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毒物興奮效應的歷史背景

毒物興奮效應的歷史背景

興奮作用源於16世紀帕拉塞爾蘇斯的名言“劑量決定毒藥”,即壹切物質都是有毒的,只有劑量才能區分毒藥,可以說是興奮性的雛形。19世紀的微生物學家舒爾茨(Schulz)觀察到重金屬和有機溶劑對酵母生長的促進作用,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普遍存在於各種化學物質和生物體內,進而提出了阿恩特-舒爾茨定律,即弱刺激加速活力,中度刺激促進活力,強刺激抑制活力,但強刺激可以致人死亡。1943中,Southam和Ehrlich在研究紅雪松提取物對真菌的作用時,將觀察到的雙相量效關系曲線正式命名為“興奮效應”,並首次使用“興奮效應”壹詞來描述低濃度的有益作用,發表在《植物病理學》雜誌上。這是hormesis這個詞第壹次出現在學術期刊上。20世紀80年代,美國環保署在評估化學物質的致癌性時,將興奮效應納入考慮範圍,以此來回答“如何清潔才算清潔”的問題興奮效應的熱潮開始復蘇,尤其是它對風險評估的影響被廣泛討論。。卡拉布雷斯和鮑德溫對興奮效應做了大量研究,並於2003年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壹篇題為“毒理學反思其中心信念”的文章。此後,對興奮作用的研究進壹步成為毒理學研究的熱點。

Hormesis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hormaein”,意思是“興奮”。過去,也使用“激素缺乏癥”壹詞,oligo表示在低劑量水平。量效關系是壹條“低劑量刺激,高劑量抑制”的雙相曲線。目前國內近年出版的毒理學參考書和專業雜誌中,“興奮效應”多被翻譯為“毒性興奮效應”,也有部分被翻譯為“化學興奮效應”和“低劑量促進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