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世界各國如何走出“鄰避”時代

世界各國如何走出“鄰避”時代

新華網的文章,供參考。

改革是好的,但最好從我鄰居家開始。法國的這句名言,正是當今世界壹個普遍現象——“鄰裏回避”的體現。在中國,“鄰裏”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上個月杭州數千人抗議建垃圾焚燒廠,警民發生沖突。本月中旬以來,廣州已動員數萬人分批參觀當地垃圾處理場,為建設垃圾焚燒廠造勢,防止“鄰裏抗議”。此前,2007年廈門PX項目強制搬遷、2009年杭州西城年華社區居民反對精神病院入駐等事件引發了巨大的社會爭議,其中“鄰裏情結”不可避免地發揮了作用。但“鄰避”的對錯似乎很難解釋清楚。壹方面,公民有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另壹方面,壹項政策不可能完美到照顧到所有人的利益。如何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

“這是鄰避時代。”

“托德·克魯姆·瑞安的奮鬥始於他聽到的壹個消息:壹家公司計劃在俄亥俄州農村建造壹座大型垃圾焚燒廠,距離他的糧田只有1000英尺;對於得克薩斯州的菲利斯·斯特林(Phyllis Sterling)來說,她的掙紮源於鄰居告訴她,壹家化學廢物運輸公司打算設立壹個卡車終點站,就在她的店鋪對面。當安妮·瑪麗·默瑟(Anne Marie Mercer)在地圖上看到壹條粗黑線時,她勃然大怒,因為這意味著公共部門的高管們正準備鋪設壹條天然氣管道,而這條管道恰好穿過她在紐約克林頓·科爾納斯(Clinton Kornas)的果園……”

似曾相識?這是美國《紐約時報》1988的壹篇報道的壹部分。文章說,“這是鄰避時代。開發商,無論是建造酒店、機場、避難所還是麥當勞,都會遭遇成群“啃噬者”的反對。”為了阻止認為威脅自己權益的開發商,他們組織、遊行、起訴、請願。他們抓住政客的手臂,知道如何影響監管者。他們激烈的戰鬥,然後消失,不管是輸是贏。"

什麽是「鄰避」?是指部分社會公眾反對在自己家周邊建設項目和設施,但並不抵制相關項目的使用,也就是說,只要不對自己造成不利影響,因此被風趣地描述為“不在我家後院”(簡稱“鄰避”)。雖然“鄰避現象”由來已久,但該詞的流行是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西方國家修建垃圾處理設施引發社會爭議。根據牛津詞典,“鄰避”最早出現在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980的壹篇報道中,但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這個詞以前曾用於有毒廢物行業。也有人說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上世紀80年代,“虛無主義”之所以流行,是因為時任英國環境大臣、瑪格麗特·撒切爾的粉絲尼古拉斯·裏德利。裏德利經常利用自己的地位攻擊反對新開發項目的農村中產階級,稱之為“庸俗鄰避主義”。

美國是壹個“鄰避現象”突出的國家。在美國的報紙上,“鄰避”這個詞經常出現。事實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出現了反對建造垃圾填埋場和有毒廢物處理場等汙染設施的抗議運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鄰避現象”尤為突出。美國1987的壹項調查顯示,1980-1987計劃建設的81有毒廢物處理廠中,只有8個順利完工,原因在於人們的“鄰裏情結”。正是由於“鄰避”的泛濫,《紐約時報》甚至援引許多行業分析師的話稱,“鄰避”已經成為美國商業生活中的新生力量,並將導致國家陷入前所未有的經濟癱瘓。

發展重要還是環保重要?

在英國,“鄰裏現象”並不是壹個新話題。政府想悄悄建設壹些暗含私利的項目,幾乎都被公眾發現,遭到抵制。發展重要還是環保重要,英國人經常在這個問題上毫不客氣地與政府和工業財團爭論。

去年9月,在英國小鎮貝爾科姆,壹家能源開發公司想在這裏開發頁巖氣,消息壹夜之間傳遍全城。在不到壹天的時間裏,數百戶居民來到這家能源公司的所在地,搭起帳篷,發誓要趕走開發商。《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問當地居民邁克,妳看不到頁巖氣開發帶來的直接好處嗎?邁克說,這個看似很好的發展計劃實際上是無窮無盡的。這不僅會使他家門前流動的河流面臨汙染危險,而且壹旦頁巖氣開發在英國遍地開花,還會大大降低空氣質量。

事實上,大多數早期和常見的“鄰避”主要是反對“汙染設施”,如垃圾處理場、有毒廢物處理場、機場等。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鄰避”逐漸成為壹個世界性問題。比如號稱世界最大垃圾焚燒項目的馬來西亞垃圾焚燒項目,經過4年半的抵制,於2007年7月初被叫停。此外,在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不僅存在反對在本國和本地區建設“鄰避”設施的情況,而且逐漸發展成為“不在任何人的後院”的運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亞洲國家日本壹方面取得了快速的經濟進步,另壹方面卻忽視了環境問題,導致嚴重的公共危害頻繁發生。因此,保護自身生存環境的“鄰裏回避”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名古屋和東京的公路公司和汽車制造商遭到了起訴。因此,不僅許多工廠開始註意改善環境,而且居民也對在家附近建造工廠和其他設施變得敏感。“鄰避”導致的對核電站的排斥甚至影響到日本選舉。議員想當選首先看自己選區選民對核電站的態度。值得壹提的是,日本的過期電子信息產品等廢棄物直接以貿易方式出口到中國、泰國等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日本開始了反汙染出口運動。

法德在核廢料處理方面的合作也是壹個典型案例。自2001兩國恢復合作以來,運送核廢料的列車在兩國都成了過街老鼠。2010 11 10月,壹列運送核廢料的火車離開法國後被民眾抗議阻擋,過了三天才進入德國。但在德國,“歡迎”火車也是壹種抗議,很多人甚至把自己鎖在鐵軌上。抗議者和警察之間的沖突導致數百人受傷。

信任、參與和透明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6月13日的壹篇文章講述了這樣壹個故事:2009年,德國斯圖加特市想要實施壹個規劃多年的城市發展項目,但當施工開始時,當地居民感到震驚並提出抗議。警方以水炮和胡椒噴霧回應,這進壹步激怒了當地居民,導致了5萬人的遊行,負責這壹項目的政黨在選舉中失利。之後,該市改變策略,將項目放到網上,讓公眾參與,征求意見,最終重獲信任。

至於“鄰避”,有人認為與個人私心直接相關,甚至有人說“鄰避”贏了,大家都輸了。然而,正如美國學者簡·漢考克所說,人們擁有免受有害汙染的基本公民權利。當政府的項目選址侵犯了居民的權利,沒有采取措施進行補償或安撫時,他們的抗議甚至行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合理合法的。

有學者認為,“鄰避”的根源是人們對政府和企業的不信任。據了解,包括美國環保局首任局長威廉·魯克爾斯豪斯(William Ruckelshaus)在內的許多研究人員發現,美國“鄰避綜合癥”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美國民眾因越南戰爭和水門事件而對政府產生的不信任。後來美國三裏島核事故和印度博帕爾美國公司毒氣泄漏事件,進壹步加劇了人們對企業的懷疑。

“花園城市”新加坡在“鄰裏回避”問題上的“特殊”或許能帶來啟示。位於新加坡島西南部的裕廊島是世界第三大煉油化工中心,但新加坡國內很少有反對這壹項目的抗議活動。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首要原因是新加坡國土面積太小,任何大型工業項目都建在每個人的“後院”。另壹個原因是新加坡在環保方面制定了嚴格的標準。對於大型工業項目的啟動,環保部門會對項目設計進行控制,貫穿於開發運營的每壹個環節。此外,新加坡政府與普通民眾溝通渠道的暢通,也大大降低了“鄰裏效應”的擔憂。

巴西南裏奧格蘭德州政府州長辦公室高級顧問塔森·努克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要避免“鄰裏回避”,政府部門需要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並嚴格執法,取得市民的信任,並經常向市民傳授相關環保知識,使他們不會盲目抵制某個項目的實施。塔森說,巴西環境問題突出。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警惕重工業汙染項目。有鑒於此,巴西政府制定了嚴格的環保法規。由於政府的重視和嚴格的法律法規,人們對政府有了更多的信任。只要項目得到政府批準,他們壹般不會反對。然而,政府通常選擇在遠離居民區的地方建設重工業項目。

“如果每個人都只看重自己後院的利益,事情會變得復雜,”倫敦大學學者休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鄰裏關系”的確成為英國制約政商勾結的有力武器,但民眾過於強硬的傳統心態也成為英國社會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英國正在建設的高鐵進度比壹些新興經濟體要慢,因為在設計和鋪設線路時,總會遇到民眾的強烈抵制,以至於建設者們不得不壹邊工作,壹邊應付官司。他認為,避免“鄰避”需要更多獨立的監管部門審查判斷合理性,媒體也應避免偏頗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