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無窮,誓言破碎,
佛法的無限誓願,
佛陀和道教立下了至高無上的誓言。
以上是眾所周知的泗洪誓詞,屬於菩提心。
眾生無量願,是菩提之因。當壹切眾生感受時,佛就會有所回應。此時佛陀不僅有四十壹位法師報其莊嚴之地,更有壹種永遠寂靜的奇妙感覺。妙覺如來不僅會化為六道十法境界,還會出現在莊嚴的世保之地。四十壹法師的無明習氣沒有被打破,那就是感覺。通常我們只說“報真”,是因為張繼光沒有形式,物質、精神、自然三個現象都不是,但他決定回應。諸佛菩薩之所以回應,是因為曾經在地上許過“眾生無量願”的願,也是當時的“心聲”。佛教講“立心”,也就是我們世人所說的“決心”。人的誌向就像有根的樹。我們以後成佛,頂光的大小,人數的多少,都取決於願望的大小。佛法應該有四種:顯覺與顯應,顯覺與默應,默覺與默應。佛菩薩要遵從眾生之心,就像《觀音菩薩普門品》裏說的,“要說自己的身體該怎麽做。”
煩惱無盡,誓願破碎,是達摩菩提的因緣。法身不朽,無所不在。所謂法身,就是宇宙中的壹切法都與自己融為壹體,也就是真理、自然、性德。之所以不朽,是因為它生老病死太快。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彈指壹揮間,三十二億個念頭就形成了,壹切形狀都是有知識的。如果我們壹秒鐘輕彈五次手指,就意味著壹秒鐘有1600兆的思想,也就是1600兆的生滅。那我們怎麽分辨是生是死呢?吳祖仁和尚對六祖慧能大師說:“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真心,學佛法也沒用。若從心知,則見自性,即名夫,天人之師,佛也。”心是法身。可證的法身是佛。A?vagho?a菩薩說:“我覺得有,但不覺得沒有。”這句話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因為法身和性德是“固有”的,我們不能從中受益,因為它被“固有”的煩惱所阻礙。我們擺脫自己沒有的東西,證明自己擁有的東西,這不是很自然嗎?大乘經典教導我們恢復性德的方法:“法身自有工具,也是性德;修德有優點和美德。“現在我們執迷不悟,邪不正,染不凈。只有依靠修德,我們才會驅走所有的迷戀、邪惡和染色,我們的感官、正義和純潔才會顯露出來?導致我們著迷、邪惡、被感染的煩惱主要有三種:思維煩惱、塵埃煩惱、無知煩惱。所以,要想證得法身不朽,就得破煩惱!
那麽麻煩怎麽破呢?冥想。八萬四千法門,皆以禪定為目的。在景宗,有壹種獨特的念佛方法,那就是用壹句“阿彌陀佛”來降伏煩惱,防止它們成為當前的煩惱。這就是冥想。不怕記不住,就怕睡懶覺。第壹念是妄想,第二念立即轉化為佛名,保持佛名連續,打斷妄想。這就是菩薩說的“六根皆取,凈念此起彼伏。”很長壹段時間,妳可以“現在就來見佛”。當妳把功夫讀成電影,即使不介意混亂,也能被佛牽著鼻子走。到了西方,就是菩薩,就是能證三事,永不退的法師。
發願學道無止境,這就是報菩提的道理。報是智,智在,報在。這種智慧是自我的普遍智慧。智慧不同於知識。知識可以從廣泛的學習和大量的聽力中獲得,但智慧不能。有立功表現,才能堅定;只有立功才能開悟。沒有別的辦法。這個願望的“無量修持誓願”不允許我們從壹開始就去學去聽。因為在沒有開悟的情況下,沒有固定的工作,沒有分辨能力,廣泛的學習和聽覺必然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只會增加煩惱;而且,學的多,聽的多,勢必會分散精力,無法集中在壹個地方。妳看似什麽都懂,其實每壹扇門都是不通的。都是背題,不足以為人是老師。這只能算是佛、儒、道三教,對生死無濟於事。
我們要求智慧,只要求紀律和決心。古人為我們樹立了壹個好榜樣。《三字經》說:“教之道在於專。”壹個深入的,長期的訓練,這就是持戒,也就是修煉。三四年後,心定,我三摩地;七八年後,我開悟了,智慧在我面前。這是終極智慧,終極智慧是般若無明。獲得基本的智慧,走、住、坐、臥都在中心,心念占主導,不會再被環境幹擾,所以妳有條件走出去,參與學習。就像華嚴經典中的好運氣少年五十三參壹樣,妳可以廣泛的學習,多聽,通過事件來實踐自己的心智,成就自己的智慧,也就是什麽都懂。
我們知道,慧能大師在開悟之前,除了《金剛經》有壹半的義是五祖講的以外,從來沒有聽說過《金剛經》,更不要說讀了。在逃亡的路上,他聽到沒完沒了的藏族僧人念誦《大涅槃經》,他聽完就能解釋。無量藏僧被慧能大師的講解開悟了。還有龍樹菩薩。他開悟後,四十九年讀完了釋迦牟尼佛說的所有經書。壹旦連上了,壹切都連上了。
佛道從來沒有結拜過,這就是願證的佛果菩提。法身,般若,解脫圓滿,即成佛。在《泗洪誓願》中,我們著重於前兩個願:眾生無盡誓願,煩惱無盡誓願。這兩個願望都實現了,我們決定去凈土。後兩個希望留在極樂世界,完成它。那時候像阿彌陀佛壹樣,我們的生命是無限的,時間是充裕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慈悲心,這與我們的菩提心相對應。緣分不變,有緣分幫助壹切眾生,我們會盡力去做。沒有緣分,老老實實念佛。目標和方向永遠不會變,那就是生存凈土。
泗洪誓約是我們學習的指導原則,壹定要二次進行。在學習的同時,要謹記“佛門壹人不剩。”我們應該幫助那些註定要明白他們可以相信什麽的人。對於能聽懂的,要幫助他們練習;對於已經在修行的人,幫助他們死在極樂中。對於不相信的人,也就是沒有機會的人,幫助他們相信。念及壹切眾生的利益,普遍關註壹切眾生,帶著這個心,這個願,這個行,我們就在菩薩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