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是中醫領域的代名詞。三國時期福建的道士董楓在《神仙傳》卷十中記載:“妳住在山中異地,為人治病,不拿錢不拿物,使人重病,以致種了五顆杏,壹顆輕。十年後,種了十多萬顆杏子,變成了森林……”根據東風的傳說,人們用“杏林”來贊美醫生。醫生經常冒充“杏林人”。
傳奇故事
三國時期,廬山有壹位名叫董楓的名醫。他精通醫術,據說有起死回生的本領。他看病的壹個特點是從不收取病人的報酬,但對看病的人有壹個要求:大病治好了,他的園子裏要種五棵杏樹;那些小病痊愈的人種了1棵樹。年復壹年,他治好的病人數量並不是很大,他家花園裏的杏樹已經聚成了壹片森林。每到杏子成熟的時候,遠遠望去,在枝繁葉茂的綠葉中,有許多紅色的杏子掛滿了枝頭,真是美不勝收。後來,董楓告訴人們,凡是來他杏林買杏子的,都不用付錢,只要在倉房裏放些糧食,就可以到林中去取杏子。於是,每年董楓用杏子換來的糧食裝滿了倉庫,他用這些糧食幫助了無數的窮人。董楓死後,“杏林”的故事壹直流傳下來。明代名醫郭棟模仿董楓,住在山腳下,種了壹千多顆杏子。蘇州的鄭欽宇告訴我們,院子裏還設置了杏園,病人送的禮物也去扶貧了。明代書畫家趙孟頫病危。當時的名醫顏子誠治好了他。他特意為顏子誠畫了壹幅杏林圖。後來人們在稱贊醫生醫德高尚、醫術高超時,常用“杏林春暖”、“杏林有名”、“杏林是大師”等詞語。近代壹些醫學團體和雜誌,常以“杏林”命名。“杏林”成了醫學界的別稱。關於“杏林”的故事不僅成為民間和醫學界的美談,也成為歷代醫生鼓勵和鞭策自己提高醫術、解除病人痛苦的典範。“杏林”也成了醫學界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