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他們壹家三口在動蕩的歲月裏顛沛流離。
在我的暮年,我終於熬過了艱難險阻,但我在命運的捉弄下走過了妳將去向何方。
但不管他們受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傷,他們壹直過著光明的生活。
走進他們的起起落落,他們就會明白,活著就是壹場充滿未知的修行。
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只能管理自己的內心。
用平常心對待無常,妳才能活出最好的狀態。
?失意時釋懷
江洋在書中說:“世界上不會有簡單的快樂,快樂總是夾雜著煩惱和擔憂。”
1935年,江洋和錢鐘書結婚後不久就壹起去了英國留學。
錢鐘書以公派學生的身份進入牛津,但江洋必須自己支付學費。
她想去牛津大學學習,但是學費和家教費太貴了,所以她不得不選擇當壹名審計員。
每次看到其他同學穿著統壹的黑布背心,坐在旁聽席上,她都有點自卑和失落。
她經常安慰自己,按照課程要求,與其看不感興趣的書,不如安心多讀點好書。
她給自己定了壹個時間表,每天按時去圖書館。畢業的時候,她收獲的比錢鐘書還多。
在他們的女兒錢媛出生後,由於國內外緊張的戰爭,他們提前回國。
歷史的劇變,社會的動蕩,讓他們長期無家可歸,四處奔波。
為了謀生,江洋當過家教,小學代課老師,寫過劇本,錢鐘書也收過拜過門的學生。
他們三個住在親戚家,擠過破舊狹窄的辦公室,在錢媛孤獨寒冷的學校宿舍裏度過了冬天。
然而,無論情況多麽沮喪,他們的生活都充滿了歡笑。
我們壹有時間,壹家人就去公園和動物園討論動物的習性。
偶爾出去外面吃飯,也會在等菜上桌的時候觀察其他桌上的食客。
錢鐘書和錢媛還饒有興致地從食客的談話中想象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故事,邊吃邊“看戲”。
三人因下鄉、出差或出國訪問而分開時,也會寫下所見所聞,稱之為“石頭”。
他們聚在壹起,就拿出很多“石頭”來欣賞和玩耍,生活充滿了味道。
即使壹次次陷入低谷,他們也不抱怨,不氣餒,樂觀從容的生活。
正如豐子愷所寫:
既然無處可逃,不如開開心心;既然沒有凈土,不如打坐;既然沒有得到我想要的,那我還不如松壹口氣。
人活壹輩子,難免會遇到溝溝坎坎。
但決定生活質量的不是環境,而是妳自己的心態。
經得起曲折,忍受困難,微笑面對眼前的山河,最終妳會遇到壹個光明的未來。
?對復雜性漠不關心
作家海明威曾經說過:
在壹個奢侈浪費的時代,人類真正需要的東西很少。
路很簡單,真正靈魂滿滿的人,往往過著簡單的生活。
江洋和錢鐘書生性冷漠,視功名富貴為身外之物。
他們不在乎榮譽,只在乎自己的成長。
當時,錢鐘書在牛津大學拿到學士學位後,只需要待兩年就可以做碩士,四年就可以做博士。
但這樣壹來,為了拿到學位,他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去讀不必要的課。
比起名校高材生的頭銜,錢鐘書更看重的是有沒有真才實學,於是果斷放棄了學校課程。
當大家都在忙著上課和考試的時候,他和江洋按照自己的計劃,紮紮實實地學習。
他們不追求物質,只想豐富精神世界。
有壹段時間,錢鐘書和江洋住在壹間破舊的儲藏室裏。
房子外墻有壹條大裂縫,內部空間狹小。他們用鐵書架把臥室隔開,睡在兩張行軍床上。
辦公室的辦公桌也很局促,只夠放稿紙和壹本書。江洋只能把翻譯用的大字典放在床上。
冬天供暖不足,他們需要在房間裏燒蜂窩煤。他們曾經被煤氣熏過,差點危及生命。
上級領導多次提出改善工作生活環境,但都拒絕了。
原因是離文學院資料室近,方便外院借書和年輕人交流。
就在這樣壹個簡陋的房間裏,錢鐘書翻譯了毛主席詩詞,完成了《管嘴編》的初稿,江洋翻譯了《堂吉訶德》。
他們不急於成名,只專註於學習。
1990年,錢鐘書的小說《圍城》被拍成電視劇,壹夜成名。
各行各業的人都來到這裏,要求壹睹他的風采。
夫妻倆不欣賞眾星捧月的風景,卻又擔心不能安心學習。
江洋在我們三個身上感覺到:“如果他沒有名字,我們該有多幹凈!”
她經常為錢鐘書擋客,夫妻倆在滿是書的房間裏安靜地工作。
他們的生活低調,簡單,淡泊名利,卻比誰都活得圓滿。
正如江洋自己所說:“簡單的生活和高尚的靈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這個世界浮躁而喧囂,但越是復雜,越是要簡單而淡然。
欲望越多,煩惱越多,最後被困在世俗的鬥爭中。
懂得化繁為簡,保持心態平和,是人生的大智慧。
?無常之間的平靜
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世事的變遷,我們三個人終於有了壹個真正的家。
從65438年到0977年,江洋、錢鐘書和錢媛搬進了三河寬敞舒適的公寓。
每天,錢鐘書和江洋在客廳各有壹張書桌,專心閱讀和工作。
下班後,他們會在附近或院子裏散步。
錢媛下班後,他們會圍坐在壹起談論有趣的事情。
然而世間美好的事物並不牢固,彩雲易散,玻璃易碎。
65438年至0994年,錢鐘書患膀胱癌,右腎萎縮壞死,健康每況愈下。
第二年,錢媛被診斷出肺癌晚期,手術已經無能為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江洋強忍悲痛,表現出巨大的力量。
她白天給丈夫送飯,晚上陪女兒,往返於兩家醫院之間。
不幸的是,她盡了最大努力,但還是沒能保住他們的性命。
1997,錢媛去世;壹年後,錢鐘書也去世了。
這是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卻受到了失去女兒和丈夫的打擊。命運對江洋是多麽殘酷。
她沒有被苦澀和孤獨壓垮,壹個人過著光明燦爛的生活。
她堅持寫作,不厭其煩地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寫出了《我們仨》和《走在人生的邊緣》。
她壹頭紮進書堆裏,花了13年,沒日沒夜地整理錢鐘書的全部學術手稿。
她還註重健康,堅持清淡飲食,鍛煉身體,生活規律,這樣才能有精力完成工作。
當外界誤以為她孤獨時,她也幽默回應:
我現在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是唯壹壹個能做這麽多事情的人。我現在是“絕世壹族”,這個“家”是壹家人的“家”,不是“絕世美人”。我沒有後代,所以除非我做,否則沒人能做。
平靜地接受父母的離去,坦然地面對命運的無常,她完整而安全地度過了晚年。
想起作家田維在《花田半畝》中說:
後悔是頻繁的,孤獨是頻繁的,生來就要品嘗苦澀,生來就要看清壹切無常。
人的壹生,就像壹場不可預知的冒險,有太多無奈的時刻。
以平常心對待無常,以開放的心態包容險惡的世界,沒有過不去的坎。
當歲月碾碎苦難,時間帶走痛苦,妳會發現自己比以前更強大。
江洋先生在書中說:
我們家很簡單;我們三個,很簡單。我們與世界無關,與他人無關,而是要聚在壹起,待在壹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即使道路坎坷曲折,他們總是簡單而從容。
失意時不抱怨,苦日子也能嘗到甜頭;
復雜不浮躁,再多的幹擾也留不住初心;
永遠不要屈服於無常,無論寒夜有多長,都可以等到天亮。
試著把自己活成黑暗中的壹盞燈,喧囂中的壹片凈土,迷途中的壹道風景,所有的美好都會接踵而至。
看看吧,在漫長的人生中,看看得失,承受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