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這個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1。中國這個詞有京都和史靜的意思。最早使用中國這個詞的是詩經?Daya?在人民勞動中,“人民也努力,也能過上小康生活,利國利民,兼收並蓄。.....人亦努力,毛可取小息,益本都,通四國。”據說,這些詩是為了說服暴君周厲王,從關心京都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定居世界。漢代壹位《詩經》學者毛蚶為《利中國,兼收並蓄》作了註解:“中國也是首都。”《孟子》記載了齊王對大臣說的壹段話:“我要中國,給孟子。”按現在的意思,我就是想在京城給孟老爺蓋個房子。漢末學者劉茜也說:“帝王皆在中,故曰中國。”2.“中國”壹詞指的是古代中國人聚居的地區。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江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仲夏中國。當然也叫中國。這些術語實際上是指黃河流域地區。比如《史記》?《楚世家》載:“我是蠻族,我不在乎中華之名!”當時楚國在長江中下遊,這裏說的中國其實是黃河流域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中國古代,國家時而統壹,時而分裂,中國這個詞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義。壹般指統壹時期的全國,分裂時期的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域的變化,中國壹詞的範圍也有所不同。在西周武王時期,“中國”的意思是“中央政府的國家”。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規測量日影,發現夏季至日的正午,周圍景物中沒有日影,以為是地心,於是把周朝稱為中國。自漢代以來,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中國”,北朝自稱“蘆偉”;北朝也自稱“中國”,南朝也自稱“島民”。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自稱“中國”,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到了清朝,清政府管轄的所有領土都以中國為名。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僅指國家全境,不作他用。
辛亥革命後,1912建立中華民國。當時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匯成壹家,取名中華,都簡稱“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壹稱謂正式成為具有現代國家概念的政治術語。6月1,1949,新中國成立時,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或簡稱“中國”。
參考資料:
/question/371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