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壹個詩的國度。自古以來就有很多詩人,很多優秀的作品。在古代,詩歌不僅滋養了民族精神和情感,也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和語言;在現代,詩歌是燃燒的火炬,照亮了黑暗的夜空,創造了文學的輝煌。詩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內容、簡潔含蓄的語言、真摯醇厚的情感,成為文學領域中壹顆耀眼的明珠。培根說:“讀詩能使人機智。”讀詩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學審美情趣,還可以培養人良好的文化修養。
第壹,現代詩的主流是新詩。
詩歌的分類標準很多,按表現形式可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形式可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根據寫作時間,可以分為現代詩和古代詩...同壹首詩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分為不同的類別。我們所說的“現代詩”,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學運動之後寫的詩。
中國古典詩歌,如唐代的格律詩、絕句,宋代的抒情詩,元代的散曲,都可以稱為舊體詩。1919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壹大批作家通過詩歌反映自己的新生活,表達自己新的思想感情。雖然他們中的壹些人用舊的風格創作詩歌來反映他們的現代生活和思想感情,但現代詩歌的主流是新詩。
新詩是1919五四新文學運動時期創立並發展起來的壹種新體詩。它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產物,以新的思想內容鼓舞和教育人們。郭沫若寫於1920的著名長詩《鳳凰涅槃》,表現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反映了五四時期的時代精神。
與舊體詩相比,新詩在形式上采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束縛,創造了多種風格。有些新詩講究格律,但沒有舊體詩那麽嚴謹。比如聞壹多先生的《死水》,是有壹定節奏的,壹句詩分為五句,每句詩的臺詞大致相同。但有些新詩相對自由,無論篇幅大小,句子長短,還是層次和韻律,都不不拘壹格,甚至不用標點,或行或停,都服從感情自然表達的需要,如艾青的《我愛這片土地》,沒有固定的節奏和韻律。作者以自己的情感自由完全掌控了詩的詩句和段落,根據情感的旋律安排了詩的節奏。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新詩自由地表達了詩人澎湃的激情或者以相對自由的形式自由地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暗流。他們將新的思想感情融入詩歌的藝術形象,融入詩歌的意境。因此,閱讀新詩要善於結合其內容和形式,感受詩歌的藝術形象,欣賞詩歌的美,從而理解詩歌中的思想感情。
二、讀新詩的幾個步驟。
1,了解作家的體裁和創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是我們理解和欣賞詩歌的關鍵。
比如我們在讀《永別康橋》的時候,首先要明白劍橋時期是徐誌摩人生的轉折點,徐誌摩在1922左右在劍橋度過了壹段美好的時光。他在老虎隊?在序言中,我曾經對自己說:24歲之前,他對詩歌的興趣遠不如對相對論或民事契約論的興趣。是何康河水打開了詩人的靈魂,喚醒了詩人被蟄伏已久的命運。後來,他曾深情地說:“劍橋教會了我開闊眼界,我的求知欲是劍橋喚起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劍橋給我的。”(吸煙與文化)為此,他回國後反復吟誦詩歌和文章,紀念劍橋。1922開頭,離開劍橋時,我唱到:“劍橋,汝永是我精神依戀的故鄉”(《劍橋,別了》)。當我在1925重訪劍橋時,我寫了《我所知道的劍橋》這篇短文。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傾註了深厚的感情。沒有這些知識,我們很難深刻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再比如,讀《死水》時,如果知道著名愛國詩人聞壹多於1922年赴美留學,深切感受到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激起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寫下了大量愛國詩篇。1926年他帶著對祖國的憧憬和期待從美國歸來,黑暗的現實卻是北洋軍閥統治下的百姓苦不堪言。如果我們知道,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聞壹多及其新月詩派同仁致力於新詩形式的建構,並基於其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和廣博的藝術修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詩形式的理論主張。聞壹多在《格律詩》中強調詩歌要“形神兼備”、“形神和諧”。
對作者和背景有清晰的認識,會使讀者從整體上感知和理解全詩的內容,對作品給予客觀全面的分析和評價。
2.咀嚼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象。
別林斯基說:“哲學家用三段論,詩人用形象和圖畫說話……”(《1847年俄國文學壹瞥》)詩歌通過具體而感人的意象來表達其意義。只有把握住詩歌的意象,才能更深層次地理解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而詩歌的意象必須通過咀嚼詩歌的語言來把握。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尤其是詩歌。在以往的詩歌中,人們十分註重詞、句、意的提煉,往往有許多精妙傳神的地方,如紅杏枝頭的“鬧”字,春風的“綠”字,江南岸的綠,細雨中的“斜”字。現代詩歌作家也非常重視詩歌的語言,通過語言的錘煉來塑造詩歌的形象。
比如穆旦的《頌》,在第三節裏,刻畫了壹個勤勞善良,忍耐力極強,但最後“放下古鋤”的“農夫”形象,真是深刻。而在臧克家的《老馬》中,動詞運用得惟妙惟肖,如“背上的壓力扣進了肉裏”,“眼裏飄著壹條鞭影”,“扣”“飄”等詞準確、生動、逼真,有力地刻畫了壹匹深受壓迫的老馬的形象。
詩歌的語言是高度濃縮和形象化的。有些意思往往不是直接說出來,而是用圖片顯示出來。在《別了,劍橋》的語言運用中,註重詞語的色彩感,選用了許多色彩鮮明的詞語,如夕陽映照下的“金柳”、“水波蕩漾的晏嬰”、“水底軟泥上的綠草”、“池中倒映的彩虹”、“雲彩”、“夕陽”、“更綠的草”等。同時,詩人運用了“舞動”、“蕩漾”、“搖曳”、“粉碎”、“徘徊”、“舞動”等壹系列動作性很強的詞語,使每壹幅靜態的畫面都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只有咀嚼“看似平常卻又陌生”的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的意象,才能分析出詩歌所營造的意境和所表達的情感。
3.欣賞詩歌的意境,領悟思想感情。
讀詩的關鍵和重點是欣賞詩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國古典詩詞很講究“意境”,那麽什麽是意境呢?詩歌的意境是詩歌中“意”與“境”的和諧統壹,是指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與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壹種藝術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觀情態和客觀景物。簡單地說,有詩中的情景和景物交融在壹起,如馬致遠的《沙?秋思的“老藤淡啼,小橋流水,舊路疏疏,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為我們描繪了壹幅淒涼的畫卷,表達了壹個遊子孤獨而悲涼的情懷。讀詩時,不能只著眼於所描寫的客觀意象(如山、河、植物等。),還要透過表象看到註入其中的思想感情,註重主客觀方面的融合程度。只有把握住詩歌的意象,以及它的主旨、情調、社會意義和感染力,才能真正欣賞詩歌。
欣賞意境的主要途徑是把握詩的畫面和氣氛,感受人在這個時間、地點、場景中的情感世界。
詩人徐誌摩懂得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的和諧統壹。在《別了,劍橋》中,他很好地處理了情感與景物的關系,這成為該詩壹個非常顯著的特點。詩人筆下的劍橋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有詩人溫柔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情懷融為壹體。詩人把對母校的深情融化在對劍橋晚景的形象描述中:離開母校時的萬千離別之憂化作波浪間的“西天浮雲”。倒映在何康河中的柳樹,浸透了詩人無限的喜悅和眷戀。碧綠的水草在柔波中搖曳,仿佛在向詩人招手,“在何康河柔波中”,“我願做壹株水草”,我對康橋的眷戀是多麽的強烈和纏綿。“天虹”倒映在清泉中,兩者相得益彰,讓何康更美;而“粉碎在浮藻間”的夢,散發著淡淡的憂傷...如畫的美景喚起詩人對過去美好“理想”的回憶和想象。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不禁“在星輝中歌唱”。但是,我們不能唱歌,因為彩虹般的夢想已經粉碎,絢爛的輝煌早已過去。現在詩人不想打擾眼前的寧靜。他輕輕地來,悄悄地走。離別的悲傷像壹支笛子。草木深情,“夏蟲為我無聲”,整個劍橋壹片寂靜,彌漫的只有詩人那種依戀、無奈、惆悵的復雜情感。全詩以三個“溫柔”字開頭,用三個“靜”字對應開篇循環。用虛實交替的手法,描繪了壹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熱愛,對過去生活的向往,對眼前無奈的悲傷,真摯、豐富、雋永,情景交融的意境。
詩歌的思想感情通常是通過意境來表達的。準確理解和欣賞詩歌,必須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意境。
4.分析詩歌的藝術表現。
欣賞詩歌,既要理解作者強烈的情感,又要揣摩作者表達情感的藝術手段,從而在思想和藝術兩方面都獲得美的享受。
詩歌生動而抒情,因此,詩歌中有豐富的表現手法。如以物表意、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象征暗示,以及比喻、擬人、誇張、排比、重復等修辭手法。不了解這些,就無法對詩歌進行深入的分析。
在《死水》中,詩人聞壹多借鑒了波德萊爾“以醜為美”的思想和技巧,營造了壹種反諷的氛圍,批判了醜惡和汙穢。詩人用玉、桃花、洛奇、夏雲等華麗的詞語來形容這條溝裏的死水,把醜寫得很美。美醜交織對比,產生新穎獨特的表達效果。醜寫得越美,越引起人們的厭惡,使讀者反思詩人的感受,增加思維的魅力。
艾青的《我愛這片土地》運用現實主義和象征主義的手法,刻畫了壹組生動的詩意意象,分別賦予“大地”、“河流”、“風”和“黎明”不同的象征和寓意。詩人更像那只癡情的小鳥。聲嘶力竭的尖叫過後,連他的羽毛都爛在了地裏。鳥兒對土地的迷戀,是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熟悉並準確分析詩歌中經常使用的壹些表達方式,對準確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感情很有幫助。
第三,註意讀新詩。
讀詩要註重感受,認真分析,對比鑒別,聯想,仔細品味,從而陶冶心靈,凈化情感,享受美,但有三點必須註意:
1,閱讀更多。朗讀時,首先要把握好詩的節奏和韻律。比如《再別康橋》就是壹首節奏和諧、流暢、略帶彈跳的詩。每壹行詩基本上由三個音組組成,其中壹個音組由兩個或三個音節組成。音節內斂重復,嚴謹不拘,節奏感強,詩流變化靈活,構成壹首完整的樂曲。詩的押韻自然和諧,押韻形式嚴格遵守二四韻,每兩行壹韻,每節壹新韻,追求音節的起伏和旋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七段詩句錯落有致,節奏在其中慢慢蔓延,產生了音樂美的藝術境界。另外,詩的開頭和結尾重疊重復,意思相近,節奏壹致,形成呼應的結構形式,加強了節奏感和旋律感,增強了詩的音樂性,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使用也增強了詩歌的輕快節奏。把握好節拍的快慢,聲音的輕重和高低,就能讀懂這首詩的音樂美。其次,帶著感情大聲朗讀。詩人的思想感情,或歡樂,或悲傷;或憤怒,或悲傷;或懷念,或期待;表揚還是譴責...全倒在詩的字裏行間。要讀懂這些感情,就要深刻理解詩的意境,深刻理解詩人詩中的情感波瀾,調動自己的情感,使之與詩人的情感基調相壹致,從而深刻理解詩。
2.集中註意力。根據詩歌的不同品種,重點欣賞其意境、風格、神韻的壹個方面。詠物詩重在描繪客觀景物,把含蓄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上;歌詞感性,情緒化,直白;哲理詩往往捕捉到稍縱即逝的思想火花,形成含蓄雋永、發人深省的藝術效果;寓言詩以奇異的聯想形成壹種蘊含人生哲理、趣味盎然的意境;敘事詩通過壹定的人物和情節表達思想和情感。為此,在閱讀的過程中,要重點閱讀,才能有深刻的體會和獨特的感受。
3.有選擇。讀現代詩歌,要多選擇詩歌,從中接受美的感受,陶冶自己的情操。對於壹些內容不健康或者情緒低俗的作品,要采取分析的態度,辨別好壞,不要全盤吸收。
只要我們對現代詩歌充滿興趣,在平時的閱讀中細細品味,用心感受詩歌濃郁的文學色彩和強烈的思想感情,就壹定能不斷提高閱讀和欣賞現代詩歌的能力,陶冶性情,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