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路-五指山路
海南省管轄的五指山市,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優惠政策。1986年6月2日,國務院批準設立通什市(縣級),2006年7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通什市更名為五指山市。
五指山市是海南島中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海拔328.5米,是海南島最高的山城。城市面積1169平方公裏。昌化江上遊的支流南聖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全市。這裏氣候溫和,屬於熱帶山地氣候,冬暖夏涼。
五指山市礦產資源豐富。高嶺土、大理石、花崗巖、石墨礦和礦泉水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5%,木本植物1400多種,高檔珍貴木材150多種,藥用植物1000多種。野生動物524種,占中國動物總數的22%。五指山山山、林、情、城、路緊密相連,融為壹體,是典型的“綠色生態”旅遊城市。
五指山城市的歷史演變
民國二十四年(1935),三月八日前,五指山市的紅毛夏冬(今毛陽鎮)和範陽洞(今範陽鎮)屬雅縣管轄。水漫洞(今水漫巷等。)和童家洞(今南盛鎮)屬定安縣管轄。治(治)(今南盛鎮)屬陵水縣管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3月8日,國民黨廣東省政府新設保亭、白沙、樂安三縣(因與江西省樂安縣同名,於當年9月改為樂東縣),隸屬瓊崖綏靖委員會辦公室。
雅縣下轄,炯下紅發、炯下水劃歸白沙縣,下有茅桂鄉、茅占鄉、銅石鄉、水漫鄉。範陽冏置樂安(後改為樂東)縣,設立範陽鄉;陵水縣下轄的童嘉炯、馬誌弓劃歸保亭縣,設立南盛鄉。
37年(1948),銅石鄉劃歸保亭縣管轄。1953年7月,廣東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由樂東縣寶玉鎮遷至銅石鄉。195510,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改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通什鄉為自治州首府。
1956 65438+2月24日,通什鎮、南盛鄉、長豪鄉、毛道鄉歸保亭縣管轄。茅站鄉、茅桂鄉、水漫鄉屬白沙縣管轄。範陽鄉隸屬樂東縣。
1958年9月,南盛鄉與銅石鎮、福安幹部農場、福安示範農場、國營銅石茶場合並,組建銅石鎮紅旗人民公社。毛道鄉、長浩鄉、11合作社和國營長浩農場合並組成紅星人民公社,隸屬保亭縣。同年10月,茂湛鄉、紅茂鄉、水漫鄉合並成立五指山人民公社,隸屬白沙縣。同年2月22日65438+五指山公社劃歸瓊中縣管轄。
65438+同年2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遷至海口與海南行政公署合署辦公,保亭縣與雅縣合並,通什鎮紅旗公社歸雅縣管轄。
3月28日,1959,紅星人民公社並入公社。同年10月27日,10,恢復保亭縣行政建制,雅縣銅石鎮紅旗公社劃歸保亭縣。保亭縣人民政府進駐銅石鎮,6月165438+10月14正式開業。
1961年5月,五指山公社分為毛陽、石雲、五指山、紅毛四個公社,隸屬瓊中縣管轄。毛陽公社番賽(紅山)大隊隸屬於銅石鎮紅旗公社;成立南盛人民公社和毛道人民公社,隸屬保亭縣。同年6月165438+10月,恢復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辦公室。同年65438+2月,昌浩人民公社成立,隸屬保亭縣。
1962年2月,範陽人民公社成立,隸屬樂東縣。同年3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遷回銅石鎮。
1963 165438+10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黨委、州政府決定,指定保亭縣銅石鎮紅旗公社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直接領導機關,保亭縣人民政府遷至寶城鎮。
7月24日1964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同意通什鎮紅旗公社成立為通什鎮。
1966年9月,通什鎮紅旗公社將番賽管理區劃劃歸保亭縣,成立紅山公社。同年10月28日,廣東省人民委員會辦公廳同意通什鎮改為紅旗鎮。
5月5日,1980,銅石鎮恢復成立銅石鎮人民政府。同年10月9日,10,撤銷紅旗公社,建立紅旗(通什)鎮。
1982 2月15,紅旗鎮改為銅石鎮。
1983五指山市人民公社改為區公所。
6月2日,1986,國務院批準設立通什市(縣級),行政區域包括保亭縣的昌浩、紅山、毛島、南盛區,瓊中縣的五指山、茂陽區,樂東縣的範陽區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直屬的通什鎮8個區鎮。屬於廣東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境內也有國營昌浩農場。
1987 1.2,通什市撤銷洪山等7個區辦事處,通什鎮、石慧等38個小城鎮。全市建立了南盛鎮、毛陽鎮、範陽鎮等3個鎮,昌浩鄉、紅山鄉、毛道鄉、五指山鄉等4個鄉。
街道辦事處。
6月30日,1987,1Z,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銷。通什市屬於海南行政區和省成立籌備組。
1988年4月,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通什市歸海南省管轄,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優惠政策。
通史中“史”字的讀音為“zá”,而《現代漢語詞典》的官方註音“shí,shén,shèn”沒有“zá”的讀音,這給通史與外界的交流,特別是郵政通信和商務往來帶來了諸多不便。
五指山是海南島的象征。主峰在通什市,通什市更名為五指山市,可以更準確地反映城市的地理特征,有助於擴大知名度,加快開發建設步伐,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據此,2001,1,海南省人民政府於2006年2月3日報請國務院將通什更名為五指山。7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通什市更名為五指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