投足中遵循規律,在煩惱中看不到煩惱,在生死中看不到生死,甚至不求解脫,所以隨時隨地都是壹個完美的解脫世界。《金剛經》上說:“當時佛在吃飯的時候,穿著衣服,端著碗,到佘衛城去討飯。在他的城市裏,他第二次乞求自己,回到了他的地方。吃飽喝足之後,他收拾了衣服和碗,洗了腳,坐在座位上。短短的開場白裏,寫的都是生活中的瑣事。但是,對於壹個開悟的人來說,穿衣吃飯都壹樣,它所蘊含的般若風光,它所展現的解脫境界,是完全不同於常人的。

所以,自由不是世俗欲望所能達到的境界,也不是在另壹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世界裏所能找到的快樂。從現實生活中,去體驗心靈和事物的本來面目,從大眾中參與見證人和我的融合,才能找到自由的境界。

第三篇是法身的實相

1.法身實相的定義

“法身”是指佛陀證悟的法性,由理性認識形成的法身,清凈清凈的妙身,不同於父母所生的粗糙汙穢之身。“真實”是指法律的真實本質。法身和實相是壹個意思。《華嚴經》雲:“法性空,無取無見;性空是佛家境界,不能想。法身實相是涅槃三德之壹。它有壹切功德和智慧,永遠免於各種煩惱。畢竟是舒適的,充滿力量的,用之不竭的,永恒的,永恒的,成功的,莊嚴的。在經典中,除了說明佛法實相的真實,如實在、實在、相似、真實之外,還經常用否定性的詞語來描述佛法實相,如:無明、無明;無名無臉;沒有力量,沒有弱點;不幹凈,不臟;不在黨內,不退黨;不有為,不無為;沒有指示,沒有說法;不來也不去;不出,不入;非福田,非福田;不支持,不支持;不取,不舍;無相,無相;不能說,不能測,超過數;不大不小;看不見或者聞不到;無意識,無知識;什麽都沒有,沒有界限;沒有生命,沒有滅絕;無畏無憂;沒什麽,沒什麽,沒什麽,沒什麽等等。

二、法身實相的意義

“法身實相”是佛陀的自證境界,無法用語言描述。為了利益眾生,各種學說都有不同的名稱,各種教派也基於自己的立場給出了不同的學說。即便如此,海納百川,各種教義也是相互兼容的。各種語句解釋如下:

1.法身的實相是壹個等身:現象世界萬物同起同落,其身等空。在不同的萬象中有壹種無差別的空性,這就是壹切的真實。

2.法身的真實是導演的和諧境界:雖然萬物千差萬別,但都是源於壹個平等體,所以宇宙萬物無非是空,萬象之空無非是異象。法身的現實就是這種空空如也,兩個導演的平等世界。

3.法身的實相是壹種普遍現象:既然所有的法都是相互關聯的,那麽每壹個法都有所有的特性,每壹個法的力量都可以傳播到十方所有的法而不失其本位。此外,在法律與法律之間,弱小的法律包含在強大的法律之中,因此法律與法律可以通過使用武力來相互容忍。以上是空間方面各種規律的整合。就時間而言,第三世界的規律是不斷運動的,過去之外沒有現在和未來;超越當下,沒有過去和未來;超越未來,沒有過去和現在。所以第三世界的規律是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的。總之,十國三國誌的壹切法,同時興起,互明,才是壹切法的本來面目。

4.法身的實相就是它自己的佛性:世間壹切形都是法身的實相。然而,所有的愚者都因為無知貪愛,堅持真理,而處處感到孤立。因為佛陀見證了法身,所以能夠超越時空,在清澈的心海中,印出了十方三代的無量無邊的世界。由此可見,法身的實相是屬於壹顆心的,也就是我們自己的佛心和佛性。所謂“唯心三界,諸法只知”“心佛眾生無分別”就是這個意思。

參與和法身的真實性證明

法身在哪裏?現實是怎樣的?從法身實相的意義來看,法身不是身,因為它包含了整個法界;現實是不壹樣的,是不壹樣的,因為每壹粒塵埃都是整個現實。所謂壹即壹切,萬物壹體,羅森的壹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壹個相互起源、極其莊嚴的偉大建築。蘇東坡的壹首詩說得好:

溪水聲滿長舌,山野凈。說到晚上八萬四,明天怎麽像人壹樣提起自己?

壹草壹木壹花壹葉,無非是法身;壹粒沙、壹塊石頭、壹座山和壹片水都是現實的美妙真理。連涓涓溪流,沙沙松林,都是如來的聲音。當我們進入法身實相時,山川河流,宇宙虛空,乃至壹切眾生,都是從清凈自性中浮現出來的智慧活泉。所以法身的實相就是我們身邊的人、事、物。法身的實相是我們自己的佛性,法身的實相是物我之境。法身實相雖是諸佛自證境界,但人人皆有佛性。只要我們保持平常心,我們就能見證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現實。所以,如何在佛法實相的世界中與三佛同行?

1.活無我:“法律平等,無競爭”,契約正當,待遇無視,同體同情,眾生無限。在修行無我的時刻,平等就像法身壹樣;在各種眾生中,我們可以看到真實的真理,沒有任何相。

2.居無定所:俗話說“凡活著的,都不是活著。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妳執著於幻相,無所等待,妳就能體驗到“青竹為法身,黃花莫過於般若”的真實世界。

3.修行無所得:我們的本性就是法身的真實。如果我們有了練證的想法,就會被練證的階段所束縛,就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當妳壹無所獲的時候,妳才能去修,就像以空印空,水印水,隨時發,不留痕跡,妳才能看到清凈法身有了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