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作家詞典: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卷
推薦理由:本書以“求全”、“實事求是”為宗旨,對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1500多位重要作家的生平與仕途、文學活動、文學成就、作品的記錄、流傳與失傳等作了紮實可靠的考證與判斷。歷時十年編纂而成,是研究中國文學史和古代作家的重要工具書。
2.(1)二、唐代的義疏論
唐朝結束了以前的割據狀態,重新統壹了中國。唐朝是封建經濟繁榮、封建文化高度發達的時期。唐朝統治者為了加強文化思想的專制統治,采取了各種措施來改變以往經學多、學法各異、章句繁雜的局面。在選舉制度方面,唐朝確立了自願報名、分科考試、擇優錄取的做法。在科舉制度中,經學是壹項重要的內容,它要求士子有統壹的經學教科書。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唐政府在各地興辦學校,發展儒學,大量征調各地儒生為學術官員。同時,朝廷還專門任命了壹些著名的學者,輪流在皇宮內的不同階層,為皇帝講授儒家經典,評論政治時事。唐太宗還命令孔等人整理和統壹過去的各種典籍。孔等人最後整理出壹套統壹的解釋,成為士人學習經典、應付科舉考試的標準讀本。這就是他們編撰的五經正義。
唐代及以後的學者通常把古經舊註的解釋稱為“正”或“疏”。
孔等人的《正義五經》融合了前代南北之學,其中《易經》由三國魏、王弼註,《詩經》由偽孔安國流傳,《石矛》由西漢毛公、鄭玄註,《禮記》由東漢鄭玄註, 西晉杜對《左傳》進行了預註,孔、等人對《左傳》進行了傳註。 到了唐代,《五經正義》與賈的《李周疏》、《李逸疏》、楊世勛的《谷亮疏》、《嚴旭的《公羊疏》合稱為《唐九經正義》。唐代士人的“正”與“疏”,概括了漢代以來的經學,統壹了各類經學,成為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另壹方面,由於唐代士人為了應付科舉而研讀經學,往往只是固守正義的結論,不敢有所突破。但是,到了中晚唐,壹些學者站出來,試圖改變這種停滯不前的局面,復興儒學。比如,柳宗元用“天不能幹預人的命運”的唯物主義觀點批判了儒家的“天人感應”論,進壹步清算了儒家的神學迷信。韓愈還宣稱要以自己的“道統”繼續繼承和發揚孔孟之道。他通過譴責佛教和道教來加強儒家的正統地位。他在文學上發起的古文運動,實質上是主張用文學形式宣傳儒家的仁義道德,即所謂“文以載道”。由於韓愈的倡導,孟子的地位大大提高,開始成為孔子和儒家的正統繼承人。以至於唐代經學未能取得更多新的發展。
(2)儒家經典學派和古典經典學派。
(3)五經是指五種儒家經典,即《詩經》、《詩經》、《禮記》、《易經》和《春秋》。漢武帝時期,朝廷正式宣布這五本書為經典,故稱“五經”。
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亂四起,經學散亂,文理不分。
3本新書?易的背景作者和壹群巫師
壹行,中國古代的壹些天文學家,也是密宗教義的組織者。他生於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卒於唐玄宗十五年(727年)十月,終年45歲。
之所以被稱為真正的唐代書目,大概是因為它詳細記錄了唐代的史料,涉及政治需要,成為唐代經典!(個人觀點)理論成為重要文獻,還有壹卷許唐寫的詩集【唐】。
4(1)甘家學派壹般可分為以惠棟為首的“吳派”和以戴震為首的“徽派”。吳派的學風是收集儒家經典,加以考證。其特點是“唯信漢代”,即尊漢代經學,循漢代經學,重訓詁傳統,重名物規定。所有的漢學都會被采納和解釋。吳派的主要學者有沈同、江生、俞小可、範姜和王明勝(見本書“吳派”)。徽派重視對三禮(即李周、李逸、李記)中的名物系統的考證。這個學派的特點是從音韻和小學(即文字學)來判斷和理解古籍的內容和意義,即把文字學作為研究經典的壹種方法。他們在文字和音韻學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此外,徽派還非常重視思想和理論,如戴震的《孟子字義上解》。戴震的學生很多,其中以段玉裁、王念孫、王最為著名(見本書“徽派”)。
特點:作為治學的內容和方法,存在於歷代。而甘家學派是專門考證的,所有的學術都納入考證的軌道。他們在考證和學習之間畫了壹個等號。他們反對宋明理學的弊端,走上了壹條從書籍中尋找疑難問題進行考證的務實之路。因此,在思想發展史上,他們成就不大,但在學術研究上卻有壹定的建樹和貢獻。
(5)類書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其編纂方法是將當時能收集到的書籍全部拆解,按類別或主題重新整理,以便需要時快速查找,如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裴賦》等,但歷代類目書的主流還是以分類為主。
6-40個問題改天發給妳。最近也在了解這個。讓我們壹起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