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的任務和方法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的任務和方法

發掘隱藏的史料,整理史料,辨別真偽,校勘訓詁,是中國哲學史編史學的主要任務。中國古代有冒用他人名字的書,稱為偽書。為了研究壹本書的哲學意義和社會功能,確定該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工作叫做“辨偽”和“證偽”。鑒別真偽主要有兩種方法。壹個是分析這本書的內容,看書中的事實、謚號、禁忌、制度、官銜、成語、文體是否符合作者所處的時代;二是與史籍對比,看是否有無法解釋的矛盾。此外,出土文獻往往能起到佐證的作用。盲目相信真偽或懷疑所有古籍是辨別真偽過程中的兩種偏差。清代出現了疑古思潮,不加分析就認為古籍是假的,造成了真偽鑒定的混亂。具體分析是對待偽書的科學方法。為了區分是全假還是部分假,在哪裏,是假名還是假時間,為準確評估該書的價值提供準確的時間、作者和內容,需要進行深入具體的分析。

在中國的古典文獻中,同壹部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版本,鑒別其是否為善本也是史料學的任務之壹。壹本好書的標準是:①沒有刪節和頁數的“全書”;(2)專家註釋的“精版”:(3)作者自己的手稿或過錄版和初版。新中國成立後,許多新版古籍相繼問世,其中壹些古籍經過了精心整理和校對,其使用價值遠遠超過了壹直被視為善本的舊期刊,因此在鑒定善本的過程中也要加以重視。研究中國哲學史史料,需要準確了解古籍原意,所以史料研究有訓詁的任務。“訓”和“師”這兩個詞出自最古老的字典《爾雅》。晉代郭璞評《爾雅》曰:“釋古今異言。”宋代邢冰說:“道與物的出現,是對他人的警示。”訓詁學的基本方法有:(1)廣證廣考,求古訓大意。要探求先秦時期古文字的意義,應該根據《爾雅》和《說文解字》來考察比較重要的古文字註釋,如漢代的賈逵和傅潛的《左傳註》。馬蓉、鄭玄筆記;高郵《淮南子註》等。清代阮元的《經典匯編》、朱的《說文通訓》、王念孫的《廣正》都是重要的工具書。唐宋以後,文章中的典故增多,可以找出人們編撰的《裴文運宅》、《辭源》、《辭海》。在使用中國哲學史史料時,重要的是理解這個詞的意思,訓詁學也是解釋它的意思。如果是外來詞,只需要指出其大致意思,壹般不需要求詞。(2)註意這篇文章的意思,力求聯系。中國古代漢字壹般都有多義性。要判斷這篇文章中單詞的意思,就要決定這個單詞在上下文中的意思。③註意旁證和反證,避免主觀臆斷。判斷壹詞的含義除了主要證據外,還必須有旁證,避免孤立證據判斷。同時要註意有沒有反證。確鑿的反證足以推翻壹個結論。似是而非的反證也必須加以分析和解釋。盡量用證據下結論,避免想當然。

實事求是是研究中國哲學史史料的基本指導思想。在廣泛閱讀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堅持嚴謹的態度和歷史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壹件證據的範圍是有壹定限度的,不是隨意擴大或縮小的;信傳信,疑傳疑;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進行判斷,是從事史料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學態度。中國的古籍記載都有自己的時代特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維方法,需要尊重歷史的本來面目,用歷史發展的觀點對待史料,不以其他時代的思想觀點篡改史料,不以前人留下的史料註入後人的思想觀點。

中國哲學史史學作為壹門系統的科學學科,是在新中國成立後逐步發展起來的。前人在發掘、編纂、鑒定、校勘、訓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探索出壹些規律,為科學史料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哲學史界的學者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對前人的成果進行了分析、比較和再研究,對中國哲學史史料的對象、範圍、任務和方法進行了探索,收集和系統介紹了中國歷代哲學史料,並撰寫了壹些著作,使之日益成為中國哲學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基礎學科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