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把握作者和相關的時代背景,因為它們是相互制約和解釋的。把握作者,就是把握作者的藝術風格,這是作者的個性在作品中的體現。所有優秀的、藝術上成熟的詩歌作家,在主題的選擇、主題的提煉、意象的塑造、結構的安排、語言的選擇上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這些鮮明的特征都表現在作者某壹時期的創作生活中,甚至貫穿於他的壹系列作品中,成為他創作的獨特標誌,構成了他作品的風格。然後抓作者,就從整體感覺上抓作品。不同的作者有清新淡雅的創作風格,有的沈郁失意,有的奔放不羈,有的簡潔舒適,各有千秋。抓住這壹點,對我們欣賞詩歌會有很大的幫助。
“背景”是壹個大語境,是理解詩歌意義的重要依據。在欣賞詩歌時,在壹定的背景下理解詩歌是壹種重要的意識。通過背景閱讀詩歌,確實是壹種有效的解讀意義的方式。
第二,解讀詩歌,要懂詞。詩歌的語言簡潔生動,其簡潔性主要體現在篇、章、句、詞的錘煉上。煉句煉詞的目的是在有限的篇幅內提煉意義,表達更深層次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而不理解文字,就像壹個學生背誦壹篇古文,卻不太理解文中的壹些詞語。這是不正常的。不理解文字,就無法理解詩歌所提供的形象,也無法展開想象力。宋代朱曾批評過這種做法:“我曾見有人說《詩》,問他《關雎》,但他訓詁中的名物我都不知道,就說:“樂不好色,愁不害人”...空話不實,也沒用。”這裏“虛詞”的反義詞是“密切註意”,即理解語言。這個問題涉及面很廣,這裏只說四點。
1.典故。詩歌往往引用古書中現成的故事或文字,稱之為“用典”,因為詩歌要“兼收並蓄”,以簡潔體現豐富,用壹個典故可以省掉壹大段文字。作為讀者,如果不了解這些典故,就無法理解作品,更談不上欣賞。理解典故有兩個層面:壹是典故的內容,二是作者使用典故的意圖。比如辛棄疾的《詠玉寇亭懷古》,要理解這首詞,當然也離不開對那個時代和辛棄疾的理解,但這裏壹個又壹個的典故也是無法逾越的障礙。
2.語句跳轉。詩歌的語言,古人稱為“詩人的語言”,強調它與壹般文章語言的區別。這種“不同”很重要的壹點就是“跳脫”:要麽突然,要麽省略聯系,甚至寫問答不提問,記東西藏頭尾。如果不把“跳”連接起來,達到“壹般理解”,就無法進入欣賞階段。這裏有壹個例子可以詳細地談談,如賈島的“不客相見”:“當我問妳的學生,在壹棵松樹下,“我的老師,”他回答說,“去草藥”。但是,穿過這些雲,我怎麽能知道是朝著山的哪個角落呢?. "全篇4句20字,沒有難度。有人說“顏”字下面的答案都是男生的答案,這沒錯,但是很容易讓人誤會男生的答案是連貫的,壹口氣說完的。這裏其實有三問三答,只是省略了具體問題。我們必須從男孩的回答中理解這個問題的內容:
問:老師要去哪裏?答:我老師去采藥了。
問:草藥是從哪裏收集的?a:但是朝著山的哪個角落呢?
問:山前壓山後?透過這些雲,我怎麽知道呢?。
只有理解了這壹點,才能進壹步領略它的美。
3.詩歌用歌。詩用歌,歌變態。比如“蟬鬧林更靜,音宮山更幽”,“明月驚喜鵲,清風夜半鳴蟬”,就是用聲音寫寂靜,用動作寫寂靜;“莫悲生恨,無聲勝有聲”和“東船靜,西船靜,秋月入江心”,將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與無聲形成對比。“渭城多雨多塵,客舍青柳色新”,本是令人愉悅的場景,卻引出“勸君壹杯酒,無緣無故出陽關”的傷人情緒;而“千裏黃雲,北風吹雁雪接連”的傷人場景,則引出“莫愁前無知己,天下人皆知君”的豪邁情懷。這些都是反俗歌曲的例子。
4.虛擬和真實。所謂真實,就是正面寫,直接寫,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在眼前;所謂虛,就是側面寫,間接寫,寫想象中的感受。寫實時,有實有虛;寫想象的時候,用想象來傳達現實。這樣虛實結合,可以避免方法的死板、直白,往往更能傳達感情、表達思想,在藝術上發揮出奇葩,獲得好的趣味。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能跳出“現實”的圈子,避開現實而使之空虛,借“空虛”去開辟壹個新的世界。
第二,投資後要跳出來,理智與理性相結合。
作品境界的投入,重在觀察情境,獲得情感體驗;“輸入”之後,壹定要能“跳出來”,也就是對詩歌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跳出來之後,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技巧、語言、意義和義。鑒賞時有幾點需要註意。
1.當欣賞壹種語言時,我們應該盡力去理解和傳達它。有時候聽人說壹個作品的美是“可理解的,但不可言說的”,這自然是壹種境界。但如果停留在這壹點上,就很容易陷入混亂,甚至走向玄學。這種欣賞是不可取的,所以壹定要具體。如果覺得好,壹定要講好處。這不僅是審美的深化,也是壹般語言訓練的需要。比如宋祁的《玉蘭》中有壹句:“紅杏枝頭滿春意。”有人贊賞這是“千古奇功”,也有人說“‘鬧’字寫出來,境界都出來了”。其中“皆出境界”壹詞並不能給壹般讀者以深刻的指示,“千古出類拔萃”的贊美也無濟於事。那麽,這個“吵”字的妙處在哪裏呢?有人評論說:“用‘喧鬧’來形容春天的意義,似乎不太合理。然而,藝術想象力和審美特殊能力賦予了這個詞特殊的功能。春天是壹種綜合的感覺,也可以用“感覺復合”這個詞來解釋;“嘈雜”二字,恰好足以表現各種感官獲得的圖像所構成的復雜境界和氛圍。青楊、輕煙和紅杏...這些都是吸引視覺的春景,呈現出壹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就是春天的視覺形象,不再是簡單的靜物素描和畫面,而是壹種類似立體電影的沈浸式綜合感,給人壹種鳥語花香的濃濃春意。”像這樣的欣賞不是膚淺的,也不是形而上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欣賞壹定要離開膚淺,要具體而明確。
2.欣賞技巧時,要著眼於作品整體,不能孤立地看。如果離開整體,只欣賞局部的技能,那麽技能就失去了支撐,甚至失去了生命;因此,美妙的藝術珍品丟失了。比如辛棄疾《西江月夜走黃沙路》中的名句“七八顆星出天際,兩三分山前雨”,就是“七八顆星出天際,兩三分山前雨”的倒裝句。如果只看到句式的新穎奇特,只欣賞作者細膩的觀察和描寫,那是遠遠不夠的。這兩首詩其實是在寫壹首。雨什麽時候會停?不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似乎很難體會到這壹步。
3.理解作品的意義,要盡量避免主觀性和隨意性。雖然因為各種原因欣賞有差異,雖然這很正常,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它的不同就否定它的壹致性和相同性,因為欣賞是壹個審美的過程,美本身是客觀的,不會因為我們的好惡而改變。還有壹個原因是,人的心情、性格、民族、階級性不同,但有的人也有生理和心理基礎。這些環環相扣、千篇壹律的基礎,往往能讓人在欣賞作品時感同身受。親情是親情,愛情是愛情。外國人喜歡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國人也喜歡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不會對任何人的欣賞產生太大影響。相反,在承認壹致性和* * *同性的同時,妳可以自由思考,得出各種結論,但這些結論是圍繞工作中心上下波動的。
文章來源:高中語文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