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語在清代也被稱為“清語”,被定為“國語”。清代前中期,滿文多用於發布詔令和書信,成為報刊、公文、教學、翻譯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
乾隆以前,滿清奏折很多,遠遠多於單壹的漢文奏折。其中順治朝及以前有許多單獨的滿文奏折,康雍朝多為滿文與漢文並用,單獨滿文或漢文的很少。
清朝後期,受漢文化影響,使用滿語的人越來越少。直到清末,首都只有部分下層滿族人還在使用滿語,直到辛亥革命後滿語才逐漸消失。
擴展數據:
因為滿語逐漸被清朝皇室拋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也承認自己滿語很差。根據歷史視頻,溥儀說的是標準的“北京話”。
他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說,“我學術造詣最差的是我的滿語。學了很多年,只學了壹個字‘伊利(起床)!“因為大臣們等著皇帝,所以皇帝只好用滿語說‘伊利(起床)’。
解放後,大學者郭沫若想研究清朝的歷史文化,就去找溥儀,問他能不能用滿文翻譯壹些資料。溥儀不好意思說不能。
然而,王慶祥先生(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對溥儀有很深的研究。據他分析,溥儀的滿文水平絕對不差,甚至能看懂滿文作品。那麽溥儀明明懂滿語為什麽還要否認呢?
這其實和民國擁擠的環境有關。民國初年,在“驅逐韃靼,恢復中國”的旗幟下進行革命。民國建立後,整個社會充滿了氛圍。當時很多地方旗人隱瞞了自己的滿族身份,改了姓氏,換了服飾,很多懂滿語的家庭也從來不對後代進行滿語教育,害怕自己的身份暴露。
直到建國後,民族平等,很多藏旗人才恢復了滿族身份,但滿語基本失傳。
百度百科-滿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