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幽默地說:過完生日,我從80後變成了90後。他並不老,他想在草下乘涼的夢想已經做了壹輩子。
1,這輩子不後悔進農場。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袁隆平出生在壹個小康家庭。祖父袁勝堅讀了很多詩書,也中過科舉,做過議員。後來,他遊走於商界,買下龐大的家族企業,苦心栽培自己的兒孫。
從東南大學畢業後,袁隆平的父親袁興烈成為了縣小學的校長,並娶了袁隆平的母親華靜,壹位懂事的英語老師。
袁隆平是家中的次子。他從小就很聰明,父母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當傅園申請這所大學時,他已經在仕途上站穩了腳跟。他想讓兒子像自己壹樣從政,但袁隆平決定報考西南農學院,成為壹名農業科學家。
他沒有突發奇想,但這個想法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生根發芽了。
十幾歲的達爾文可以整天在院子裏看螞蟻,喜歡各種花草樹木,昆蟲鳥類。
少年時期的袁隆平和達爾文壹樣熱愛自然,但他更喜歡的是稻田裏泥土的清香,金黃飽滿的稻穗和晶瑩剔透的玉粒,在袁隆平眼裏美如畫。
因為父母的工作,袁隆平輾轉北平、湖北、湖南、江蘇,換了三所小學,三所初中。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他深刻理解了“民以食為天”的含義。
袁隆平是壹個努力的人。當他到達壹所新學校時,他總是先去找圖書館。他喜歡把書拿到學校外面的樹林裏大聲朗讀。正是長身體的年紀,看著看著就有點餓了。
要是每個人都能吃飽就好了!袁隆平心想。正是這個想法,讓他毅然投身農業,成為他日後的奮鬥目標。
袁隆平說服父母進入西南農學院,成為新中國第壹批大學生。命運似乎註定他會成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入選空軍和國家遊泳隊,但都無緣。
從65438到0953,大專畢業的袁隆平選擇了地處偏遠的安江農校。帶著科研的理想,他踏上了壹生的征程。
2.稻香裏,說收成好。
1590年,26歲的伽利略手拿兩個鐵球登上了比薩斜塔。他想做壹個自由落體實驗來證明亞裏士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
"敢於質疑權威的無名男孩不是白癡就是瘋子."比薩斜塔下,人群圍觀。
1961,31的袁隆平也遭受了同樣的批評。這壹年,袁隆平發現了壹種雜交水稻,有了壹個大膽的想法:通過人工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快速提高產量。
笑聲鋪天蓋地。壹個普通的鄉村教師如何顛覆權威理論?研究成功的雜交水稻簡直是癡人說夢。
但是袁隆平沒有放棄。他每天紮根在稻田裏,仔細觀察壹個又壹個的稻穗。兩年後,袁隆平又有了壹個帥氣的女孩,他的新婚妻子鄧哲。
鄧哲曾經是袁隆平的學生,他愛上了他的才華和抱負。袁小姐是壹輩子。在風雨中,在烈日霜降中,她陪在袁隆平身邊。
1965年夏天,袁隆平夫婦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物,精心種植在試驗田裏,像呵護新生嬰兒壹樣呵護它們。
雜交水稻的研究難度大,特殊的時代、惡劣的環境、惡劣的條件都是絆腳石。
有人故意破壞了袁隆平的幼苗,趁他不註意的時候跳了進去,在那裏搞得亂七八糟,導致袁隆平找遍了整個試驗田,只在廢棄的井邊找到了幾株幸存的幼苗,實驗被迫延期。
袁隆平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被稱為“雜交水稻母本”的“野敗”躍入他的眼簾。1974年“南油2號”誕生,單株產量提高20%。壹個全新的時代來臨了!
新中國成立時,西方人狂妄地說“中國人自己都養活不了自己”,但袁隆平用自己的科學成果證明,我們不僅能解決中國的吃飯問題,還能讓世界上無數人遠離饑餓。
袁隆平有壹個在糧下乘涼的夢想。在這個夢裏,長勢良好的稻子直沖雲霄,沈甸甸的稻穗掛滿枝頭,圓圓的種子大如珍珠。人們悠閑地走在稻田裏,涼風在稻穗下輕輕吹過,有笑聲。
3.中國人吃飽了,他老了。
在袁隆平科研的指揮棒下,雜交水稻畝產量逐年增加,壹路攀升至1,000多公斤。稻香飄進了世界50%的稻田,億萬人因為袁隆平的貢獻告別了吃不飽的悲慘命運。
袁隆平是個多才多藝的人,會彈吉他,會拉小提琴,遊泳也不錯。
他也能說壹口流利的英語。他不僅能用英語直接與外國人交流,還能隨時糾正翻譯錯誤。
在2017的人才論壇上,袁隆平用英語做了壹個演講,讓大家都很佩服他。
袁隆平和妻子鄧哲壹生恩愛。第壹口90歲生日蛋糕,他先餵給老婆吃。他們有三個孩子:袁安定,袁定江和袁,他們都像他們的父親壹樣致力於農業領域。
其中,袁的小兒子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壹直在袁隆平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
因為水稻,袁隆平密切關註天氣動態。孫女們說袁隆平:“爺爺看天氣預報!”三個孫女的名字都是袁隆平起的,都和天氣有關。他們的綽號是大米和小米。
壹有空,袁隆平就把大米和小米拿在手裏,去超市看米價,知道普通人吃得起飯,他就滿足了。
他做出了這麽大的貢獻,但在袁隆平的生活極其節儉,衣服都是在超市買的,壹件幾十元。但疫情壹爆發,他就慷慨解囊,捐了十萬元。
國家獎勵給他的私人別墅,袁隆平被改造成了研究室。他癡迷的是海水稻和鹽堿水稻領域的研究。如果充分利用近654.38+0.5億畝內陸鹽堿地,將增加糧食產量數百億公斤。
時光荏苒,稻年忙碌的袁隆平早已花白。
在《Time Me》中,我們可以看到袁隆平的腰是駝著的,翻頁的時候手是抖的,走壹段路就會喘氣,做完報告就會累得癱在椅子上吸氧。
90歲高齡的他依然每天親自去稻田觀察記錄數據。他看小苗的時候,就像看自己的孩子壹樣,眼裏充滿了愛和期待。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被授予* * *和國家勛章。臨走前,他去跟稻田打招呼,告訴他們長大了,等著自己回來。收學生的第壹個要求就是問對方能不能去田間地頭。水平再高,他也不會接受。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效顯著,畝產超過1000公斤。而袁隆平的腳步,卻依然沒有停下來。
作為壹個90歲的老人,袁隆平仍在為國家做貢獻,並致力於科學研究。我們為什麽不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