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覺非的漢字教學:教什麽?怎麽教?》
作者:卞覺非1。漢字教學的定位。本文所說的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現代漢字教學。模仿對外漢語教學的名字,可能叫對外漢語教學。它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誠然,漢字教學不可能不涉及漢字文化及相關問題,但也不能只註重文化啟示和知識傳授。雖然漢字教學涉及文化,但漢字教學不是文化教學。必須非常明確,對外漢字教學的對象是現代漢字,漢字文化教學不是對外漢字教學的主要任務。實踐表明,如果漢字教學定位模糊,就會幹擾和偏離漢字教學的方向,影響漢字教學的效果。2.漢字教學的目的。所謂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現代漢字教學,是指以外國人為對象,以現代漢字為內容和外語教學手段,以掌握漢字使用技能為目的的教學活動。漢字教學的根本目的是闡明現代漢字的形、音、義,幫助學生讀寫漢字,學習漢語,掌握漢語的書面語。當然,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和學習漢字文化。毋庸置疑,這是漢字教學自然產生的客觀效果,無需刻意追求。必須強調的是,漢字是語素,壹個學生能掌握多少漢字,不僅關系到學生的漢語口語水平,也是學好漢語書面語的關鍵。3.漢字教學的現狀。現代漢字教學應貼近教學對象的實際。我們的教學對象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來自歐美的學生,他們既不認識中文,也不認識漢字,在語系和書寫體系上與漢字完全不同;另壹種是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韓留學生。後者雖然認識壹些常用漢字,但不會說中文,日語和韓語在語系上與漢語沒有親緣關系。相比較而言,日本學生和韓國學生學習漢字相對容易,因為日本學生在中學階段會學習日本常用的1945個漢字,韓國學生會學習韓國常用的1800個漢字。除了發音,這將有助於他們學習漢語詞匯。但由於日韓漢字的含義在內涵和外延上與中國漢字不同,容易讓他們只看字面意思,產生負面效果。壹個著名的例子是,日語的“衛生紙”相當於漢語的“信”,漢語的“點心”相當於韓語的“午餐”。從學習漢字的角度來說,漢字文化圈的學生肯定比漢字文化圈之外的學生容易得多。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三個國家的漢字是用三種不同的語言記錄的,所以日韓學生在中國學習漢字的時候要把漢字作為外語來學,否則是學不好漢語的。事實上,也許是認知偏差的原因,日韓學生並不壹定比歐美學生學得更好,因為他們認識到了漢字的優勢,尤其是在口語表達方面。當然,學習復雜的漢字,對於20歲以上的歐美學生來說,絕不是壹件輕松愉快的事情,記住就更慘了。據我所知,國內大部分學校都比較重視漢字的教學,安排得比較好。在小學階段,有的學校還開設了漢字課,布置了漢字書寫練習。中級階段把漢字教學放到課文教學中,漢字教學和漢語詞匯教學同步進行。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把漢字教學和漢語詞匯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漢字的含義;但如果處理不當,也可能有弊端,所以要用詞匯教學代替漢字教學。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註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註重單詞和語法的教學。漢字只是作為壹個詞匯單位教給學生,很容易忽視漢字的教學。所以有人說,所謂的漢字教學,只有初級階段才有,中級階段以後就不知不覺取消了。很難說還有嚴格意義上的對外漢字教學。我認為,漢字教學應該貫穿於基礎漢語教學的全過程。當學生看到“美麗”時,他們應該首先檢查英文翻譯:如此多的美麗的東西,壹個人根本不能把商場帶進去。或者更美麗,讓人無法接受。他們從英文翻譯中理解了這個成語的意思,但對這個成語的四個漢字的字形、讀音、詞義並不太重視。他們通常以圖形方式閱讀漢字,拍攝漢字的物理圖像,而忽視了他們的記憶。如果老師不給予特別的強調和提示,學生很難區分漢字的部件和筆畫,所以在寫字時經常會忘記東西。通常每個學校第壹年都有大量的學生學習中文,但很多人只是淺嘗輒止,遇到困難就半途而廢。“十年寒窗生活,只剩下幾個學生去攀登碩士或博士的高峰。”(Peter Cobb,1997)據我所知,即使是這些優秀的人也很少用中文寫畢業論文,壹般都是用自己的母語。他們漢語說得很流利,但有些人在閱讀,尤其是寫作方面還存在很多困難,與所謂的“語言熟練”、“文化熟練”、“中國熟練”相差甚遠。“最明顯的原因是漢字難”。(Peter Cobb,1997)他們往往缺乏判斷漢字的能力,分不清“歡、謝、窄、通、當、當、叉、買、賣、實、無、集、傻、那、那、恒、養、幕”。打出來的字也奇怪的不對。這就是漢字教學的現狀。這有很多原因。在理論層面,有人認為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符號可以脫離本體。美國結構主義者約翰·德·弗朗西斯最能體現這壹思想。他的初級漢語讀本、中級漢語讀本、高級漢語讀本分為拼音本和漢字本兩種。他主張先教漢字,再教漢字。對於只想學習會話技巧的人來說,不用教漢字。這種觀點和做法在歐美很流行。這種觀點也深深影響著歐美學生,他們普遍有重口語、輕漢字、輕閱讀、輕寫作的傾向。從哲學的角度,我認為語言先於文字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然而,語言壹旦有了詞匯,詞匯對語言的反作用就不容忽視。尤其是漢字之類的語素字對漢語的反應尤為明顯,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正是漢字保留了古代漢語的詞句、古代先賢的語錄、優秀的古詩詞、古韻、成語,保留了古代漢語特有的語法格式,其部分成分在現代漢語中保持完好。漢字和漢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壹個留學生真的想學好漢語,成為漢語高級人才,我認為不學習和掌握漢字是根本不可能的,把漢語學習和漢字學習對立起來也是不可取的。實際上,漢字已經成為漢語的特定部分,學習漢字就是學習漢語;如果妳想學好漢語,妳必須學習漢字。在操作層面,有人從同源論的角度認為漢字是中國文化。在教漢字的時候,他們經常會講到漢字的演變,文化考察,風俗探索,書法藝術欣賞等等。如果這樣理解漢字的教學,人們可以把《說文草補》中的“茶”字,教成“茶”:“茶,苦茶,出自玉笙。切壹樣的。”據大徐賁的註:“這就是今天的茶字。”然後引用《廣韻》:“屋如琢,平而順。”再論“茶”字的三種寫法:茶、椽、茶,據唐魯豫《茶經源流》註:出自草,作“茶”,其字出自《開元字音義》;從木,為“樹”,其字出自本草;草木與樹木的結合被認為是“茶”,其詞來源於爾雅。再解釋壹下“茶”的民間含義:“彩禮舊稱。如三茶六禮,收茶。”明代陳《空中茶》:“凡茶樹,必植必移,不可復生。故俗女必以茶為禮。”《清平堂快說李翠蓮的故事》:“禮物是什麽?什麽茶?”先說茶的種類,茶的作用,茶具,茶道等等。說者用心良苦,努力推廣漢字文化,聽者如墜雲裏霧裏,壹無所獲。這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現代漢字教學嗎?當然不是。正確的做法是解釋“茶”的形、音、義,告訴學生“茶”字的用法和寫法。還有,老師可以結合單詞練習,比如“紅茶、綠茶、新茶、老茶、茶館、茶道、茶點”,每隔壹段時間測試學生是否記住。就這麽簡單!我認為,只有在觀念和操作上達成壹致,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漢字教學,實現漢字教學的目標。現代漢字不同於古代漢字。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應以現代漢字為重點。雖然現代漢字是古文字的發展,但是漢字的形狀由圓變直,大大失去了以形表意的功能。漢字已經逐漸脫離了圖畫的意義,成為記錄語言的符號。這是漢字成熟的標誌。傳統的“劉舒”理論雖然與現代文字學有相通之處,但並不能完全適用於現代漢字的分析。壹些相同的術語有相同的名稱但不同的單詞。比如《六書》中的象形字“日、月、山、水、手、心、子、女、弓、箭、刀、戈、胡、船”,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具有象形字的特征,而變成了象征字。“日”字在“晴、明、丹丹、昏、日、輝、晨、暗”中只是壹個符號。《六書》中的指示性文字“凹、凸、雅、壹、二、三”,在現代漢字中已成為象形字。簡化字有很多新義,比如“寶、筆、塵、刷、撕、熄、竈”等等。古代漢字中所謂的形聲字,如“將、和、大、不、可、蛇、霜、逃、醉”,在現代漢字中變成了半象征、半象征字。六書中有些形聲字和現在的意思不壹樣,比如“詐”:“紀韻”。“字略”:“詐,躍上馬。”現在的意思是“欺騙”。《特》《說文解字》:“特,普特,牛符也。從牛廟的聲音來看,妳要砍。”“牛爸爸”的意思是“公牛”,現在的意思是“特別,特別”。能指和音標都變了,變成了組合符號。雖然漢字教學不能完全脫離古代,但在概念上區分古今漢字是必要的。5.對外漢字教學內容。漢字教學是壹門實踐科學。對外漢語教師應該有豐富的漢字知識,但不壹定要把這些知識都倒給學生。壹方面要加強對現代漢字本身的研究,把別人的研究成果用於漢字教學;壹方面也要研究漢字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實際,選擇適合學生學習漢字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反復的講課和練習,直觀地、分層次地進行漢字教學。首先解釋壹下現代漢字的性質。漢字是語素,不是拼音文字。壹個漢字由三部分組成:形、音、義。形和音可以變,但詞的基本意義壹般不變。如:《女》《說文解字》:“女亦象形。王宇說。所有女人都屬於女人,內魯奇。”現代漢字“女”由篆書改為楷書,但基本含義不變。僅《說文》中由“姓、婚、妻、姨、妹”等“女”組成的組合字就有244個。“女”作為基本語素可以構成多字結,如“女兒、女人、工人、女王、女人、女人味、貴婦、女強人”等,“女”還可以後置,如“處女、妓女、美女、少女”等。通過記住壹個女人,我們可以知道由她組成的復合詞的意思以及與她有關的詞。由此可見,記住構詞能力強的單音節字對於學習漢語和漢字是多麽重要!現代漢語中有3500個常用漢字。根據對外漢語教學實際,對3500個常用漢字進行了微調。根據《漢語水平和漢字等級大綱》,A級漢字800個,B級漢字804個,C級漢字500+11個,D級漢字2905個。至於把2905個漢字細分為“復用掌握”還是“理解掌握”,這個可以也應該研究。其次,分析現代漢字的字體結構。現代漢字的整字可以分為兩種:單字和合成字。劉舒的象形文字和能指都是字母組合,而表意文字和象形文字都是組合字符。現代漢字中的絕大部分獨字都來自於古代的象形字和指標字。前者如“人、手、水、火、日、月、糧、田、井、蟲、停”,後者如“甘、方、齊、巴、商、夏、本、墨”;有些合成詞被簡化成了單字,如“龍、專家、門、書、生”。現代漢字的合成詞大多來源於古代的會意字和形聲字:前者如“休、林、公、行、蓋、析”,後者如“芽、理、簡、格、目、際、盛”;少數來自古代象形字和能指字:前者如“燕、魚、春、丘”,後者如“易”。(蘇培成,1994,pp.70)同學們要知道,會標不僅是常用漢字,也是構成合成字的部件,而且構詞能力很強,壹定要牢牢記住。通過對組合字的分析,可以理性地理解漢字的構造原理,了解漢字的理據,從而掌握漢字的記寫竅門。需要指出的是,在造詞過程中,“有些詞是有理的,有些詞是沒理的,有些詞是部分有理的。”有些詞在產生的時候沒有正當性,有些詞本來是正當的,在發展過程中失去了正當性。”(蘇培成,1994,pp.81)所以,要特別強調,背漢字,沒有竅門和方法是不行的,但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壹個字:記!這壹點要反復向沒有背誦習慣的歐美同學解釋和強調!第三,分析漢字的部件。部件,也叫根、字、語素、字形,是漢字的基本結構單位。壹個字母組合只有壹個部分,壹個組合字符有兩個或更多部分。”土、和、右、善、動、園”為兩部分,“思、婚、樹、坐、渠、恩”為三部分,“營、紹、籃”為四部分,“燥、勝、膏”為五部分,“足、臂”為六部分。零件的組合是分層進行的,不是壹次完成的。如圖形“少”中的構件為“李、孫、刀、口”,可稱為終構件。最後的部分通常可以變成單個字符。可見,分析壹個字的組成成分,對於理解漢字的結構,正確書寫漢字是很有幫助的。第四,教現代漢字的筆畫。筆畫是構成漢字的線條,是漢字構形的最小單位。現代漢語常用字中,最小的漢字只有壹個畫,如“我”“B”,最多的是36個畫,如“韻”。其中9畫最常見,其次是10畫和11畫。如果把提歸類為橫,按歸類為點,鉤歸類為折,那麽漢字的基本筆畫有五種:橫、豎、左、點、折;還有26個衍生筆畫。(見蘇培成,1994,59頁)我覺得應該教會學生正確書寫漢字的順序,要求學生掌握漢字的基本筆順:1。先橫後縱:十、幹、富;2.先撇後舔:八、人,入;3.先上後下:三、北京、高;4.先左後右:川、燕、做;5.先外後內:月,整齊劃壹;6.先中間再兩邊:小、水、辦公室;7.先進去後關門:背影,眼神,國家。老師在教漢字時,要時刻嚴格要求學生,精心訓練,反復默寫,養成規範的書寫習慣,讓學生受益無窮!6.漢字教學方法。國家漢辦頒布的《漢語水平與漢字等級大綱》不同於壹般的教學大綱,而是壹個規範的等級大綱。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落實漢字等級大綱,需要單獨的漢字教學計劃。母語漢字教學與對外漢字教學有很大的區別:前者是學習者在說了漢語之後再學習漢字,教學順序是壹個字壹個字的,所以易學漢字是對立互補的;後者是學習者既不認識漢語,也不認識漢字,但教學順序相反,從字到詞,學習漢字和字是同步進行的。(見劉穎林等,1995,pp.19)因此,大多數學校的對外漢語教材都是把漢語的詞匯教學和漢字教學同步進行。我認為這是壹個好方法;我只是擔心如果不合理安排,只註重詞匯教學,會影響對漢字的掌握。漢字教學的方法值得研究。要加強科學性和計劃性,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首先要制定壹個漢字教學計劃,把《漢語水平和漢字等級大綱》中所列的壹級、二級、三級、四級漢字具體化,也就是要對如何達到上述各個等級的目標做出具體的計劃。具體要求是:列出壹個漢字教案,列出漢字教學要點,確定每節課要教的重點漢字,並將這些漢字印在教材的顯著位置。正如約翰·德·弗朗西斯在他主編的教材《初級漢語讀本》中所做的那樣,每壹課都把壹組漢字列在壹個盒子裏,放在課文的右上角,供學生讀、寫、記。教師應該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記住這些漢字。其次,在本漢字教案中,要分層次列出構詞能力強的單字和常用復字,選取例字,用現代漢字理論準確分析這些例字的字形(部件、筆畫、筆畫和筆順)、結構(能指、音標、標記及其變體)和理據,便於學生認知和記憶。據我統計,甲級800字中,單字137,約占5.7%。如“八、白、百、半、府、包、本、須、非、布、才、長、廠、丁、車、程、大、單、卒、刀、電、東、子、二、發、反、方、飛、豐、夫、幹。”色、商、少、生、時、時、時、舒、舒、水、司、太、武、頭、萬、衛、文、武、武、、、、夏、賢、孝、信、陽、葉、頁。這些單字壹般使用頻率高,構詞能力強。比如妳學了木和白,就很容易理解柏:木是能指,白是音標,也很容易理解木、桿等,具有認知意義。在解釋漢字的意思時,不宜把壹個字的意思都教給學生,因為他們聽不懂。他們要先教基本的常用義,再按門派生義,讓學生通過逐步積累和深化,最終掌握壹個漢字的主要意思和基本用法。實踐證明,分析漢字的部件、能指和輔音是理解和記憶組合漢字的有效方法。第三,分析現代漢字的結構也是學習和記憶漢字的有效方法。統計顯示,現代漢字以形聲字為主,約占90%,會意字次之,象形字很少。這和《說文解字》類似:《說文》共收小篆9353個,其中形聲字7967個,約占85%。因此,我們的教學應著眼於形聲字的教學。由於語言的變化,現代漢語有三種形聲字:1。狹義的形聲字,如“湖、榆、煩、疤、動、芽、楓、鏟、豢養、蓮、獅、銅、謂詞、鋅、洲、植物、磚、皮、保護等等。2.廣義形聲字,如“江、何”;3.半象征性人物,如“缺、雕、蛇、霜、逃、醉、能、基、燈、爐、抱”等。除了狹義的形聲字,學習者還需要特殊的記憶,以避免閱讀壹半單詞時出現類比錯誤。從現代漢字的角度來看,古代的象形字因為篆書變為楷書而成為獨特的符號,如“日、月、山、水、手、心、子、女、弓、箭、刀、戈、戶、船”等。如果能進行適當的溯源分析,將有助於理解這些字的意義,並可能刺激學生學習漢字。但不宜離題萬裏。我不同意在談現代漢字時誇大漢字的象形特征,因為這不是現代漢字的本質,也不符合事實。即使在《說文》中,象形字也只有364個,僅占3.8%。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偶爾用“開漢字玩笑”的方法來引人發笑,但不能成為分析漢字的主要方法。因為它既不能揭示漢字的結構規律,也無助於理性認知和記憶漢字。第四,比較結構的異同,區分容易混淆的詞。中文是壹個龐大的字符集。漢字是語素。不同的漢字代表不同的語素,不同的語素用不同的漢字來區分。漢字的方形限制了漢字的構造,壹個漢字只能通過部件、筆畫、縱橫、長短、位置來區分另壹個漢字,這就造成了漢字的復雜情況。新手往往很難分辨。從字形分析方面,常見的混淆情況有:多橫少分:享受吧,兔子自由;上長下短:非末,士土;左和右是不同的:打擾、聚集、尷尬、倫理;左與右不同:類、樹、裸;上同下異:暮、幕、簡、管;以下同上:會員和借款;外在的相似與內在的不同:順從、傳承、圓融、愛;左和右是壹樣的,但中間有區別:歧視,辯論,花瓣。從詞義方面看,理據和用法造成的混亂有:詞義理解不正確:(國)物,(國)是;非常非常努力;用法不清楚:左(發)、左(發)、分(子)、分(子)等等。從書寫方面來說,容易出錯:筆畫破損、筆畫不準、筆畫倒錯、部位錯位、部首錯亂、排架不齊、因形、音、義相似而拼寫錯誤。(石定國,1997)由於印刷不便,就不舉例了。經驗表明,當學生學習了壹些漢字,在閱讀或書寫中出現混亂或錯誤時,教師對其結構、意義和用法進行比較是壹種非常有效的方法。總之,對外漢字教學對外國學生學習漢語和書寫漢字非常重要。應重視對外漢字教學,應編寫對外漢字教學大綱,詳細列出漢字教學要點;要重視漢字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編寫壹套能反映漢語水平和漢字水平大綱的教材。這應該是改進對外漢語教學的壹個主要目標。參考【1】施定國《漢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第五屆漢語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2]孟·《韓國漢語教學的特點和問題》,載[1]。[3]喬爾·白樂桑《中國教科書中的中英領土爭端:合並、自治還是分離?"? ",用[1]。[4] Koppert《漢字文化與漢字教學》,同[1]。[5]安子傑《漢字識別》,第二屆漢語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選,北京語言文化學院出版社,1988。[6]陸紹昌《對外漢字教學的新嘗試》,同[5]。[7]蘇培成《現代漢字大綱》,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8]杜誌群《八百組易錯字》,印刷工業出版社,1984。[9]戴昭明《文化語言學導論》,語言出版社,1996。[10]劉知幾《漢字與古代生活習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11]鐘秋生《中國教育中的錯別字辨析》,新加坡中國研究協會,1990。[12]陳仁峰、陳阿寶,1000個高頻漢字分析及教學思路,語言文字應用,第1998期。[13]劉穎林等《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大綱》,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