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玉器研究對秦文化研究有什麽意義?

玉器研究對秦文化研究有什麽意義?

歷史學家對秦朝的歷史和文化壹直比較關註,因為秦朝的疆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統壹,在短短十五年內制定的壹系列封建法規被幾百代人繼承。尤其是25年前秦始皇陵兵馬俑等壹系列珍貴文物的發掘,改變了秦代實物研究資料匱乏的局面,使得關於秦文化的討論異常熱烈,如火如荼,但很多問題並沒有定論。比如對秦俑藝術主題的評價就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沈郁與蒼勁,對秦始皇的築宮、築長城、焚書坑儒等活動也有不同的看法。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都在用現代人的思維和眼光來看待兩千多年前的歷史,不免感到吃力。如果換壹個角度,嘗試先研究古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審美情趣等性格特征,再用古人的眼光去觀察歷史事件,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對秦兵馬俑題材的理解,從民族特色的角度來看,可能遠比從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更接近歷史真相,因為很多考古資料表明,喪葬模式的對象最能體現民族傳統。本文試圖從玉器的角度來探討秦民族的特點。選擇玉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它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它幾乎沒有什麽實用價值,但它具有趨向自然的力量,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是壹種相對純粹的文化符號。從原始社會晚期開始,我們的祖先就賦予了玉石特定的屬性和特殊的社會功能。從此,玉與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社會道德、政治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中華民族重要而神秘的藝術瑰寶。先秦各國在繼承商周玉器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玉器藝術風格。趨勢是將商周時期相對簡單的符號化玉器變成可以佩戴和修煉的飾品,工藝趨於精雕細琢,線條變得別致流暢。同時,以玉賦予個人品質的儒家思想也在此時成熟。其核心內容是“溫仁潤澤”,表現形式是“妳無理由地給予,玉不去體。”相比之下,秦國的玉器似乎出了春潮。春秋初期在西周風格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形制笨拙,線條精細,與山東國的玉器相似,但此後秦國的玉器並沒有擺脫這種風格。戰國中後期玉器藝術達到新的高峰時,秦國的玉器日漸衰落,秦人對玉器的認識也從未依附於儒家的仁學,只把它視為珍寶。這與秦人“戎狄混處”的文化根源有關,更重要的是與秦人在掃蕩六合過程中的政治思想有關。重農抑舊的治國方略;以及崇尚樸素、講求實用、追求宏大悲壯的審美觀念。從玉這壹深具觀念性的物品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秦文化的特征。

特色在對比中凸顯。為了研究秦代玉器的特點,有必要對其他文化的玉器進行比較。春秋戰國時期是地域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有學者詳細劃分了九個文化圈,因此很難進行比較研究。林建明先生認為“其實除了嶺南、西南、長城三個民族文化圈,只有關東、關中兩個文化圈”,這是壹個很籠統的結論[1]。從玉文化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作為主流的齊魯和中原諸國,還是作為先行者的吳、楚,他們對玉的藝術風格、發展脈絡、文化闡釋都相當* * *,整體上可以與秦的玉文化相媲美。因此,本文列舉的雙方是秦玉器文化和山東玉器文化,比較的方面是考古發現、發展脈絡、藝術風格和玉器文化觀念。限於學識,筆者無意將此文做成秦式玉器的專著,只是想用比較考古學的方法來探討秦玉文化的特點,以引起秦文化研究者對秦玉文化的重視。