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基諾族有哪些節日?哈尼族有哪些節日?景頗族有哪些節日?

基諾族有哪些節日?哈尼族有哪些節日?景頗族有哪些節日?

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在春節前後。

綁鐵節

基諾族語稱為“特茂車”,是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通常在每年農歷十二月舉行,為期三天。在節日的第壹天早上,會舉行壹個賽牛儀式。到了下午,寨子裏的長輩們敲響牛皮大鼓,人們會情不自禁地隨著鼓聲圍著大鼓跳起粗獷的舞蹈。這是基諾族慶祝豐收的“太陽鼓”舞。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聖的祭祀器皿和樂器。壹般每個村都有兩面,男鼓和女鼓。他們把太陽鼓視為神靈的化身和村莊的象征。祭祀太陽鼓是祈求它能保佑全村興旺,五谷豐登。

鐵節的由來

相傳很久以前,壹個基諾族的女子婚後懷孕,懷孕九年九個月沒有生育。於是她帶著壹只白母雞和壹只黑母雞去找巫師魔皮獻上食物和米飯,並請魔皮施法。然而,到了《圓周率》的最後,孩子還是沒有出生。過了幾天,女子覺得自己的肋骨很痛,有“隆隆”聲,疼得打滾。原來她肚子裏的孩子咬掉了她的七根肋骨,從肋骨下面鉆了出來。孩子出來後,壹手拿著火鉗,壹手拿著錘子,生來就是打鐵的。從此基諾族開始使用鐵器,每年都要紀念這位打鐵幹活的基諾族祖先,還有打鐵幹活的節日。基諾語中的“特”在漢語中是“達”的意思;“錯棋”是壹大塊鐵。

新密節

又稱“新稻”。每年農歷七八月,糧食即將成熟的時候,基諾族人會從地裏收壹些新的小米、蔬菜、瓜豆,殺幾只雞,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裏品嘗壹下新米、老酒、鮮肉、青菜,同時舉行壹些儀式。人們邊吃邊唱,快樂的歌常常徹夜不眠。

科特節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是2月6日至8日。除了殺豬殺羊,盡情飲酒外,人們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民間體育活動,打太陽鼓,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

火把節

基諾族的傳統春節。每年農歷六月舉行。節前,卓巴(村父)和卓勝(村母)派了壹些人上山砍松柏,在村裏的廣場上立起了高高的火把。這壹天,全村人都停止了收稅,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的盛裝,家庭主婦們忙著準備節日的飯菜,親戚朋友們互相拜訪。晚上,在長城外點燃火炬,人們聚集在火炬周圍。卓巴向火炬祈禱後,人們手舞足蹈,老人們開心地喝酒。年輕的男女們,敲鑼打鼓,敲象腳鼓,拉三弦,鼓勵自己,直到通宵。

通過儀式

基諾族的傳統友誼節日。基諾族認為青年男女到十五六歲思想上和身體上都不成熟,不能承擔和享受公社社員的義務和權利。不允許他們晚上出門,也禁止他們談戀愛。在地裏幹活只能算半勞力。只有當他們十五六歲時舉行了成人禮,他們才有資格成為村裏的正式成員並墜入愛河。

在這個村子裏,成人禮通常是在進入新房的儀式上舉行的。在壹些村莊,即將舉行猶太成年禮的年輕男子會措手不及。去新房的那天,男青年組織安排了壹些男青年埋伏在上班的路上或房前屋後,趁其不備,突然襲擊,然後把他帶到新房的竹樓裏,和大家壹起吃喝。祝賀新房的人會向他敬酒,新房的主人會送給他三塊包著芭蕉葉的牛肉。他接受了肉,並表示願意參加“測試旁路”(在基諾)。突襲的目的是讓他在被捕的那壹刻感到恐懼,增加接受“成年禮”的神秘感,讓禮儀風格在他的壹生中留下難忘的印象。參加“繞道”組織的第二天,他的父母會給他全套農具,壹個裝檳榔的銅盒,壹個裝石灰的盒子,背上繡著月亮圖案的新衣服,壹條繡著幾何圖案的管手帕,壹條頭巾,壹塊裹腳布等等。

在進新房的儀式上,長輩們帶領大家吟唱史詩、傳統社會風俗法規、生產工藝和古代生活,還對接受成年禮的人進行傳統教育。

壹般來說,年輕女性舉行“成年禮”不需要突然的俘獲儀式,只要得到壹個年輕女性組織(基諾族語言稱為“米考”)的批準即可,但父母也要給農具和衣服。這時候女生的衣服就比較鮮艷了,有的圍裙是兩層,發型也改成了單辮子。

參加“成人禮”是人生的壹個重大轉折點。從那時起,他們就成了村裏的正式成員,必須承擔各種社會義務。他們想參加青年男女互相交朋友的社會組織,也就是“統考”、“米考”。男青年要巡邏放哨,維護村規民約和寨子治安,調解糾紛,教育和懲罰犯法的人,同時可以享受村裏人的壹切權利,獲得談戀愛的資格。

《祭龍》

這是紀念基諾創始人阿瑪·白瑤的紀念日。它通常在六月舉行,持續三天。阿瑪·白瑤創造了基諾族及其山川河流、太陽月亮、動植物,並在開荒運動中遇刺身亡。

白瑤死後,基諾族人為她哀悼了十三天,現在的“祭龍”就是從那時流傳下來的。端午節這壹天,全村人不準出門,寨子裏不準唱歌跳舞,寨子外的人不準進寨子,違反了這些,就是對基諾族祖先白瑤的不尊重,是違反基諾族習俗的。

端午節第壹天,卓巴和卓勝帶著父母在村外的祭祀室舉行祭祀儀式。壹開始在村子附近的固定樹上種了壹頭水牛,然後在村外的池塘邊上殺了壹頭母豬和七頭小豬。殺了牛之後,要在樹上掛壹頭牛的尾巴,在池塘邊上提供吃了肉的豬頭的骨頭。

端午節,濯巴要宣布禁忌,主要內容是:

“不參加祭祀,不遵守禁忌的人,前面摔了下巴,後面摔了腦袋,左邊摔了筋骨,右邊摔了腿。當他們遇到豹子時,他們會被它吃掉。他們遇到老虎,就會被它帶走,從樹上掉下來。”

祭祀結束後,各家各帶壹塊肉回家,切下三塊三指寬、十二厘米長的瘦肉,曬幹。第二天早上,三塊牛肉幹和雞脯送到了長輩家。中午長輩家在門口喊了三聲:“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意思是吃飯),所有家長都去長輩家吃飯。飯後,長老會派人到各家各戶收米,派的人拿了壹個只能裝壹斤米的竹筒。各家的米都裝在竹筏裏,擺在竹桌前。收米人壹到,就把米放進竹筒裏,堆起來。然後,他們用竹片剝的米越多,那壹年的收成就越好。

端午節三天,全村停止壹切生產活動,還封鎖了村裏的交通。村口豎起兩根木樁,禁止壹切人員出村,外地人進村。初壹禁止女性外出,違者必究。基諾族人認為進出村莊是對創世紀祖母阿瑪·白瑤的不尊重。這三天裏,男人講故事,談風俗習慣,談生產,老人們做侮辱性的工作,女人做縫紉、織布、織布。

祭祀結束後,各家各戶出村,看看地裏的莊稼長勢如何,有沒有受災,能不能有個好收成。檢查結束後,他們要向卓巴匯報情況。如果巡查時發現有災情,壹般各家會自行祭祀,如果有大災,會殺白豬,舉行全村祭祀活動。

矢野村的祭龍方式和前面提到的巴多、巴亞有些不同,禁止他們在村裏逗留三天,即第壹天、第二天、第四天。禁日不能下地幹活,第二天可以下地幹活。村裏的長輩沒有宰牛,而是帶了壹只雞,壹杯酒,壹升米去普米村祭祀魔刀。據說這把魔刀可以切斷流水,在長期下雨洪水的情況下,可以犧牲它來尋求陽光。

基諾族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基本沒有區別。

哈尼族的節日有十月、六月、吃新米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壹年

十月是新年,根據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壹年的開始。節日持續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可以在各村稍晚。這個時候,正是大春上臺,豬在馬廄裏養肥的時候。有條件的人都殺了牲口,做了糯米飯,蒸了年糕,給天地的祖先染了黃糯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親戚朋友互相拜訪;有男孩的家庭經常在這個節日裏邀請媒人充當媒人,結婚的女孩也帶著酒、肉和粑粑回父母家拜年。村裏的老人輪流拜訪收到訂婚禮物的人或女孩回家分享壹些禮物。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在過年的時候經常會吃壹頓團圓飯(自帶食物)。還有壹個特殊的習俗,前壹年結婚的新娘要在村外的山野集合,互相講述新婚生活,禁止男人偷聽。

根據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壹年的開始,十月是哈尼族的新年。節日持續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可以在各村稍晚。這個時候,正是大春上臺,豬在馬廄裏養肥的時候。有條件的人都殺了動物,春天用糯米、蒸年糕、黃糯米祭天地的祖先。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親戚朋友互相拜訪;有男孩的家庭經常在這個節日裏邀請媒人充當媒人,結婚的女孩也帶著酒、肉和粑粑回父母家拜年。村裏的老人輪流拜訪收到訂婚禮物的人或女孩回家分享壹些禮物。

六月壹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日叫“Kuzaza”,時間是夏歷的6月26日,所以也叫“六月年”。

六月也是壹個快樂的節日。紅河地區被稱為“苦澀的紮紮”。日期通常在6月24日左右,節日持續三到六天。在節日期間,牛被獻祭給村莊的“秋室”,牛肉戶被分開來祭拜他們的祖先。年輕人聚在壹起“蕩秋千”,摔跤,打獵,唱民歌,其樂融融。

傳說在古代,哈尼族人不知道壹年應該分成幾個月。後來,太陽和月亮教會了哈尼族如何劃分月份。世界上種了壹年的樹,壹根樹幹算壹根。哈尼族得到了第六支。從那以後,他們在六月慶祝“Kuzaza”。他補充說,以前七仙女去哈尼寨,做了磨幫。他們輪流玩耍,逗得站在右邊的小鳥哈哈大笑。鳥兒快樂地歌唱,歌聲感動了眾神,眾神給了世界祝福...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慶祝庫紮紮的時候都會蕩秋千。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端午節、中秋節。農歷正月後三五天,有條件的人殺豬祭祖,初壹吃湯圓,親朋好友間互相招待。端午節和中秋節與中國的習俗大體相同。

這個節日分為三天。6月23日,全村要殺壹頭牛祭祀神靈,把祭祀的牛肉分給各家各戶。6月24日,人們在家休息壹天,每人殺壹只雞。父母會叫孩子的靈,先從村外叫進屋裏。呼靈的範圍很廣,日常生產勞動中走到哪裏都會被呼到。猛獸受驚,雷驚而倒的地方要叫,使靈魂不能藏在受驚的地方。人們相信,如果被召喚,人們的健康會更強。6月25日晚,他們用牛的筋骨打糞,用幹蘆葦或易燃的樹枝綁火把,點燃,趕出家門,驅除災害和鬼魅。然後把火把綁在樹上,求火神幫助莊稼和牲畜長好,以免遭受病蟲害。

女生節

雲南元陽縣碧波山的哈尼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四都會慶祝獨特的女生節。

這壹天,雞叫之前,男人要先接壹把水。天麻亮了,他們就砍壹捆柴回來。然後,他們會生火燒水,恭敬地把洗臉的水端給慢慢起床的女人。然後,男人做飯、洗菜、剁豬食、洗碗、帶孩子,女人則在壹旁袖手旁觀,或做些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婚女生連針線活都不做。

午飯後,男人們匆匆趕往村裏的公共娛樂場所。按照習俗,勤勞的人先來,懶惰的人最後來。男生向戀人借了女人的新衣新褲,打扮成女生,在歡快的琴弦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西沈才回家做飯,繼續服侍女人到深夜。

根據傳說,女生節起源於壹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碧波村有壹個叫尤瑪的姑娘,這裏群山環繞,山泉環繞,樹木蔥郁。尤馬愛上了壹個英俊而強悍的年輕獵人。但當時哈尼族女孩的婚姻是由土司和父母決定的。尤馬的父母把她許配給了白土司的獨眼兒子。尤馬為此痛苦萬分,她決心用死亡來表達對愛情的追求。二月初四,尤馬獨自去寫生山砍柴,遇到了同村鄰村的三個姑娘。尤馬告訴他們她的不幸,這使得三個女孩哭了。原來他們也是婚姻不幸。四個女孩忘記砍柴回家了。他們互相抱怨他們在山頂上的困難。他們越抱怨越傷心,壹起跳下懸崖自殺了。

悲劇發生後,哈尼族覺得不能再幹涉女孩和男孩的婚姻,尤其是對女孩,應該給他們選擇合適人選的權利。哈尼族為了警示後代,將每年2月4日定為“女兒節”,以示對女性的尊重和婚姻自由。

現在,這個地區的哈尼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後,自己選擇日期結婚,不要彩禮,不要酒席,用壹杯香茶招待前來祝賀的客人。

敬老日

每年的臘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節。壹大早,老人們穿上新衣服來慶祝他們自己的節日。大人在家裏殺雞鴨,準備壹頓美餐。小夥子扛著壹棵小松樹在節日草坪旁,姑娘們挑著幹凈的水給它澆水,象征著年輕人祝願老人們像松樹壹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折疊“裏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的哈尼族崇拜布谷鳥,稱之為“河伯阿媽”(布谷鳥媽媽)。每年春天的三月,山茶花盛開的時候,大家無論男女老幼,第壹次聽到杜鵑的歌聲,都會說“我聽到了”,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個回答可以讓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民五谷豐登,六畜豐收,壹年四季平安健康。

據傳說,布谷鳥是由神阿波摩米派遣,從遙遠的地平線上的壹個洞穴中飛出來,向世界傳達春天的消息。當它飛過壹個叫“阿香窩尼崩瑪”的海時,它不能飛了,它就要掉進海裏了。突然,壹條龍尾從海面升起,然後龍尾變成了壹棵枝繁葉茂的樹,杜鵑在那裏休息。布谷鳥終於歷經千辛萬苦,向世人傳遞了春天的信息。

按照前輩們傳承下來的規矩,大部分人聽到杜鵑的叫聲,都會在某個羊年聚會準備美味的食物,用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金黃的糯米,煮出紅色的鴨蛋,虔誠地供奉給杜鵑。這壹天,村寨裏的少男少女們都是滿面笑容,身著節日盛裝,聚集在壹片適中的草坪上,慶祝壹年壹度的“日馬主人”節(春天的盛會),以此來選擇對象,談情說愛。節日過後,每個家庭都選擇了壹個好日子。在鳥兒未出巢,四山寂靜的時候,父母悄悄在自家地裏插上三叢秧苗,寓意“開秧門”。據說秧門壹開就聽不到鳥叫了,今年莊稼免於災,會有個好收成。

“抓蚱蜢節”

抓蚱蜢節,哈尼語稱為“阿寶年”,在六月(每年農歷6月24日)後的第壹天舉行。哈尼族生活在山區,種植壹季稻。六月後,水稻開始抽穗。為了保證水稻豐收,哈尼族采取了“捉螞蚱”的方式驅趕和躲避蟲害。

“捉螞蚱”那天,寨子裏的男女老少都去地裏捉螞蚱。每家抓夠竹簡(約兩公斤)後,把壹只螞蚱散成四份:壹堆頭、壹堆腿、壹堆身、壹堆翅;為了恐嚇蚱蜢和其他沒有被抓住的昆蟲,它們被依次放在田埂和排水溝中。半個小時後,這些螞蚱又會被裝進竹筒裏。帶回家或者和粑粑拌著吃。據說螞蚱肉很甜。出了場,人們會不停地喊:“哎呀,螞蚱,三天不抓妳,三個月妳就吃不上飯了!”"

“吃新米節”

在哈尼族的生活區,農歷七月左右,當谷物逐漸成熟時,各家各戶都要選擇自己的好日子進行“卡杜皮”(吃新米)活動。在節日期間,父母們會提著洗衣籃去地裏撿壹些谷穗,然後把它們掛在門上。他們會用普通的米棒做成“窩寶伯”,在宗哥(倉)面前放三遍,表示要吃新糧,祈求神靈保佑五谷豐登,使人不生病,牲畜興旺。如果要殺壹只下蛋的母雞當晚餐,也要把過年時殺的豬肥腸、豬耳朵、豬尾巴留著祭祀。吃新米的時候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壹起煮。這叫“妾皆飲之”(即新舊交替),意思是老谷的陳米會在新谷米上市,祈福壹年以上。

景頗族傳統節日

木腦節

“目腦唱首歌”,景頗意為“眾人舞”。景頗族最大的傳統節日通常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後的九天內的兩天舉行,持續時間從三天到五天不等。眼腦作為壹項大型群眾性歌舞活動,歷史悠久。歷史上,每逢好年景,出征、凱旋、結婚、祭祀鬼神等重要活動都要跳舞。

景頗族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是邊強民族的壹部分。經過幾次大遷徙,他們在目前的居住地定居下來。“木腦”是景頗族在長期的社會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壹種文化現象,反映了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習俗。木腦廣場豎立的“詩樓”(標誌)分陰陽(男、女),畫有景頗族的遷徙路線和其他生產生活模式。舉行大型“木腦”慶典時,首先要祭奠“木代”(太陽神)。原因之壹是“目腦”舞來自太陽宮;其次,據說景頗人的祖先曾經娶過太陽姑娘,景頗人是太陽的後裔。“木岱”和景頗族有關系。所以景頗貴族(山官)壹般都會祭拜“木代”。“東撒”(祭司)要進行“目腦齋娃”,用具體的形式和祭祀用詞,描述天地的形成、萬物的誕生、景頗族的起源和變遷的歷史,內容包羅萬象。這些活動千百年來起到了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作用。

景頗族的“目瑙縱歌”原本是壹種融合宗教和文化習俗的傳統慶典。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成各種類型的“目腦”。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年木腦”,在家庭財力雄厚、人丁興旺時舉行;

2、“布當目腦”,戰鬥勝利時舉行;

3.“功然木腦”,是兄弟倆分居各自成家時舉行的;

4.“騰墾目腦”,新房、住宅竣工時舉辦;

5.“空然目瑙”的貴族家庭舉行婚禮時舉行;

6.探險時舉行的“Darumanao”;

7.“昨日之木腦”,是壹位德高望重的長輩去世下葬時舉行的;

8.舉行“朱穆鬧”是為了祭奠“穆代”...不同類型的“目鬧”有特定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有壹個* *的相似性就是整個過程都是由“諾爽”(領舞)團隊和“諾巴”(表演)團隊組成的舞蹈團隊來表演和完成的。

關於“眼腦”的起源,有三種傳說。

第壹,人類向鳥類學習眼腦舞,鳥類的眼腦舞向太陽神學習。

其次,在古代,景頗族生活在壹個遙遠而美麗的地方,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然而,有壹天,來了壹個魔王,他以吃小孩為生,經常用魔法發號施令,淹死田豫。人們從此陷入了深重的苦難。這時,壹個名叫潘磊的景頗族人領導人們起來反抗。經過激烈的戰鬥,他終於殺死了魔鬼,使人民免受傷害。人們欣喜若狂,載歌載舞慶祝勝利。後來,為了紀念祖先驅邪的勝利,人們每年都要舉行歌舞活動,並將這種歌舞活動稱為“目鬧”。

第三,景頗族的創始人寧官娃的父母對寧官娃說:“我們死後,妳要舉行葬禮。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地球,妳才能成為人類,繁衍人類。”於是,寧官娃接受了父母的意願,去孫那裏跳了頭。在太陽國,大家都推薦美麗的孔雀做眼舞的領舞。孔雀不負眾望,帶領大家跳舞,悉心教導每壹位舞者。寧關娃完成學業後,還在地球上組織了壹場眼腦共舞。他將喜馬拉雅山腳下定為舞池(相傳為景頗族的發源地),在眼腦柱上刻畫了眼腦舞的線條,並規定舞的首領要戴孔雀羽毛帽,以紀念孔雀賜舞的恩寵。從此眼腦誕生並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木腦節期間,村寨裏的景頗族人,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湧向木腦廣場。廣場上人頭攢動,氣氛熱烈歡快又不失莊重古雅的特色。廣場中央有4根4米長的眼腦柱,也叫雌雄柱,中間兩陰,外面兩陽,都繪有精美的象征性圖案:右柱上常繪有蕨菜圖案,象征團結奮進;在左邊,回文常被畫成若幹正方形,並塗上不同的顏色,表示景頗族的遷徙路線;中間兩根柱子之間,交叉著兩把長刀,是景頗族勇猛剛強性格的具體象征。眼柱左側有壹方架子,上層是彈嗩吶的座位;前面掛著壹個兩米長的大皮鼓和壹個直徑壹米多的大芒鑼,供跳舞時伴奏。為了防止野鬼的入侵和牲畜的幹擾,廣場用竹柵欄圍了起來。舞會開始時,鼓聲和音樂響起。人們由兩位熟悉眼腦舞路線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帶領,身穿大龍袍,頭戴飾有孔雀、雉雞羽毛和野豬牙齒的眼腦帽,後面跟著扛著青銅大炮和長刀的隊伍。婦女們拿著扇子或五顏六色的手帕跟在最後,載歌載舞,非常熱鬧。舞者多則百人,少則幾千人。從清晨到黃昏,從黃昏到清晨,跳舞的人可以通宵盡情地唱歌跳舞,期間跳舞累了可以自動離開休息壹會兒,然後繼續跳舞。

傳統的眼腦舞,路線是嚴格按照眼腦欄上顯示的圖案線,也就是既定的舞蹈規則。兩圈後必須改變隊形,分成兩路:壹路仍由領舞帶領,壹部分人按花樣線向前跳;另壹方面改變舞蹈風格,由舞蹈水平較高的人(多為年輕男生)引領自由舞風格。這種舞蹈風格被稱為“直巴”。與此同時,廣場上還有兩對武士在跳舞,兩個拿著盾牌,兩個抱著他,以示驅趕野鬼。第三天快結束的時候,舞隊的人拿著花束跳舞,廚子拿起鍋鏟,酒總管拿起酒桶跳舞,壹派玩得不亦樂乎的景象。過去眼腦節的活動都是由景頗族官員贊助的,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解放後,這壹傳統的民族歌舞節日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所拓展。節日期間不僅有傳統的眼腦舞,還有各種文藝表演。同時還有書展、土特產交流等活動。如今的《眼腦之歌》已成為加強民族團結、富有民族特色、深受廣大景頗族人民喜愛的民族文藝之花。

“目瑙縱歌”作為壹個民族的傳統活動,已經成為景頗族的傳統節日,被稱為“通肯(傳統)目瑙”,並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它的內容和形式是為了展示壹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

播種節和品嘗新年節

撒種節、嘗新春節是雲南省德宏州盈江、梁河、隆龍三縣阿昌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三月十日、八月十五日舉行。

相傳在古代,阿昌族中,有壹位70多歲的老婦人。在八月中旬的收獲季節,她總是不厭其煩地精心挑選各種細糧,分給各個村子的人們。她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尊敬,因為她幫助大家改進了耕作技術。有壹年八月,老婆婆在收割前突然去世。為了彌補老人未能穿上新衣服、嘗試新衣服的最大遺憾,人們在她的靈前獻上了美味的飯菜和新衣服。從此,阿昌族家家戶戶在每年的8月15日用新收獲的糧食、蔬菜和瓜果做飯,形成了新的口味節。來年春天,人們會把她的種子撒到地裏,形成每年3月15日的播種節。

新密節

新密節是景頗族有趣的豐收節。每年農歷八九月,地裏的稻子成熟時,家家戶戶都會慶祝“新米節”。

新米節的前壹天,主人家就開始準備了。他們背上裝滿鮮花的籃子,然後撿起壹串成熟的蠟粒,帶回家,放在鬼門關旁邊。然後,他們向所有家庭發出了熱情的邀請,邀請他們第二天去參觀。第二天,男人、女人、孩子、魔鬼都興高采烈地來到主人家,主人家拿出水酒來迎接客人。賓主互致問候後,新米節的飯菜就準備好了。婦女和小女孩們炒小米,搗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采山上的野菜。男孩子們壹起唱歌,壹起下河去抓魚。按照景頗族的傳統規矩,新米節不能殺雞殺豬。宴會開始前,主人要舉行祈禱儀式。他安排了粑粑、扁米、水酒、魚幹、老鼠幹,向鬼魂祈禱、許願,希望人畜平安、風調雨順、消災解難。如果妳能這樣做,將來壹定會殺牛祭祀。

在新米節的儀式上,道德高尚的老人講述了小米的起源。據說很久以前,景頗族種了谷子,但是谷子的靈魂去了天堂。地上的谷子長得不好。狗看見了,就沒日沒夜地叫,終於把小米的靈魂叫到了地上。從此,景頗族種植的谷子枝繁葉茂。

所以景頗族對狗特別尊敬。新米節,先給狗餵飯,再給牛餵飯,然後給老人餵飯。在新米節上,人們邊喝酒邊談笑,總結自己的農事,討論播種的適當時間。使用浸泡水。播種育苗的技巧,旱地播種的方法和時限,土地復墾的設計,輪作的知識等。新米節是慶祝豐收和促進農業技術交流的節日。

采花節

景頗稱為“思賢仙”或“吉達”、“寧大”,壹般在春節期間舉行。屆時,同村或鄰村的青年男女會相約在壹起,帶上粑粑絲、大米、雞蛋等食物,壹起上山尋找適合玩耍的地方。大家會載歌載舞,嬉笑打鬧,舉辦“打菜”等各種遊戲。情侶之間相親相愛,互贈禮物,而其他人,男女老少,則分發壹些酒肉之類的食物,壹起做飯。老人唱給年輕人聽,歌詞多是吉祥話。晚飯後,大家壹起唱歌、跳舞、玩耍。晚上,青年男女在酒吧等地相約、唱歌、盡興,直至深夜。

能仙節

這是景頗族青年男女聚會、唱歌和跳舞的節日。通常在每年農歷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恰逢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辛苦苦工作了壹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個農閑的好季節,按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期間,青年男女穿上節日服裝和各種裝飾品,聚在壹起進行民歌、射擊、彈弓和刀舞等比賽。

景頗族女孩家庭排名標題

景頗族女孩在家族中的排名叫老大:木胖或者郭牧,老二:木路,老三: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