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無論父母秉持什麽樣的教育理念,他們最終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優秀、成功。
往往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成績優秀,上了好大學,就是優秀的。也有比較有深度的,願意讓孩子在文字素養和思維模式上有所進步。其實真正優秀的孩子和大多數普通孩子最大的區別,既不是學習成績,也不是性格修養。
那是什麽?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壹項研究發現,真正優秀的孩子和大多數普通孩子最大的區別不是成績優秀,也不是舉止得體,而是他們有明確的目的感,能夠清楚地解釋為什麽要追求這個目標。
這項研究的主持人是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imon)。長期從事青少年發展和品格教育的專家。經過長期的大規模調查和對12-22的年輕人的深度訪談,他最終得出結論:目標感高的年輕人非常專註於自己的使命和任務。
同時,他也覺得大部分美國年輕人因為缺乏目的感而飄忽不定,所以沒有動力去追求超越自我的人生意義。
在英國和美國,壹直存在這樣壹種現象,這種現象可能會延續至今:大學生,無論是學業差的還是學業好的,他們的生活都沒有意義感,感到空虛和無聊。這種情況類似於中國北京大學徐凱文教授發現的“空心病”。
當徐凱文教授提到空心病現象時,他是這樣描述的:
“空心癥看起來像是抑郁、沮喪、失去興趣和缺乏快感,但與典型的抑郁癥不同,所有這些癥狀都不是很嚴重和突出,空心癥的另壹個特點是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麽要活著,也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麽。”
空心癥患者的另壹個重要特征是,他們經常會有自殺的念頭。
沒有明確的目的感和生活的意義,情況真的會差那麽多嗎?為什麽?
2.為什麽目標感能帶來如此大的不同?
壹個人的內心,是否永遠有壹份崇高的、內心的愛,他們對目標的達成欲望,可以決定這個人是否有繼續努力的動力,是否能遭受挫折依然不放棄,最後這個明確的、有愛的目標,可以讓他們堅持不懈,比常人更容易到達成功的彼岸。
加拿大的瑞安上壹年級的時候,聽老師說非洲的孩子缺乏生活資源,甚至喝不到幹凈的水。許多人因為飲用被汙染的水而死亡。年僅6歲的瑞安從聽到這個消息的那壹刻起,就把為非洲兒童捐壹口井作為自己的目標。
在他的小學,他壹直在籌集資金為缺乏幹凈水的非洲農村家庭修建水井。起初,他靠做家務賺錢,發現做家務賺的錢還不夠壹口井,於是開始更多的嘗試,比如和身邊的人壹起募捐,聯系當地的公益基金,尋求其他公益組織的進壹步資金幫助,建立網站,給媒體做講座等等。
到2007年,瑞安及其家族創辦的慈善機構瑞安水井基金會已經為全球14個國家修建了319口水井。如今,他的基金網站已經公布了1249個水井項目。瑞安獲得了許多獎項,包括被認為與諾貝爾和平獎在青年服務領域齊名的世界兒童創始人獎,他還入選了“北美十大青年英雄”。
更重要的是,因為瑞安是壹個目標感很明確,積極性很高的孩子,即使面對無數的獎項,他也沒有自我膨脹。他的基金網站上有壹句話:“我只是妳的壹個普通而平凡的孩子。”
目標高的孩子動機高。他們有明確的目標,並熱衷於尋找可以幫助他們實現目標的知識和技能。在整個過程中,他們是自我驅動的學習者,發展了別人沒有的思維和執行力。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不斷完成小目標,向大目標靠近,獲得了很多精神和情感上的滿足,比如自信、樂觀,以及個人的成就感和價值感。
這些寶貴的品質會在孩子未來的成長中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使他們能夠取得更多的成功。
所以家長盡早培養孩子的性格優勢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促進孩子盡早思考、發現、確立自己的目標。
3.目標和意義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
另壹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是,積極心理學的大量實證研究表明,“積極的生活目標”和“生活幸福”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有目標和意義感的人更容易獲得生活幸福。
在順境中,目標能給人幸福感、價值感和意義感;在逆境中,目標可以給人以抵抗力和韌性。目標的引導和還原適用於人的生活。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幸福2.0》(Happiness 2.0)的思想,也被稱為PERMA理論,強調構成幸福的五個要素是:
積極情緒積極情緒
e:參與度輸入
r:關系人際關系
男:意義& amp人生的意義和目標
答:成就
這五個要素都不能單獨定義幸福。換句話說,如果妳想在生活中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這五個要素缺壹不可。而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是壹個很重要的元素。
壹個有明確目的感的年輕人,對自己的使命和任務非常執著,會專註於自己的目標,增加自己的能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強化自己的資源,選擇自己的朋友。
4.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高度目的感?
那麽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幫助孩子獲得高度的目的感呢?
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威廉·戴蒙總結了這些目標遠大的孩子的步驟:
1.與直系親屬以外的人進行啟發性的交流。
2.觀察有目標感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3.第壹個啟發時刻:世界上有些重要的事情是可以改正或者改進的。
4.第二個啟發時刻:我可以為此做點貢獻,讓世界改變。
5.認同這個目標,同時努力完成最初的目標。
6.獲得家人的支持。
7.以原創和有影響力的方式進壹步增加對所追求目標的承諾。
8.獲得追求目標所需的技能。
9.不斷從實踐中獲得真知。
10.樂觀自信在不斷提升。
教授建議父母像蘇格拉底壹樣,不斷提問,鼓勵孩子思考,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和目標。這些問題包括:
妳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麽?妳為什麽這麽在意這些事情?
妳有什麽長期目標嗎?為什麽這些目標對妳如此重要?
妳認為好的生活意味著什麽?做壹個好人意味著什麽?
如果有壹天妳回首人生,妳最希望如何被別人記住?
家長需要知道的是,妳不能直接給孩子指定壹個人生目標。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尋找和確立他的人生目標。
家長能做的是:給孩子創造更多接觸和開闊視野的機會,引導孩子從個人價值、社會價值、人生意義等方面思考這些選擇,引導孩子思考如何為自己尋求和確立的這些人生目標制定可執行的計劃。
朋友們,妳們有明確的人生意義和可執行的人生目標嗎?還有妳能明確回答為什麽嗎?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妳是家長,妳認為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促進孩子設定目標?歡迎留言
-
歡迎關註五華馬的積極心理。
願積極心理學幫助妳在生活中快樂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