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深圳方言概況

深圳方言概況

深圳建市前是多方言區,主要有客家話、粵語,還有大鵬話、土家話等小方言。1978中使用深圳話的人口為333579人,戶數為75816戶,其中農業人口為270838戶,占總人口的81.21%。非農業人口62759人,占18.79%。特區成立後,全國各地大量人口湧入。居民人數從1979年的31.41.00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1.0071萬人(包括常住和非常住戶口),增加了34.10倍,其中97.07%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現在深圳已經成為壹個典型的城市。

保安粵語屬於廣東方言的東(萬)保安片。主要分布在深圳西部,即珠江東緣長江沿岸、南部與香港新界交界處,覆蓋羅湖、福田、南山三個區,寶安區西鄉、福永、沙井、龔銘、松崗、光明六個街道(原光明農場),龍崗區平湖街道。地理分布以大面積片狀為主,特點是:地形以沿珠江口東緣低地和連接香港的陸上交通要道為主。包括寶安縣老城區(老深圳市場)、老城區(新安老城區)以及北至廣州,南至香港的交通要道。這些地區長期以來是深圳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活躍區,與以廣東人為主的珠三角聯系密切。寶安粵語的西北部與東莞粵語相連,南部與香港新界粵語(圍頭話)相連。

龍崗客家屬於惠陽客家向西延伸的壹個分支。主要分布在深圳北部、中部和西部,包括鹽田區、龍華區、寶安區的石巖,福田區的梅林,南山區的西麗、桃園,羅湖區的李安堂、東湖、翠竹、東曉、清水河,龍崗區的布吉、橫崗、龍崗、坪山、坪地、坑梓、葵湧。地理分布格局也是大規模的片狀,特點是:地形以丘陵和山地為主。龍崗客家話北接東莞客家話,東接惠陽客家話,南接香港北部新界客家話。

大鵬話又稱“軍話”,屬於粵語和客家話的混合方言。分布範圍主要在深圳最東端的大鵬半島,包括大鵬和南澳街道。地理形態也是成片分布,特點是該地區是壹個獨立的半島地區。北接客語區葵湧街,東、西、南三面環水,東臨大鵬灣,西臨大亞灣,南臨南海。

除了客家話、廣東話、大鵬話,深圳還有土家話、綿密話等小方言。賈丹方言是沿江沿海地區漁民或牡蠣人所說的方言,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東南、西部壹帶的帶狀地區。綿密方言是壹種客家-福建混合語,主要分布在東北的坪地和坑梓,與粵東的綿密方言在地理上是相通的,是另壹脈之壹。

深圳方言的地理分布是多樣的。客家話和粵語方言呈斑塊狀分布,但交界地帶呈鋸齒狀。比如平湖有兩個社區講粵語,分別是上古木和下古木,講客家話。十堰和西鄉之間,龍華和南山之間,有很多粵語社區和客家話社區交錯。比如說福田區,南山區的上梅林、沙河、西麗說粵語的都是客家話,龍華說客家話的有上塘、油松、清湖三個社區說粵語。此外,還有孤立的方言島或不相連的方言點分布。比如西鄉有鐵崗、京北、麻、鳳崗、樂瞳等講客家話的村落,西鄉講粵語。壹個典型的點分布的例子是:在蛇口地區的最南端,有相鄰但講不同方言的村落:講粵語的灣下村和後海村,講客家話的南水村和水灣村,講土家話的海濱村。其中壹個說“粵語”,另壹個說“閩語”,叫於二。

寶安粵語:深圳最主要的方言,俗稱“寶安話”,當地人稱為“本地話”。按居住地分為龔銘話、松崗話、沙井話、平湖話、福永話、西鄉話、南頭話、圍頭話,其中南頭話為代表方言。1985年使用人口約為110000人,約占寶安縣戶籍人口的44%。1994,?深圳原住民中講粵語的約有65438+70萬人。

南頭話:寶安粵語的代表方言。主要分布在南山區,以南投古城為中心,人口約5000人,以原住民所說的“南投九街話”為代表。

圍頭話:寶安粵語中的壹種主要方言,意為“村裏的話”或“籬笆裏的話”。“圍”是古代當地人為了防止外敵或野獸入侵村莊而修建的高約兩三米的土墻(即“籬笆”),村名為“圍村”。主要經過羅湖區、福田區的黃貝嶺、筍崗、南塘(東門)、蔡屋圍、水圍、福田、沙嘴等20多個自然村,以及港島新界北部和大嶼山、南丫島。

龍崗客家話:深圳最重要的方言,被民間稱為“客家方言”,以龍崗客家話為代表。熱門區域是以龍崗為中心的純客家社區。1985年,用戶人口約為14萬,約占當時寶安縣戶籍人口的56%。從65438年到0994年,深圳的原始居民中大約有20萬人講客家話。

大鵬話:深圳的壹種主要方言,是粵語和客家話的混合,也被稱為“尹倩”、“軍語”、“軍語”。它穿過大鵬半島,包括大鵬和南澳。1990年人口3萬左右。歷史上主要是人口遷移形成的。自宋元明以來,由於廣府人的不斷移民,粵語在大鵬半島開始流行。從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開始,守城的士兵來自五湖四海,說著軍隊通用的語言。到了清代,大量客家移民從贛閩粵交界地區遷徙而來,帶來了客家話。所以既呈現粵語的面貌,又具有客家話的特點,即聲母部分與粵語相同,聲調部分與客家話相同。詞匯方面,有的和寶安粵語壹樣,有的和客家話壹樣。

土家話:深圳方言之壹。這是漁民和牡蠣人使用的方言。也叫基圍話、水上話或水上粵語。在深圳,可以分為粵語和閩語。前者比寶安粵語更接近廣州粵語,主要流行於珠江口以東長江沿岸的船民居住地,後者主要集中在大鵬和南澳,在蛇口、鹽田、葵湧沿海有零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