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相聲是在漫長的歷史階段中逐漸形成的,吸收了各種藝術和生活營養。和所有的民間文學壹樣,傳統相聲有其集體性、口頭性、變異性和傳承性的特點。壹般沒有專業作者,沒有固定文學背景。它往往要經過無數藝術家的實踐,觀眾的挑選和比較,最終成為壹部成熟的作品。所以保存下來的傳統相聲數量並不準確,據說有600多段,但解放後只有300段左右被記錄為手稿。這三百多段的內容互相重復或雷同,手法穿插相似。
基於現實生活的作品是傳統相聲的中堅力量。這是因為相聲是壹門諷刺藝術,它必須反映群眾熟悉和關心的生活,問答群眾關心的問題。所以縱觀300多件傳統作品,不難發現百年來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軌跡。其實是社會生活的風俗畫。比如早期的相聲作品多以貪官汙吏和封建軍閥為對象,其中政府的腐敗、官員的貪婪、軍閥的傲慢和虛榮是這些作品的重要思想特征。鴉片戰爭後,中國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相聲在城市“底層”流行。這壹時期的作品著重揭露人們在畸形社會中的變態心理,如阿諛奉承的惡習、敲詐勒索的伎倆、勾心鬥角的關系、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形成了“社會相”的離奇寫照。日偽和國民黨統治中國時期,中國是壹堆腐爛的垃圾。相聲在市民中流傳,往往通過對他們生活的描寫來反映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給中國帶來的歷史災難。這是壹個人們處於貧困和不穩定狀態的社會。中國是壹具垂死的屍體,相聲裏的惡臭反映了舊中國的不治之癥。
傳統相聲中有很多以民間段子為藍本的作品,而且大多經過了積極的改造,把原來自然狀態下的那些東西剪了出來,往往與當時當地的社會生活相結合。比如,對於愚蠢的諷刺,縣官往往被作為“典型”,以曲折的方式反映現實生活中的那些貪官汙吏。對自私和吝嗇的諷刺往往與現實生活中的世態相結合,揭示了“無官不貪,無商不奸”的社會本質。虛偽的諷刺是建立在欺騙和欺騙的冷酷世界上的。比如《急躁》和《火燒尾巴》中的段子,原本描述的是“急躁”和“遲鈍”的性格特征。壹個是人燒衣服不著急,壹個是看到“慢”突然生氣。但在單口喜劇《壹日三危》中,這兩種人是作為線索的。重點寫壹個貪婪的縣令要找這兩種人(還有另壹種愛占小便宜的人)來為他個人利益服務。當他發現這些人的時候,他立刻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急性子”對他起了作用,他被扔進了河裏。“慢性子”替他照看孩子,結果孩子掉井裏了;“愛小便宜”給他買了個棺材,買了個大的偷了個小的...這種情節的轉換和主題的升華,都在曲折中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人民對統治者的仇恨,諷刺和現實意義更加突出。
關於文人的傳說也是民間文學的壹部分。大多是靠歷史,往往是“事出有因,無憑無據”。他們的情節和人物經常被大眾重新塑造。但壹旦被吸收進相聲,就被賦予了更誇張的色彩,幾乎沒有歷史依據,只有再創造的藝術形象。比如孔子,在民間傳說中,有壹個孔子摘桑娘的故事,描述了他“在陳被剝奪食物”的尷尬,而在相聲中,孔子就成了壹個更尷尬的人物。吃元宵嘲諷他如何把“壹便士”變成“十便士”,既不要臉的吃元宵,又擺出壹副“溫柔”的樣子。相聲中的孔子類似於生活中的壹個流氓,反映了群眾對這個“聖人”的看法。在砍價店,對於壹個普通“混混”提出的各種問題,他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可見這個“聖人”並沒有那麽聰明。
文化經典的素材往往被相聲吸收。它們不僅被闡述和解釋,而且常常被誇大和歪曲。如《批聊齋》、《批三國誌》、《三字經》、《四書》,這些作品都是通過“歪”和“曲解”的方式巧妙引入,目的是制造笑料,體現作者機敏睿智的眼光,經常嘲笑不懂裝懂的人。《三字經》和《離騷四書》也反映了人們對這些僵硬經典的鄙視。
基於語言和文字遊戲,大多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早在宋元時期就有了除白字、推頂針續麻、說百藥名、說百藥名等技藝。傳統相聲繼承和發展了這壹歷史文化。如《春聯》、《呂林煙鬼》、《江湖》、《尋烏子》、《四言聯》、《八吉祥故事》中的對聯,展現了漢語言的魅力和相聲演員的機智聰明,是有益的知識性、娛樂性作品,增加了相聲幽默類型的藝術品種,至今仍然存在。
至於歷史人物和歷史趣聞的作品,多被吸收進單口相聲。它類似於壹個藝術化的“指揮家”——壹頭綁著著名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另壹頭被相聲極大地誇大和敷衍。大部分都是通過歷史的本體來表達人們的感受。比如《珍珠玉白玉湯》就描述了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終日吃喝玩樂,百吃不厭。他懷念乞討時差點凍死的“爛菜粥”。這種“爛菜粥”煮出來的時候,滿清文臣和朱元璋本人都處於尷尬的境地。這種玩笑當然是現代人形象評價歷史的手段。
傳統相聲是吸水性很強的海綿,是無鐵無吸力的磁鐵。它存在於生命的底層,所以它盡力吸收各種營養,努力強健自己的身體。縱觀300多首傳統作品,幾乎每壹首都有其素材來源,民謠、戲曲、市聲、鄉音、雜技、鼓曲等。都是它吸收營養的對象。
二,傳統相聲的思想藝術價值
(壹)傳統相聲的思想價值
傳統相聲成長於黑暗的舊社會。因此,諷刺是其優良的現實主義傳統。其鋒芒往往直指封建最高統治者——皇帝。比如《改行》描述“國喪”期間,全國禁止娛樂活動,人們都穿著“破國孝”。這期間藝人沒法活了,以至於連最出名的演員都要轉行做小生意。被稱為“鼓王”的劉寶全在作品中被描述為賣粥,而著名的京劇演員老聃不得不改行賣菜。他不會喊,也習慣了舞臺上的走秀。他只能用京劇的唱腔報出所有菜名。當他筋疲力盡的時候,他遇到了唯壹的買家——壹個想買他黃瓜的老太太。他放下擔子,摸摸肩膀,感到極其痛苦。他忍不住叫了壹聲:“苦啊!”不料引起了老太太的誤會:“黃瓜是苦的,不要……”藝術家的經歷是勞動人民痛苦生活的壹個縮影,也控訴了統治階級如何曲折地糟蹋藝術。
單口相聲中有很多壹波三折的“大笑話”。大多以故事、含蓄的筆觸、憤怒的情緒,揭示了至高無上的封建統治者與其追隨者之間勾心鬥角、貪婪、虛榮、無能的本質。《升三品》描述了壹個目不識丁的無賴如何在各種偶然的機會下成為皇帝的寵兒的故事。生動地揭露了官場生活的腐敗。《君臣之爭》揭露了君臣之間的勾心鬥角,生動地說明了仕途的升遷沒有必然的基礎,往往只是封建帝王的壹個玩笑。《知縣見巡撫》諷刺了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以錢捐官的黑幕現象。縣令、巡撫,官越做越大,錢賺得越來越多,結果成了不能說也不能說什麽的“混蛋”。且看名為《屬於牛》的單口喜劇短片:
.....北京南部有壹個保定縣,後來改名為新津縣。這個縣管著18個村,18個村的投入甚至不夠。這個縣的投入更小,這是縣長的賺錢之道!治安官不用抱他。請知府抱抱他,把蜂蜜放進他的嘴裏。寧河縣不是大投入,妳不鍛煉縣長,他就調動妳。知府把新津縣調到寧河縣,又把寧河縣調到新津縣。新津縣願意有個好工作,那寧河縣受得了嗎?到時候,寧河縣就得給縣長送禮,但不敢送錢。錢壹送,就是賄賂,建議告知時,全刷下來了!我們該怎麽辦?裁判官壹年要做兩件事,兩個生日,壹個給他,壹個給他老婆。他的生日到了,但他的下屬都去教室打聽:
“大人的生日快到了?”
“啊。”
“妳多大了?”
“啊,幾個。”
“妳想讓我送妳什麽禮物?”
“那我哪裏知道?喜歡什麽就發什麽!”
“閣下多大了?”
“五十六哇。”
五十六、送什麽合適?想壹想,想壹想,壹只56歲的老鼠,嗯,去金店打壹只金老鼠。黃金壹寸見方,十六兩。這只金老鼠壹尺二寸,這條尾巴還不夠。兩只眼睛都是兩顆鉆石,五克拉八十壹。拿著這只金老鼠,把它放在壽堂上,縣令就要盯著它,讓縣令看得見。到時候知府還得逛壽堂,修修胡子,看看各種禮物。看壹看,分量輕的話就是壹層皮,放在那裏就好了!這壹個沒動,看了看下壹段,看了看站在旁邊的知縣,拍了拍知縣的肩膀:
“太好了,太好了,這真甜,這真甜!”
這是告訴知府:“妳放心,坐在那裏,我絕不會調妳。”他說,“太巧了!”
多麽巧妙的手工!他說太重了!
“哦,妳為什麽這麽殷勤?妳會知道我屬於這個房子裏的老鼠!哈哈,就打了壹只金老鼠。好吧!心!啊,我老婆下個月過生日就比我小壹歲了。”
抓住它!小壹歲,壹頭牛,妳要付出多少才能得到壹頭金牛!普通人還能活嗎?!
這種諷刺是憤怒的,而且沒有鞭痕。它以自己的行動展示了被諷刺對象的醜惡靈魂。傳統相聲是在舊社會成長起來的,不可能直言不諱,直接攻擊社會。為了在沈重的壓力下生存,往往會采取各種迂回曲折的手段。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語言和文字遊戲的方式很多,看似讓人捧腹,實則蘊含諷刺之火。相傳,朱紹文在同治、光緒年間演出的《詞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壹。所謂“字象”,就是借用漢字的象形、諧音特點,說壹個意思是另壹個意思,說壹個是不是真的。用“壹字壹象壹升壹降”的方式寫壹個字,說它長什麽樣子,做過什麽官,為什麽被免職。看看其中壹個:
(甲寫了壹個“壹”字)
答:“壹”字就像搟面杖。
妳當過什麽樣的官員?
答:巡邏出版社。搟面不是在案板上嗎?在這裏滾,在那裏滾,在厚的地方滾,在案板上來回巡視。
乙:為什麽?
答:因為它心軟。善良不能當道,柔軟不能吃面條!
(乙寫了壹個“二”字)
“二”字是什麽樣子的?
像壹雙筷子。
答:人的筷子都是壹邊長。為什麽妳的筷子壹長壹短放在另壹邊?
乙:我在這裏...我有紅色煤球!
妳當過什麽樣的官員?
b:我是壹個幹凈盤子的將軍。
妳為什麽丟了工作?
因為他很可愛!(摟著錢)
甲:為什麽?
b:沒有,菜沒了!
(乙寫了壹個“和”字)
比如什麽?
乙:像糞叉壹樣。
答:像糞叉?屎叉有五顆牙?
我掉了壹個。
妳當過什麽樣的官員?
b:我做過古典歷史!
a:有九品佳能的歷史嗎?
不,它點的是狗屎。
甲:為了什麽?
因為它是腐敗的...
在軍閥混戰時期,揣骨香還以“相面術”的形式,批判反動軍閥是“賊骨”、“賤骨”、“反骨”。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內憂外患,人民苦不堪言,壹批像《拌面》《牙粉包》這樣的作品應運而生。”牙粉袋”諷刺“加強治安”物價飛漲,演員說面粉價格在“跌跌不休”,但袋子有點小:像牙粉袋。
除了對統治者的尖銳批判,對骯臟的社會風氣和醜惡世界的揭露也是海量的,幾乎觸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比如帶“倫”字的作品,有當倫、飄倫、賭倫、哭倫、窩頭倫、小生意倫等。《論當》揭示了以實物為抵押的高利貸者是如何不擇手段地勒索錢財的。壹件衣服到了當鋪,往往被誇得壹文不值,被批評得壹文不值。請看他們對毛皮大衣的描述:
拿起皮大衣喊:“寫!”寫到這裏,寫票的先生已經把筆準備好了,等著寫點什麽,等著編號。“寫!壹件舊羊皮大衣……”我壹聽就不對了。我父親的皮大衣被剪成兩毛。嗯,老羊就是老羊。反正妳贖的時候得給我。很難對它進行褒貶。“壹件被老鼠咬過的舊羊皮夾克,短袖,沒扣子,沒扣子,沒底,沒下擺,沒領子,沒袖頭!”我說:“妳拿回去,我出口成壹捆布!”(我說:“我贖回來了,成了我屁股的簾子!””)“這是個笑話。“兩個。妳沒有皮革做妳的毛皮大衣。妳得用紙把它包起來。”我說:“多少錢?”“每個二十美分。”“好的,請打包壹個。”“壹個太少了,包括四塊錢!”-我得把皮大衣給他,給他換錢!
《論賣淫》和《論賭博》諷刺了中國畸形的社會風氣,無恥的妓女和嫖客的放蕩散發著腐朽生活的惡臭。所謂賭場更形象地闡述了奇怪的人生軌跡。昏暗的燈光,猥瑣的叫喊,勝利者的瘋狂,失敗者的詛咒,旁觀者的幸災樂禍,真的是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真實寫照。而各種商家,無論大小,都是以欺人害人為目的的。請看《小生意》中描寫柿子攤販的那壹段:
秋天的柿子,連賣柿子的都喊:(學)“南瓜大,唉,不澀,澀,可改。”如果有澀味就換管子。買柿子的都要問這句話:“澀嗎?”他說澀,人家就不買;他說不澀,就得給別人換。他很好地回答了這句話:“嘗嘗吧!”買家壹聽他的話,壹定不澀。當他拿起“氣”時,他只是說,“哇!真是個刻薄的家夥!哦,請換壹下。很澀。”他甚至會說:“不要帶皮吃!現在過了初霜,不想拿這個柿子了,有點糙。”如果把皮啃下來,就不會澀了。“這只真聽話。他拿起柿子,繞圈咀嚼。他把皮都嚼了下來,即使中間部分是澀的,他也吃不下。怎麽會?我的舌頭麻木了。
這種“商業體驗”是社會墮落的寫照,滲透到了當時商業的每壹個細胞。相術的目的是騙錢。去餐館的家夥顯然看到了有蒼蠅的食物,所以他寧願把它當作“大料”吞下去,騙顧客的錢。《賣布頭》描述了壹個布販,為了吹噓自己布頭的質量,使用了叫囂和炒作的語言。他故弄玄虛,假裝降價,最後血本無歸。請看:
甲:(學喊)...當妳來到我們的攤位,妳會得到同樣的商品,同樣的價格,同樣的市場。沒有人會買小布攤的破布!當妳來到我們的攤位,妳有時間聽我們的大小。讓我們做個讓步。壹尺是五尺,二尺是十尺,三尺是十五尺,四尺是二十尺,壹尺是二十尺。到了大布鋪,買了壹尺壹毛八,十尺壹毛八,2816三塊六。到了我們攤位,三塊六分錢都不要了。妳不會想要三美元兩美分的。三塊錢不要也沒關系。我不得不放手,因為我是多余的樹枝。去20美分,讓20美分,妳給2.6元;去掉壹角硬幣,讓壹角硬幣給妳兩美元四美分,去掉兩美分,讓兩美分給妳兩美元。那個可以說,可以包布頭,可以包,我要兩塊錢,但是我現在不想賣。發生了什麽事?我丟了錢大喊。我徒弟知道打手沒有工資,就織了些粗布,藍布,大白布。他會學得很好的。裙子在哪裏?叫花四哥的老太太是只貓——花、花、花、薄餅!這不是兩塊錢;去20美分,讓20美分,妳給壹美元六美分;去壹根頭發,讓壹根頭發妳給壹塊四;妳再去要兩毛錢,就給壹兩毛錢;去20美分壹美元;不是壹塊錢。讓我們各出五毛錢,賺五毛錢..."
b還剩多少?
嘉柏拿了!
小商販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不惜使用各種手段,最後失去理智,甚至血本無歸。對“社會面”的諷刺是壹幅生動的畫面,其藝術效果是多方面的,既有嘲諷其卑劣的壹面,也有同情其不幸遭遇的。不同於對敵人的全盤否定。這其實是對傳統相聲在人民內部的缺點和錯誤的批判。目的不僅僅是指向這些人本身,而是揭示他們犯錯誤的社會歷史原因。比如對朋友之間吃喝利用關系的諷刺(免費吃侯)其實是壹種嚴肅而善意的勸誡,對去看歌劇嗜酒如命的嘲諷也是為了引起人們對治療的重視。《醉酒》裏的男主角被困在酒壇子裏,他的妻子來看他。他還提出了這樣壹個要求:“好妻子不壹定要哭,不壹定要悲傷,所以不要全部揭開。妳若念我夫妻之義,立刻送些吃酒來。”
總之,無論是對敵人的諷刺,還是對朋友的嘲諷,傳統相聲大多都有鋒芒畢露、目標準確、方法得當的優點。在黑暗的社會,這自然是爭取自由、表達理想的思想武器。正是在諷刺的笑聲中,人們表達了對令人窒息的社會生活的憤懣之情,仿佛在緊閉的鐵管上紮了壹個小洞,激發了人們對生活的勇氣,安慰了受傷者的靈魂。這壹切,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存在的價值和直接的教育意義,奠定了相聲反映生活、介入生活的現實傳統。雖然完美無瑕的作品不多,但卻是傳統相聲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