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關於藝術學校、作品和畫家的問題

關於藝術學校、作品和畫家的問題

我給妳壹些信息,妳可以對照它做壹個表格。

現代藝術流派有印象主義、印象主義、象征主義、野獸派、納比、立體主義、抽象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波普藝術等等。也有人說藝術史上沒有抽象派,所謂的抽象派只是普通人的統稱。所謂抽象派,可以分為立體主義畫派(畢加索)、熱抽象派(康定斯基)、冷抽象派(蒙德裏安)等派別和畫家(並不是所有的畫家都屬於任何壹個畫派,有些畫派只是後來的藝術史學家為了便於歸納而決定的。例如,巴比松畫派是以住在巴黎郊區馮丹白鹿森林巴比松村的壹些畫家的名字命名的)。

印象主義是因為莫奈在繪畫沙龍展出了《日出印象》,由於大眾不了解,給同時展出的壹些風格相似的畫家起了諷刺的名字。其他還有馬奈、畢沙羅、德加、雷諾阿(修拉屬於新印象主義,不同於莫奈的牙科印象主義)。

野獸派也因為人們不理解它而得到了它諷刺的名字。1905年馬蒂斯、弗拉門戈、、羅參加巴黎秋季沙龍油畫展。由於評論家路易斯·赫胥黎發現意大利雕塑家多納泰爾的雕塑被放置在馬蒂斯創作的原油畫中,驚呼“多納泰爾被困在野獸中”,野獸派因此得名。

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是19世紀下半葉誕生於法國的壹個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包括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德加、莫裏索、巴齊約和塞尚。印象派畫家生長在現實主義的土壤中,但他們的主要興趣是準確客觀地描述個人面對世界時的視覺感受。印象派畫家更註重瞬間的視覺感受、色彩、氛圍、筆觸,而不是社會歷史、宗教、倫理。正是在這方面,他們走上了壹條不同於以往歐洲畫家的藝術道路。他們的作品剛出現時,就受到習慣了古典繪畫形式的觀眾的批評。1874年,莫奈的《日出印象》遭到批判。此後,“印象主義”和“印象主義”作為專有名詞被用來指代像莫奈這樣的藝術家的作品。

野獸派:

1905期間,壹群年輕畫家在巴黎秋季沙龍展上以奔放、隨性、奔放的風格展出了他們的作品,被壹位評論家斥為“野獸派”。由此誕生了現代藝術史上第壹個正式的畫派。

野獸派畫家沒有正式的宣言,也沒有系統的理論,但在強調主觀自由和形式的表現力上是壹致的。

馬蒂斯(1869-1954)是野獸派當之無愧的領袖。然而,“野獸派”時期只是馬蒂斯藝術生涯中的壹個短暫時期,馬蒂斯獨特的風格是在“野獸派”時期之後逐漸形成的。馬蒂斯認為藝術的表現方式有兩種,壹種是照原樣復制,壹種是表現藝術,他主張後者。他說,“我追求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展示...我分不清我對生活的感受和我表現出來的方式有什麽區別。”馬蒂斯壹生都在做實驗探索,在色彩上追求壹種簡單原始的童心。他從東方藝術中吸收了許多圖形表現方法,他的畫充滿了裝飾感。在學習東方藝術的過程中,他從最初的追求運動、強烈的表現、奔放的角度,逐漸發展成壹種平衡感、純凈感、寧靜感。後來,他評論自己的作品時說:我的作品“似乎是壹種安慰,像壹個穩定器,或者像壹把合適的安樂椅,可以消除他的疲勞。”馬蒂斯認為和諧的色彩和不和諧的色彩都能產生感人的效果。他還認為,顏色的選擇應該基於觀察、感覺和各種經驗。“色彩的目的是表達畫家的需求,而不是看東西的需求。”

野獸派1905起源於法國壹個松散的藝術社團。這個俱樂部沒有明確的目標可循。沒有發表任何宣言或理論主張。獸性這個名字是偶然產生的。在65438年至0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龍中,展出了壹批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包括h·馬蒂斯、a·迪蘭、a·馬爾凱、h·芒金、m·德·弗拉芒克、g·羅等人。在他們的作品中,有壹件展品更加現實,風格類似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多那太羅。評論家L·W·塞裏斯(L W Ceries)在描述這次展覽時用了“壹群野生動物中的真正藝術家”這句話,將馬蒂斯等年輕畫家的畫作比作野生動物,因此得名。35歲的馬蒂斯被這群風格迥異的年輕畫家譽為領袖。參加野獸派活動的還有C. Camoin。勒阿弗爾的兩位畫家o .弗裏斯和r .達菲,以及後來成為立體派領袖的g .布拉克、l .瓦爾塔和k .範通根也參加了動物畫家的展覽。

野獸派是西方20世紀最早的先鋒派藝術運動。他們延續了後印象派v·梵高、p·高更、p·塞尚的探索,追求更主觀、更強烈的藝術表現。它對西方繪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吸收了東方和非洲藝術的表現手法,註重營造壹種不同於西方古典繪畫的疏淡意境,具有明顯的寫意傾向。有些人認為野獸派是廣泛的表現主義運動的壹部分。也有人認為野獸派不是壹個藝術運動,只是馬蒂斯等人藝術生涯中的壹個短暫階段,壹個特別註重線條和色彩的表現力,不受任何程序束縛的階段。馬蒂斯後來回憶說:“對我來說,野獸時期是繪畫工具的實驗。我必須創造壹種富有表現力和意義的方式,將藍色、紅色和綠色融合在壹起。”野蠻主義作為壹個群體只存在了兩三年。後來加入這個社團的藝術家們繼續朝著不同的目標進行新的探索。

達達主義是二十世紀初出現在歐洲的壹個資產階級文學藝術流派。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它首先在瑞士生產。1915秋委,幾個流亡瑞士蘇黎世的文藝青年,包括羅馬尼亞人特裏斯坦·紮拉、法國人漢斯·阿爾普和另外兩個德國人,在伏爾泰酒店組織了壹個名為“達達”的文藝團體;1919年在法國巴黎組織了“達達”團體,從而形成了達達派。

達達主義,來源於法語單詞“Dada”,是他們偶然在字典裏找到的壹個詞,意為縹緲、迷茫、冷漠;法語原意是“特洛伊馬”。它取寶寶最初發音的名字,表示寶寶在學習語言期間對周圍事物的純生理反應。聲稱作家的文藝創作也要排隊接受觀念的幹擾,只表現感官感受到的印象,就像嬰兒學英語壹樣。在紮拉起草的宣言中,他曾這樣定義“達達”:“自由:達達,達達的達達,是壹種難以忍受的痛苦的嚎叫,是各種約束、矛盾、荒謬的東西和不合邏輯的東西的混合體;這就是生活。”也有人進壹步解釋說:“達達,就是我什麽都感覺不到,什麽都沒有,虛無,鳥都有。"

達達主義者對壹切都持虛無主義態度。他們經常用帕斯卡的名言來表達自己:“我甚至不想知道在我之前還有別人。”回顧達達主義運動,紮拉說:“目的是試圖證明詩歌在各種情況下都是壹種有生命力的力量,文字不過是詩歌的偶然寄托。無非是詩歌這種自然事物的表達。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形容詞,只好叫它達達。”

達達主義者的行動準則是摧毀壹切。他們宣稱藝術傷口應該像貝殼壹樣。人被殺後,要焚屍滅跡。人類不應該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跡。他們主張否定壹切,破壞壹切,推翻壹切。因此,達達主義是虛無主義在文學中的具體表現。反映了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壹些年輕人的壓抑心理和空虛精神狀態。

自從1919年達達集團在巴黎成立後,巴黎就成了這個流派的根據地,文學雜誌《文學》也成了達達的喉舌。參與這壹流派的作家有布羅東、阿拉貢、蘇波、艾呂雅、皮卡比亞等。達達主義雖然壹度引起人們的關註,但由於精神上的空虛,並不持久。到1921,巴黎壹些大學生攜帶壹個象征“達達”的紙人,扔進塞納河“淹死”,以示對達達的仇恨。1923年,達達主義派成員舉行了最後壹次聚會,並轟然倒塌,其成員中的許多人立即轉向加入現實主義作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