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英文“China”可以分解成什麽?
中國在1912年開始使用英文名“China”,但是西方人知道這個東亞國家的名字已經有兩千多年了。據有關專家多年的探索和考證,中國英文名“China”的詞源來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公元前10世紀(有學者放在公元前5世紀和公元前15世紀)的“Cina”壹詞。公元前4世紀古印度的《論政治》中也提到了“Cina”。“Cina”也出現在公元前5世紀和4世紀贊美沃爾瓦丁神的波斯詩歌中。《舊約》中也有關於“西諾亞”的記述。關於“中國”這壹名稱的由來和含義,學術界壹直眾說紛紜。目前有幾種說法:瓷、秦、茶、帛、粳、苗語。有學者提出“中國”是漢字“昌南”(景德鎮原名)的音譯。隨著景德鎮細白瓷器在海外的傳播,“中國”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美國遺產詞典》解釋“中國”壹詞與公元前三世紀的秦朝有關,“中國”是秦“秦”的音譯。這壹觀點最早是由羅馬傳教士馬丁·馬丁於1655年提出的。據記載,在公元前5世紀,東方絲綢已經成為希臘上流社會喜愛的材料。因此,壹些學者認為“Cina”壹詞源於絲綢,這是基於希臘歷史學家Ctesias在其著作中提到了塞裏卡,並由此認為“塞裏卡”是由“Cina”轉化而來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成都理工大學劉醒世教授和東華大學周啟成教授。劉醒世教授曾在《中國釋義新探》壹文中指出,“中國”壹詞源於絲綢,還認為古代西方國家公認的“Cina”位於古蜀國,即今天的成都地區。“絲綢之國”並不是指今天中國的全部疆域。重慶師範大學的黃仲謨教授認為,“Cina”可能是壹種古老的苗語。古印度通過南方絲綢之路與三苗文化盛行的中國南方關系密切。史詩《支那》也指古代中國,這也是三苗文化在外國的表現。他說,如今苗族民間流傳的“紀娜”、“子拉”不僅與“誌納”諧音,還有“稻田之鄉”的含義。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家何林先生認為,印度梵語中的Cina指的是中國南方的日本人,是“Japonica”的音譯。在印度東部的阿薩姆邦和其他地區,有粳稻民族生活在中國南方,種植粳稻的人自稱Cina (Japonica)。因此,阿薩姆邦和其他地區的日本人也稱自己為日本人,印度人根據日本民族的語言稱他們為Cina (Japonica)。從時間上看,景德鎮陶瓷出現於東漢,秦朝建立於公元前221年。根據專家提供的資料,“Cina”壹詞最晚於公元前5世紀出現在印度梵語中,中國茶葉的出口晚於這壹時期。因此,印度梵語中的Cina與中國的茶、景德鎮的瓷器和中國的秦毫無關系。在許多西方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居魯士王國絲綢的記載,如希臘拉丁作家的《遠東古代文獻集》([法]葛黛絲耿主編?譯本),包括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14世紀的90多部關於塞裏瑟的希臘文和拉丁文著作。希臘歷史學家Ctesias在公元前4世紀就提到了塞裏卡。專家認為,英語中的silk和俄語中由Serica演變而來的Xuerke,都來源於中國“絲綢”壹詞的諧音,是這些國家對絲綢的稱呼。但是印度梵文記載的中國的名稱是Cina,派生的英文是China,波斯語是Chin,阿拉伯語是Sina,拉丁語是Sinae,法語是Chine,德語是China,意大利語是Cina,中國的俄文名稱是基於公元九世紀。顯然,在很多歷史文獻中,生產和銷售絲綢的塞裏卡和古印度梵語中的Cina並不代表同壹個概念,指的是同壹個國家或地區,也就是說,Cina與絲綢無關。我們可以肯定地說,“Cina”指的是東方的壹個國家或壹個社會群體,但現有的理論對於當時指的是哪個地區、哪個人種、指的是什麽,都沒有足夠的說服力。在我看來,中國古代商周的疆域遠沒有今天的中國遼闊,他們對西方的影響也遠沒有今天的中國宏大。在東亞廣袤的土地上,除了商周之外,那些被商周稱為“東夷”、“北地”、“西戎”、“南蠻”(出自《禮記·曲禮》)的民族都是如此。因此,無論我們是在討論“Cina”的起源還是含義,我們都不能只關註商周時期。無論是苗語還是日語,壹致的看法是“Cina”指的是今天中國南方的農耕民族。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東亞北部的遊牧民族,因為東亞北部的遊牧民族也是東亞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也有擁有“Cina”這個名字的可能性。中國的名字“中國”來自蒙古語單詞“狼”的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