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註重培養自我意識的品質】提升品質,成為健康的人。

【註重培養自我意識的品質】提升品質,成為健康的人。

摘要: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人大時指出:“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要把這句話落到實處,高校輔導員有責任引導學生自覺認識到成才的必要性,即大學生在學習期間要積極踐行人才培養目標,積極參與人才選拔過程,自覺履行為國成才的職責。

關鍵詞:自覺學習;實踐目標;參與評選;履行職責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D6文獻識別碼:A文號:1673-291x(2012)24-0250-03。

2065 438+00 9月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語重心長地對同學們說:“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1】雖然字數不多,但很發人深省。他告訴當代大學生(以下簡稱“在校生”),要想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首先是要自覺要求自己。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總書記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輔導員應盡力引導他們理解,積極踐行人才培養目標,積極參與人才選拔過程,自覺履行為國成才的職責,是學生成才的重要要素。

第壹,積極踐行人才培養目標

對於在校學生來說,應該達到三個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這三個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從高到低包含壹個層次,從低到高服務壹個層次。其中,第壹層次是黨和國家對各級各類學校提出的人才培養總目標,即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二層次是各級各類學校根據人才培養總體目標而設定的抽象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中國人民大學以“做全國楷模、做社會棟梁”為人才培養目標。第三級目標,高校是在前兩級目標的基礎上,各個學科、專業為培養專門人才而設定的具體目標。為確保學生能夠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高校應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系統、科學的安排、設計和要求,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發揮學習主動性、獨立性和合作性,幫助學生自覺踐行各級目標要求,有效完成在校知識學習和素質拓展任務。

學生自覺踐行成才目標的具體表現,在於能否專心學習。先人諸葛亮教育後代時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修身。不冷漠,不清醒,不安靜,不遙遠。如果妳安靜地學習,妳就得學習。不學,就沒有廣泛的才華。如果妳不想學,妳就不可能成功。”這段話的核心是,青年學生要想專心學習,必須“主動”學習知識,“靜心”學習,“激發”成才。在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人才培養過程主要分為學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個階段。在學前和普通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過程或多或少會比較被動。在此期間,為了滿足綜合素質的需要,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需要受到外界督促或壓力的影響。因此,在普通教育階段,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在小學教育時期,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大多是被動的,老師只是要求學生理解自學的重要性。因此,這壹階段學習知識的模式應稱為“知識的自我學習階段”;在中等教育階段,隨著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生開始認識到自學的現實意義,但仍然缺乏自學的科學手段和方法的知識,仍然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以便在長期的知識學習過程中發展他們自覺的學習技能。所以這個階段的學習模式叫做“學會自學”。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學生自覺學習的綜合素質已經具備,而由於需要保證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質量,要求學生的學習過程應以主動學習為主。這樣,學生進入高校,就需要進行實踐,接受自覺學習,需要逐步實現知識學習的“自力更生”,創造新知識。所以這個階段的學習模式應該叫“實用自學階段”。在大學裏,有意識的學習不應該由盲目的學生自己來完成,而應該由教師進行科學的預制、設計、安排和引導,只有在學生對學習目標有清晰完整的認識和主觀執著的追求時才能實現。正因如此,尤其需要學生理解“和而不同”的意義,並有意識地實踐以確立和明確自己的目標和誌向。

在校學生在實踐成才目標時,要認識到“自覺”與“自由”的矛盾關系。所謂“自覺”,就是要做到“自律”、“自警”、“自悟”,即時刻以明確的目標和科學規範的行為來約束自己。所謂“自由”,就是表現出無序,違反規則和紀律,以模糊的目標和不科學的個人意願指導行動。“意識”和“自由”的區別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避免混淆“意識”和“自由”。“良心”往往表現在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會學習。“自由”的結果是缺乏壹種豁達的態度和好高騖遠的浮躁精神。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在學校時喜歡聽他的量子力學老師泰勒教授的課。他回憶說:“他(泰勒)是美國氫彈之父。他講課很隨便,從不備課,還經常出錯。”但楊振寧先生喜歡看他犯錯,因為這位先生“犯錯的時候好像腦袋裏插了兩根天線,到處找出路”。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楊振寧先生敏銳地“領悟到了有價值的洞察力”。這個案例是“自覺”學習的具體體現。相反,如果學生在學校裏不追求自覺,而是把學習的責任完全推給老師,自己卻為所欲為,那就不是“自覺”,而只是“自由”關於強調學生自覺學習的意義,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學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用教。”這裏所說的“不用教”並不是指知識不需要老師教,而是指老師傳授知識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自覺掌握知識,自覺實踐人才培養的目標。

學生在校實踐育人目標,重在“自覺”從而學習的品質。因此,高校要在各層次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規範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做到:壹是學會發現。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第二,學會實踐。即學生應積極關註知識與實踐的關系,關心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學會用所學檢驗實踐的結果;第三,學會創造。即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理清知識脈絡,捕捉思維火花,形成創新成果。因此,在校學生要始終遵循各級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引,自覺要求自己專心學習,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學業,避免“壹日為僧,壹日撞鐘”,做“人間惡魔”。

第二,積極參與人才選拔過程

在校學生踐行人才培養目標,重在把自己“培養”成“優秀”人才的過程。關於“傑出”[2]壹詞,《現代漢語詞典》將其定義為“具有傑出才能和成就的人”。這說明,優秀的人才在人群中永遠是少數。這樣,顯然不可能把成千上萬的學生培養成各個學科、各個專業的“傑出”人才。在此前提下,高校要考慮人才的選拔,以保證“卓越”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在高校,人才選拔的重點不是簡單的“優勝劣汰”,而是要保證師生自覺參與人才分流、推薦、選拔、輸送的科學過程,特別是要保證在校的每壹個學生都向有利的方向發展,從而保證優秀人才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