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論語》前半部分治國之言探析

《論語》前半部分治國之言探析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源於南宋朱死後(1130-1200)。首先是壹個叫林的故事??(dòng)(具體生卒年月不詳)前卷《古今源流》中記載,儒官:“趙普,壹代尊臣,探通東西,求索所學。他在《論語》之外沒有余功。”趙普除了論語什麽都沒學。在這段話的最下面,有壹個小紙條,上面寫著:“趙普說:論語二十篇,我用壹半治天下。”

與這個典故有關的另壹個人物是林??羅大靖,當代(約1196-1252)。在他的《和林宇錄》中有這樣的記載:“詩曰:‘子學止於論語,大子止於商賈。“丐幫拿論語當童書。趙普再見面時,人們都說他是山東人,但他的讀者卻止步於《論語》...太宗想用這種方式問他,他也不隱瞞。他說,‘我壹生都知道,但我不能誠實面對。過去,他用他的半個助手統治世界,但現在他想給他的半個助手帶來和平。」「這個記載說明《論語》當時是「童書」,趙普以前是私塾老師,自然熟悉。羅大靖來了。計費??儒家官方記載的話中,除了前半句,還有後半句“我要把和平帶給妳的半個助手”,具體時間是“趙普第二期”。聽人說趙普的書只有《論語》後,宋太宗向趙普詢問此事,趙普毫不掩飾,說了上述壹番話。

但羅大靖並沒有直接說趙普“用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是把羅大靖的話的意思敷衍為“用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要從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高文秀說起(具體生卒年不詳)。在他的雜劇《好酒遇天子》的第三折中,有這樣壹句話:“凡大事,皆是論語。這時候說小官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但《好酒遇皇上》不是關於趙普的事跡,作為雜劇文曲,不應作為討論歷史問題的依據。而“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不僅成為羅大靖上述話語的衍生品,還借助於雜劇這種通俗的文學形式廣為流傳,以至於今天迷信《論語》的人都爭相津津樂道。查宋史趙普傳,根本沒有提到這件事。其中與《論語》相關的話只有:“壹般我對公務不太感興趣,對學術不太感興趣,和諧。太祖經常勸我讀書。晚年他留著他的書,每次回到私處,他都關上門把書拿走,於是不期而遇地讀了起來。而第二天,行刑如流水。若尷尬,家人看之,則《論語》二十篇。”在宋太宗(趙光義)親自為趙普題寫的趙普墓碑,以及宋代史學家李導(115-1184)編撰的《北宋九朝年譜》中,謙虛地說,是不敢繼續作為鏡鑒的。

因此,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值得懷疑的:

第壹,據《宋史》記載,“將軍少務,少學,相融。太祖經常勸他讀書。在我的晚年,我無法放下我的書...我家看了,論語二十篇。”趙普早年所學、所熟悉的是“官事”(這與他出身的家庭有關),而“少學”則是指他不學無術。當他成為首相後,由於不能適應首相的職位和趙匡胤的要求,他出了很多洋相,因此宋太祖·趙匡胤經常勸他學習。直到“晚年”,他才“堅守本本”。他去世後,發現他讀的其實是壹本《論語》。這樣的史實說明,自從趙普當上宰相後,宋太祖就勸他多讀書,但到了晚年,事實證明流傳下來的只有《論語》,這說明他第壹次在趙匡胤當皇帝就當上了宰相,與《論語》無關。那麽,羅大靖所寫的“天下由他半帝統治”,根本不符合史實;

第二,如果“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種觸目驚心的典故是真的,那就要提到宋代的趙普傳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宋史》的編纂雖然早在元初忽必烈統治時期就列入了議事日程,但直到元末(1343)由宰相脫脫(1314-1356)主持編纂,才真正完成。但《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統、最全面的史書,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當時,包括《論語》在內的四書已被官方視為法律教科書和科舉選士的標準。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理論曾流行多年。《宋史》是趙普的傳記,卻完全沒有提到,說明連它的編者都不相信這是史實。

第三,宋太宗和趙光義(939-997)能夠順利稱帝,穩坐皇位。趙普出了很多主意,於是他被宋太祖削去的相,壹等宋太宗即位就恢復了(這就是羅大靖說的“趙普復相”)。趙普與宋太宗的關系非同壹般,這從宋太宗親筆書寫趙普墓碑可見壹斑。如果趙普真的在宋太宗面前說了“天下由他這個半輔皇帝統治,現在卻要為他這個半輔皇帝陛下帶來和平”,那他為什麽在《墓碑》裏只字不提,趙普?在宋代,自宋太祖以來,“重文輕武”,就像“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如此有益於這壹指導思想。如果是真的,統治者不看中它,不使用它,那就不合理了。

第四,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僅比朱大15歲的歷史學家李導,所處的時代是理學盛行,包括《論語》在內的儒家著作大受吹捧的時代。但在他的長篇編著《續資治通鑒》中,並未提及“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第五,尤其是將《論語》作為“四書”之壹,並將其視為儒家必讀經典的朱,對趙普在三個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史實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如果真的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事情,朱提升《論語》的價值是多麽合乎邏輯啊。從朱在作品中的苦心孤詣,將“集眾藩鎮之權”歸於趙普,可見其用意確實存在。朱曰:“趙漢王(即趙普)輔佐太祖區於天下,接下許多藩鎮之權,建立國家之安二百年。難道不是仁人之功!”就算完全是趙普的功勞,說“建立國家安全200年”也是吹牛,因為在北宋180年(960-1127)期間,單是遼金在北方的侵擾就從未停止過,怎麽可能成立?那“仁者的功德”呢?即使拋開這樣的歷史事實,趙普作為壹個平民,強烈要求宋太祖罷免開國武將的權力,通過打壓武官的權力,也很難擺脫這種對立,提高自己的卷入度!不能算作“仁義”!然而,朱卻如此誇張地宣揚趙普的“仁者之功!”但是,像“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種最優秀的證據都沒有用,只能說明在朱時代,根本不存在“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種說法。

以上種種史實無壹例外地表明,在趙普去世、整個北宋、南宋朱去世之前,即1200年,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還沒有出來。在朱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命名為四書之後的二三十年,直到將它們納入儒家經典,才提出這壹說法。

但這壹理論真正傳播是在元代。然而,正是在元代,人們對儒家思想和儒生表示了極大的蔑視,所謂“九子十丐”,即儒生被稱為“老九”的說法,就源於此。地位堪比乞丐的儒生,幾乎無法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他們能談什麽治國平天下?!高文秀在雜劇《拜見皇上》中的臺詞,無非是被冷落的儒生打自己的臉,填自己的肥體以自慰的壹種自我吹噓。因為儒生畢竟是在私塾裏當老師,占據了社會教育的廣闊舞臺,所以這種吹噓大大誇大了《論語》的作用,受到能倒背如流的儒生的廣泛歡迎,並廣為傳播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是壹個基於史料的問題。另外,從歷史和邏輯結合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也受到很大質疑。

第壹,“統治世界”論與歷史事實不符。

宋太祖和趙匡胤是如何獲得世界的?很簡單,就是通過策劃發動“陳橋兵變”。“陳橋兵變”只不過是壹場主要由趙匡胤自編自導的奪權政變鬧劇。沒有經過戰鬥或任何困難,趙匡胤在他的結義兄弟周世宗·柴榮之後,從孤兒和寡婦手中奪走了皇權。要說這是“設定世界”,實在是言過其實!要說這是根據《論語》而“立天下”,無疑是對《論語》的褻瀆!因為就《論語》的主題而言,堅決反對這種不人道、不正義的“擅闖”活動!退壹步說,趙普只是壹個幫手,因為整場鬧劇的導演主要是趙匡胤本人,其次是他的弟弟趙光義,然後是趙普。

《宋史·趙普傳》說:“將軍少通官事,少學術,與人為和。毛經常勸他學習。晚年,他守著他的書,每次回到私處,他就關上門,打開書拿著,不期而至地讀。而第二天,行刑如流水。若尷尬,家人看之,則《論語》二十篇。”在正史中,雖然首次肯定了《論語》在趙普政治生涯中的積極作用,但直到元代才在官方教科書和科舉考試中把《論語》等四書作為選士的標準。所以這種社會背景很可能就是《宋史》編者加這些詞的原因。即便如此,到了“老年”及以下,我還是不知道從哪裏取材。即便如此,從這段沒有歷史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趙普去世之前,人們甚至不知道他在讀什麽書。所以,他與宋太宗對話中的所謂“半部論語”顯然是毫無根據的。後人認為《宋史》是突擊完成的,選材不嚴,良莠不齊,甚至記載了大量野史筆記。即便如此,也沒有采納“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這就讓人生疑了:既然《宋史》的編纂者們熟知許多野史,就不能不知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論語》的價值被如此大幅度擡高,那麽在《論語》等四書被視為法學教科書和科舉選士標準的元代《趙普傳》中,編纂者為何只字未提?只能有壹種解釋:我不相信這是歷史事實!

第二,趙普不是宋朝第壹任宰相。

鼓吹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文章裏,幾乎是說趙普是大宋第壹任宰相。事實上,雖然趙普在960年宋太祖策動“陳橋兵變”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宋太祖為了維護朝鮮的穩定,壹開始就走馬上任,之後又保留了範雎、王普、魏仁浦為後周大臣。當時趙普的真正角色是唐朝學士,後來被提升為唐朝使節。直到北宋建立後的第五年,他才當上了侍郎、平章、薊縣大學士。然而,6年後的973年,趙普卻因為接受嶽的瓜子賄賂,並非法從購買木材建造官邸,包庇下屬貪汙枉法,而被揪了出來,觸怒了。

第三,趙普的政績與《論語》義相悖。

被稱為宋朝開國元勛的趙普,有兩個貢獻:壹是參與策動了“陳橋兵變”,二是參與策動了“壹杯酒解了兵”。從史料記載的史實來看,這兩起事件的主謀和決策人仍然是趙匡胤本人,趙普在其中的分量有限,尤其是關於“以壹杯酒解甲歸田”的說法。是趙普的本意嗎?除了朱將其完全歸功於趙普之外,學術界至今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趙普主張用武力,即殺戮,來解決趙匡胤對禮儀的懷疑。朱將此歸功於趙普,旨在提升《論語》的社會功能。但在“陳橋兵變”中,趙普確實下了很大功夫。然而,“陳橋兵變”無論是從犯上作亂的角度,還是從“兄弟相殘”(趙匡胤與周世宗柴榮是結義兄弟)的角度,都是違背《論語》義的。因為《論語》公開反對“犯上作亂”,提倡“仁”,尤其是“欲立則立,欲達則達”,並將其描述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以助太祖”為趙匡胤出謀劃策,通過發動“陳橋兵變”來博取天下,難道不是對《論語》義的背離和褻瀆嗎??如果趙普真的懂論語,說出這樣的話,那就是大話了!

趙普壹生確實三次當宰相,但壹次是從宋太祖開始就壹直在削弱宰相的實權,所以我們不能誇大趙普三次當宰相的作用;第二,趙普的仕途並不順利,而是壹波三折。主要原因在於趙普本人,被他的跋扈所制約,被他的貪財受賄所懷疑,被他的無知所鄙視,被他的偏心所趕下臺。而這壹切人品和官品上的缺點和汙點,恰恰與《論語》重視個人修養,提倡“仁”的主旨相悖!特別是在幫助宋太宗奪取皇位,切斷兄弟們設下的毒計方面,與《論語》基於人道主義的精神大相徑庭。所以趙普熟讀《論語》,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完全違背了趙普的人品和官品,除了別有用心的捏造,他找不到其他合適的解釋。

第四,林蒯、羅大靖涉嫌依附理學,故意利用趙普高舉《論語》。

根據羅大靖的生卒年,可以看出林彪、羅大靖的活動時期至少比朱晚20年。當時,理學盛行,尤其是朱的影響很大。因此,林彪、羅大靖出於附會理學的需要,發明了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說,以此可見,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並沒有可信的史實和相關史料支持。

至於為什麽這種說法廣為流傳,第壹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儒家思想在宋代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出現了壹大批知名的儒生。比如程頤、程顥甚至朱。宋代理學對儒學的傳播影響很大,尤其是朱的《南宋四書註》,是宋代以後科舉考試的教材。所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在儒家的精心編造和宣傳下被炮制出來,不脛而走,也就不足為奇了;其次,《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不僅在維護皇權至上、強調尊卑之重、調整社會關系方面極為重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禮教、維護倫理、約束行為方面也極為重要。再次,趙普貴是宰相,職位很高,但讀書不多。唯壹可以炫耀和拿走的就是《論語》。

至於近年來,為什麽有些人,尤其是自稱“理學家”的人,不顧史實,大肆兜售和叫囂“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只是神化《論語》、孔子和儒家,從而神化自己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