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草揮發油含有多種成分:荊芥酸、荊芥內酯、β-石竹烯、荊芥酸酐、9-表荊芥內酯、二氫荊芥內酯、異二氫荊芥內酯、荊芥酸甲酯、異荊芥內酯、丁香酚、5,9-脫氫假荊芥內酯(5,9-脫氫荊芥內酯)、4α s,7S,7αR-假荊芥酰胺(4αS,7S,7αR-2-荊芥內酰胺)、4αS,77α r-2-(3r,4r,4α r,7s,7α r-八氫-4,7-二甲基-1-氧代丙烯[c]吡喃-3-基)荊芥]和假兒茶酸苷(荊芥內酯)。
葉子含有咖啡酰酒石酸、荊芥苷、獼猴桃堿和1,5,9-表脫氧馬錢酸。
功效
疏風清熱;活血止血
科和屬的分類
唇形科
療法
外感風熱;頭痛、咽喉痛;麻疹傳播不好;吐血;出血;創傷性出血;創傷和腫脹;瘡癰腫痛;毒蛇咬傷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房屋或灌木叢中,也有栽培。
收獲和儲存
7-9月份剪去地上部分,陰幹或很少使用。
資源分配
分布在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動植物形態學
荊芥心葉,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莖直立,四棱形,基部木質,白色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0.7-3厘米;葉片卵形或三角形心形,長2.5-7厘米,寬2.1-4.7厘米,頂端鈍或銳尖,基部心形或截形,邊緣具粗圓齒,兩側被短柔毛。聚傘花序分叉;小苞片短於萼筒,長約6mm,被短白毛覆蓋,萼齒5枚,後齒較長,果實產生時萼增大;花冠白色,下唇有紫色斑點,長約7.5mm,外有白色皮毛,上唇短,先端淺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邊緣有粗糙齒,側裂片圓片狀;雄蕊4,後唇瓣對更長,包括;子房4裂,無毛,柱頭2裂;花盤杯狀,4裂。小堅果卵圓形,灰褐色,7-9月開花,8-65438+10月結果。
功效分類
祛風清熱類藥物;活血止血藥
性品味
刺鼻;性冷淡
藥材來源
為唇形科荊芥心葉的全草。
劑量
內服:煎服,9-15g。外用:適量,新鮮搗爛。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